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關鍵詞〕家庭教育;親子溝通;耐心
晚上,我正在家里看書,接到了一位學生媽媽的電話,她哭哭啼啼地說:“馬老師,你能給我的孩子打個電話嗎?他和他的爸爸吵架,跑了。我給他打電話讓他回來,他就是不回來,能聽到孩子哭得很傷心。他現在感冒還沒好,今晚的針還沒打,外面這么冷,孩子身體肯定受不了。您要打電話,別讓孩子知道我讓您打的,因為孩子愛面子,如果他知道您知道他在家和爸爸吵架了,可能情緒會更不好。”
孩子和爸爸吵架,情緒很激動,所以一氣之下就躲在外面不回來了,這是很多孩子會出現的反應。我詢問了原因,了解到大體情況是這樣的:孩子上完廁所,沒關燈,被爸爸看見,爸爸抱怨孩子浪費不節儉,孩子反駁了爸爸幾句,爸爸就動手打了孩子,孩子就跑出了家門。
當務之急就是讓孩子先回家。按他媽媽的意思,我與孩子聯系,還不能讓孩子知道我已經知道他和爸爸吵架的事,我思索了片刻只能用迂回戰術給男孩發了一個短信:“××,我是馬老師,這段時間感覺你表現很好,加油!你發燒好了嗎?最近天冷,注意保暖。做完作業早點休息,注意身體?!边@段文字是對他的鼓勵和關心,人在悲傷的時候,會因為感到溫暖,改變自己固執的念頭。大約20分鐘,他媽媽發短信說:“馬老師,××回家了,謝謝!”
這個案例中,爸爸和孩子的爭執是因為爸爸感覺孩子沒有節約意識,抱怨孩子引起的。其實孩子的節約習慣,不是一兩次說教或發火就能養成的,這需要家長平時的細心教育,甚至是孩子某一次深刻的體驗才能促使孩子具有節約的習慣。比如,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了用電緊迫的情況,感覺到電資源的可貴,即使父母不用提醒,孩子也會有節約電資源的意識。所以,孩子的成長沒你想象的那么快,有時候真的需要我們家長靜待花開。但是父母往往心急,控制不住情緒,和孩子發生不必要的沖突,造成親子關系緊張。
記得一次中午,我炒了女兒愛吃的辣椒炒肉。女兒不一會就把所有的肉挑揀吃光了,饅頭幾乎沒吃。妻子看到后很生氣地對女兒說:“你這個孩子怎么這么饞,吃東西一點也不顧人,不知道給爸爸媽媽留點,真是不懂事?!?/p>
由于我對女兒的長期熏陶,女兒并沒有強烈地回擊妻子,但是很不高興地說了一句:“誰讓你們炒得這么少來著?”如果換一個孩子可能就生氣不吃飯了或與父母爭吵。
事后,我與妻子交流:“孩子把自己喜歡吃得菜吃光,對他們來說是很正常的事。要做到心中有他人,或許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不要因為他們的一些行為,就上綱上線地批評指責。”妻子接受了我的觀點。晚飯,我做了土豆片炒辣子雞,女兒又是對雞肉情有獨鐘。
我對女兒說:“我不反對你吃肉,我反對光吃肉,不合理膳食。爸爸喜歡吃帶著雞肉味的土豆片和辣椒,你喜歡吃肉就吃吧,但是別忘了吃點土豆片?!?/p>
我相信慢慢地女兒會接受合理膳食的觀點。我相信等女兒長大了,她一定會明白我喜歡吃土豆片和辣椒是為了能讓她多吃點雞肉。我相信在女兒腦海中一定會留下一幅溫暖而美麗的畫面,那就是爸爸把她愛吃的雞肉留給了她。將來的某一天,她肯定會想著我的溫暖和關愛,這溫暖和關愛會讓她心中裝著別人。
在我腦海中就有一幅美麗的畫面。小時候,家里窮,經常吃不飽,所以我養成了一個習慣,聽見母雞下蛋,我就會偷偷地撿起來,把生雞蛋喝了。外婆知道我有這個習慣,就把雞蛋給我攢著。每次去外婆家,外婆就會把雞蛋拿出來讓我喝。外婆雖然神經不好,經常發病,但是因為外婆有雞蛋總給我留著,所以我一點也不害怕外婆發病。外婆有雞蛋想著我的舉動,也給我種下了關愛他人的種子。所以我現在總能想著別人的好,有顆感恩的心。但是當時我就想著自己享用雞蛋,沒想到讓外婆也嘗一嘗。我的感恩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我的一位同學自從有了孩子,就沒上過班,可以說為了孩子操碎了心。但是孩子有時并不領情,甚至會因為一件小事,還和她打鬧。家長一度也很傷心,抱怨孩子不懂事。但是孩子初中畢業上了中專之后,有了很大變化。在元旦前一天發給她的短信,讓我這位同學感動地哭得稀里嘩啦。短信內容如下:
媽媽,明天就是元旦,今天晚上提前給您發個短信。活了這么多年,我才深深地知道,最愛我的人是您。把無數的思念化作心中無限的祝福,默默地為你祈禱,在新的一年里祝你健康快樂!您常說子女的幸福快樂就是您最好的禮物。今天我把所有的幸福和快樂用“短信包裹”送給您。祝您身體健康、笑口常開!
平時我經常和您吵嘴,有時還動上了手,直到把您氣哭!現在想想很是羞愧。在外地上學的我,不能和爸媽坐在一起看看電視、說說話了,但是心里仍牽掛著你們。您為了我這么多年沒上班,現在為了我又去上班了。從有了我,爸爸四處奔波,雨打風吹,扒炭,開大車。不管冬天夏天,有時候我還沒睡醒,他就出去干活了,年復一年,很辛苦。祝福爸爸和媽媽身體健康、笑口常開!
你看,這個孩子在家里不是很懂事,但是離開父母,在外面求學,就短短的幾個月,飛速成長,儼然一個知感恩負責任的男子漢。所以,我們不要在孩子還沒有一定閱歷的年齡惡語傷害或妄加評論他們。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的認知水平在每一個年齡段都是不一樣的,每一個年齡段都有他們的認知特點,大多數孩子真的無法理解超越他們年齡階段的一些社會規則和做人的準則。因此,作為父母,要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不要對孩子提一些超越他們年齡階段的要求。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要耐著性子,著眼未來,學會等待。孩子的成長沒你想象中的那么快。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鄒城市唐村中學,濟寧,273522)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