莊妍
〔摘要〕關于同胞出生對兒童的影響研究,在我國學界非常鮮見,而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相對豐富。學者們從不同研究視角探討同胞出生后兒童心理與行為的變化,并提出相應的理論闡釋其影響機制。臨床心理學家認為同胞出生對大多數兒童來說是壓力事件,有可能演化為心理危機;發展心理學者認為同胞出生是促進兒童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契機;生態心理學者更關注兒童在所處生態環境中的改變。整合以上多元視角,同胞出生后兒童經歷了一個適應歷程,產生的影響存在個體差異,這取決于兒童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因此,應該為兒童構建積極的環境支持系統。
〔關鍵詞〕同胞出生;影響;多元視角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5-0004-03
2014年以來,我國的生育決策權逐漸回歸家庭,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二孩”政策。然而,在我國近三十年來逐漸形成的“獨子文化”背景下,家庭生育意愿不僅取決于生育成本、生育觀念,孩子的成長也是影響家庭生育決策的重要因素。2016年,廣州某小學“生二孩,老大怎么說”試題的學生答案、山東某小學出現的“反弟妹聯盟”以及多起中學生要挾母親打掉“二孩”的極端案例見諸媒體,讓眾多父母切身感受到壓力與無奈。同胞出生是否會對兒童產生負面影響,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同胞出生(Sibling Birth)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經歷的重要生活事件,但我國學界關于同胞出生對兒童影響的研究非常鮮見。相較之下,國外相關研究成果比較豐富。學者們從不同研究視角探討同胞出生后兒童心理與行為發生的變化,并提出相應的理論闡釋其影響機制,對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壓力事件:臨床心理學的視角
臨床心理學者將同胞出生視為一種“壓力事件”。早在百年以前,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已經將同胞出生列為兒童早期創傷經歷之一。阿德勒也曾指出:“每個長子都曾經歷過一段獨生子唯我獨尊的時光,當第二個孩子降生時,他便驟然要迫使自己適應另一個新的情境?!盵1]Dun 等學者研究發現,同胞出生前后,兒童易出現焦慮、嫉妒、退行、攻擊等心理及行為問題。一些學者通過錄像記錄下兒童在同胞出生前后的行為及睡眠變化。結果顯示,兒童的游戲類型與睡眠狀況存在顯著變化,幻想型游戲增多,入睡耗費的時間較長,且夜間醒來的次數增加[2]。這一研究結果被解釋為是同胞出生造成了兒童的不安情緒。另有研究發現,同胞出生后兒童表現出明顯的緊張、沮喪、易怒等消極情緒,微笑、擁抱等積極行為表現大大減少。
從臨床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同胞出生這一壓力事件對兒童自身及其家庭來說充滿了挑戰,如若應對不當則會產生危機。在這個解釋框架中,壓力事件是否最終演變為危機,主要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適應性資源,二是個體對壓力事件的態度與看法。適應性資源包括個人資源(身體狀況、受教育背景、自尊水平、抗壓能力等)、家庭資源(家庭經濟條件、父母的關注與理解程度等)以及社會資源(社區環境、社會輿論等)。如果兒童自我價值感水平較高,得到父母的足夠關愛,那么同胞出生對其產生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并且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回歸原有的身心狀態。如果兒童對同胞的降生充滿了拒斥與反感,那么受到這一事件的消極影響會相對更加嚴重??傊?,在臨床心理學的視角下,同胞出生對兒童的影響是相對負向的,是具有一定破壞力的,最終這一壓力事件是否會導致兒童產生嚴重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取決于兒童是否擁有充足的資源去應對,從而使危機得到化解。
二、成長契機:發展心理學的視角
發展心理學者認為同胞出生是促進兒童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契機。學者Vandell[3]對一些實證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后發現,一些兒童愿意主動擁抱出生不久的同胞,積極幫助父母照顧嬰兒,自己在穿衣、吃飯、如廁等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顯著增強。另有研究顯示,家庭長子女的年齡越大,同胞出生對其影響越小,較少出現情緒低落以及退行性或破壞性行為的狀況。3~5歲兒童比3歲以下兒童的社會認知水平、社會理解能力更高,特別是兒童的觀點采擇能力與移情能力得到發展以后,能夠更好地調試自己的心理以應對生活中的變化。
從發展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兒童的發展意味著個體生理、心理結構的重組與豐富,并與早期的生理、心理功能相區別。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在每個成長階段都會迎接一些核心任務,這些任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成功解決一個階段的任務,會影響個體的未來發展。在美國和歐洲有近80%的兒童至少擁有一個同胞,多數兒童會在2~3歲以后經歷同胞的降生。同胞出生對于國外兒童來說就是一個常態事件。面對這樣一個重要的經歷,兒童被要求努力調整自己的心理與行為,最終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在與同胞的互動中,兒童逐漸學會調控自身行為與情緒,理解他人情緒與心理,嘗試擺脫自我中心來解決問題,社會交往能力得到提升??傊l展心理學者認為同胞出生是多數兒童普遍需要面對的生活經歷,最終會促使兒童內部生理與心理機制得到優化提升。
三、環境作用:生態心理學的視角
生態心理學者認為,同胞出生對兒童的影響取決于所處的生態環境能否提供充分的支持。有學者發現,母親的抑郁水平與兒童退縮行為、同胞沖突皆呈正比關系[4]。研究顯示,一部分母親在產后半年內出現抑郁傾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兒童對同胞出生的適應,特別是對那些安全感和自尊感水平較低的兒童來說消極影響更大。
