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梅
〔摘要〕一名高一年級學生因同學關系和情緒問題來訪,通過會談,撥開重重迷霧,發現問題的根源在初二時的一次痛苦經歷。咨詢師采用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對其進行干預,經過連續一個月的五次干預,消除了她的校園獨處恐懼情緒,她的臉上再次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關鍵詞〕校園獨處恐懼;元認知心理干預;輔導個案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5-0054-02
一、情景回顧
一個彩霞飄飛的傍晚,有人敲響了辦公室的門。隨著一聲“請進”,故事就此開啟。
“老師,我想和您談談心。”一個女生怯生生地說。
她是肖某,女,16歲,高一年級學生。個子中等偏高,梳個小馬尾,目光有點躲閃,看起來還有點不好意思面對我,臉上帶著生澀的笑。
“你們倆都想和我聊聊么?”看到在她身邊還有一個女孩,我問道。
等了一會兒,沒有回復,另一個女孩才說:“不是,老師,她想和您聊聊,我是陪著她來的。”
“那你在圖書角看會兒你感興趣的書,怎么樣?”我提出建議。
那個女孩同意了,但肖某卻說:“老師,還是讓她和我一起吧。”
“好的,那我們去一個安靜點的咨詢室吧。”雖然心里略有疑惑,但我依然熱情地引領她們來到心靈小屋。
肖某先說了很多和學習、上課狀態有關的話題,又說了些和朋友交往不佳的事情。她說她感覺班級同學都不喜歡她,經常背后議論她。每當她一個人走在校園里,就感覺特別孤獨,還很恐懼。經過她身邊的人說話時,她感覺他們是在議論她,說她的不好;看她時,是在側目她,表達對她的不滿和厭惡。她也知道,她想得不一定對,但就是無法控制自己。于是,她不想自己走,更不想自己一個人走在校園里,她感覺那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我猜測她有過不開心的過往,于是追問她:“你什么時候開始有這種感覺的?”
她想了好半天,說:“記不太清楚了,好像是在初二,嗯,應該是在初二。”
我感覺事情好像有了突破,于是讓她靜下心來思考,具體是在什么事情后開始有這種感覺的。就這樣,引出了她另一段痛苦的人生經歷。
肖某在小學時成績非常好,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初中。上初中后,她一直很用功,成績也一直保持得不錯。在班級里,她人緣不錯,和同學們的關系都很好,她以為她的初中生活會這樣愉快地走下去。但在初二時,卻發生了轉折。她的班主任是英語老師,她正好是班里的英語課代表,和班主任的關系不錯。進入初二后,班主任懷疑班里有同學在談戀愛,為了確定自己的猜測,于是在肖某去交作業時詢問肖某。但肖某并不想和老師說,更不想“出賣”同學,就推說自己不知道。班主任這樣詢問幾次之后,肖某始終沒有告訴老師,但老師還是從其他渠道確定了班級一個女生譚某在談戀愛。在班會上談起這件事情,還找譚某單獨談話。
譚某從老師那里回來后,以為是肖某告密,在班級里指桑罵槐、含沙射影地說了很多難聽的話。后來,更是指名道姓地說肖某,即使肖某澄清事實,但譚某就是不相信。譚某在班級里是很有組織能力的學生,她煽動班級里所有的同學都遠離肖某,孤立肖某,就連肖某自認為是好朋友的同學也開始和她漸漸疏遠。在那以后的日子,無論是上課、吃飯,還是體育課,她總是一個人,形單影只。她一看到同學們聊天就覺得在說自己的壞話,說“你看,這人自己走,肯定是受排擠了”之類的話,還感覺同學總是用異樣的眼光看自己,眼光里充滿了敵意。
經過以上的攝入性會談,確定肖某的困擾(也可以說是“病灶”)即為校園獨處恐懼。正是因為她在初二的那段痛苦難熬的經歷,那種感受太過強烈,以致無法自拔。
二、元認知心理干預
從肖某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以下幾個關鍵點:
杠桿解:初二被孤立引起的校園獨處恐懼。
條件性情緒反應:只要單獨走在校園里,就會出現孤獨、恐懼的情緒體驗,即使自己知道沒有什么危險,還是無法控制。
情感組織者:海邊休閑 S(校園獨處)——E(恐懼、害怕、孤獨)——R(不敢和同學交往,不自信,遠離同學)——S(校園獨處)——E`(舒適、開心、快樂)——R`(接納新同學,愉快相處)
在肖某的咨詢過程中,我選用金洪源教授自主研發的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解決她的困擾。
首先,讓肖某填寫“通遼實驗中學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實驗學生自我調控信息表”,然后讓她以最舒服的姿勢躺在沙發床上,調整呼吸,慢慢放松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放松心情;想象引起負性情緒的場景,進行繃緊放松訓練;之后,恰當地描述放松后的感覺,可能像踩在棉花上的感覺,可能像躺在草坪上的感覺,可能像置身于大自然的感覺,同時根據肖某所列舉的愉悅情緒場景進行描述等。
三次繃緊放松訓練后,采用語言激勵和積極暗示,建立新的反應。我對肖某進行五次干預,每次干預進行三次繃緊放松訓練,除此之外,在我不對她進行直接干預的時候,她每天晚上均進行自我干預。
通過一個月的努力,肖某主動單獨到辦公室找我,告訴我她現在已經不再害怕一個人走在校園里,可以和遇到的同學打招呼了。第一次陪她來找我的同學也告訴我,肖某變了,在班級里變得比以前開朗了,和同學交流的時候也更加自如自信了。再見肖某是在去體育場的路上,看到她綻放的笑臉,我也感覺特別的幸福。
三、思考
肖某的案例是對我實施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的一個肯定,在這個案例中收獲很多。如果在和肖某的咨詢過程中,我并沒有深入探討,而是停留在表面問題的探討上,就不會有實質的效果,肖某很難得到現在這樣一個圓滿的結局。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深埋于她心底的問題很容易再次復發,所以必須要找準杠桿解。另外,肖某對我的信任、她的堅持和積極自我暗示在干預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肖某的案例也讓我思考了很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健康成長中至關重要,而經常和學生接觸的家長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知識和危機應對能力均有待提高。科學心理知識的匱乏,讓他們不能及時發現問題,更無法將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心理技術的缺失,導致他們面對問題時沒有科學的處理辦法,或者處理手段過于簡單粗暴,有時甚至適得其反[1]。
四、建議
1.給班主任的建議
班主任是學生天天相處的人,同時也是最了解學生動態的人。在關注學生成績提升的同時,更關注每個心靈的成長,明確每位同學的心理需求。因為只有身心和諧發展的個體,才能在自我實現的追求中獲得最大的收獲。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需要經常給自己充電,了解心理學常識,學習心理理論和技術,用科學的方法對待學生成長中的困擾。同時,還可以建立心理檔案,或撰寫自傳的形式,讓學生回憶有記憶以來讓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這能讓班主任對每個學生的心路歷程有所了解。
2.給心理教師的建議
心理教師作為學校專業的心理干預人員,在接待來訪學生時,更要善于挖掘引起學生心理困擾的根源,一針見血地發現“病灶”,精確地使用“青霉素”給予來訪者最高效的心理干預,為他們的幸福人生奠基。
參考文獻
[1]王立凡,金洪源.高效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的運用[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2(11):42-44.
(作者單位:內蒙古通遼實驗中學,通遼,028000)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