從生態心理學的視角來看,當個體的角色、地位在生態環境中被改變,如獨生子女變成哥哥姐姐,個人所處的生態環境也會發生變化,如親子關系。生態系統論代表人物Bronfenbrenner提出,兒童成長的環境由多個彼此嵌套的系統組成,包括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和宏觀系統三個層面。
其一,微觀系統是指兒童直接接觸的環境,包括親子關系、父母心理狀況等。例如,同胞出生導致母親將更多精力轉向對第二個孩子的養育,對長子女的關注程度降低,影響原本親密的親子關系,進而導致兒童面對同胞產生厭惡、嫉妒等負面情緒。endprint
其二,中觀系統是指間接影響兒童的因素,包括父母婚姻質量、親友支持、家庭經濟狀況等。例如,夫妻對婚姻的滿意度通過親子關系間接影響兒童的心理適應。母親工作時間減少造成家庭收入縮減,也可能間接影響兒童的心理適應。
其三,宏觀系統是指兒童所處的文化環境、社會輿論等。例如,在國外“多子女”文化背景下,同胞出生對兒童的負面影響可能相對較少。
以上三個子系統相互嵌套、相互影響,構成了影響兒童的環境生態系統。總之,生態心理學者關注環境的變化對兒童的影響。
四、適應歷程:多元整合的視角
臨床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與生態心理學從不同視角探查同胞出生對兒童的影響:臨床心理學傾向于關注同胞出生給兒童帶來的負面影響;發展心理學則重視同胞出生對兒童發展產生的積極價值;生態心理學強調環境對個體造成的影響。以上多元視角皆為明確同胞出生對兒童的影響提供了有益的參考。但事實上,現有的實證研究結果并沒有壓倒性的證據支持臨床心理學或發展心理學觀點。兒童對同胞出生的適應狀況存在個體差異。學者Kojima[5]探查同胞出生后兒童與母親互動情況發現,46.8%的兒童與母親的互動情況沒有發生顯著變化;21.3%的兒童與母親沖突頻率增加;6.4%的兒童變得與母親更加親密。Kring和Solan[6]研究發現,同胞出生后,年齡小的兒童會出現輕微的煩躁情緒,但經過一定時期后又回歸常態;而年齡較大的兒童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情緒變化??梢姡錾鷮σ恍﹥和瘉碚f是壓力事件,對一些兒童來說是成長契機,對其他兒童來說沒有明顯影響。
綜合以上觀點,面對同胞的出生,兒童需要經歷一個適應歷程?!斑m應”最早來源于生物學,后被引入心理學范疇。皮亞杰曾指出“智慧的本質從生物學來說是一種適應。有機體是在不斷運動變化中與環境取得平衡的?!边m應是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個體能夠適當地調節內在心理與外在行為,使自身發展符合環境變化的要求,最終與環境達到重新平衡。同胞出生,使兒童所處環境發生重要變化。如果個體能夠客觀、正確評價環境的變化,有效調節自身,則會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改變,較快適應環境的變化。反之,適應不良的兒童會出現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以及問題行為。同胞出生對兒童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消極的,也有可能是中性的,呈現的個體差異取決于兒童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因此,為兒童構建積極的環境支持系統是非常必要的。
其一,以家庭為核心,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善父母教養方式、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豐富家庭教育資源等;
其二,以學校為重點,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
其三,以社區為依托,提升社區服務質量,增加親友鄰里互助協作;
其四,以政府為導向,提供政策支持,保障多子女家庭中兒童與父母的合法權益,重視媒體輿論引導營造積極的文化氛圍。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專項課題“二孩家庭長子女心理適應狀況及教育支持系統研究”的階段性成果(C-a/2016/01/14);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6SJD46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阿德勒著,吳杰,郭本禹譯.自卑與超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20-124.
[2]Field T,Reite M. Childrens responses to separation from mother during the birth of another child[J]. Child Develo-pment,1984(55):1308-1316.
[3]Vandell D L. Baby sister/baby brother:Reactions to the birth of a sibling and patterns of early sibling relations[J]. Journal of Childre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1988,19:13-37.
[4]Paulson J F,Bazemore S D. Prenatal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father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aternal depression:A meta-analysis[J]. JAMA,2010,303:1961-1969.
[5]Kojima Y,Irisawa M,Wakita M. The impact of a second infant on interactions of mothers and firstborn children[J].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and Infant Psychology,2005,23:103-114.
[6]Kring D,Sloan D M. Emotion regulation and psycho-pathology:A Tran diagnostic approach to etiology and treatment[M]. New York,NY:Guilford Press. 2010.
(作者單位:徐州工程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徐州,221008)
編輯/劉 揚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