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 張松柏 李偉東 賈瀅
摘 要:現代服務業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和社會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發展民俗文化產業是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渠道,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不斷地傳承與創新。本研究通過文獻查閱法、資料分析法對慶陽民俗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研究發現:(1)慶陽市西峰區民俗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機制、產業結構、資金、品牌、監管、效益等各方面的問題。(2)提出了從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以及個人三個方面協調發展并傳播慶陽民俗文化。(3)民俗文化產業規模化發展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增強影響力。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創新
一、引言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積極發揮新消費的引領作用,有助于實現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發展現代服務業對于吸納勞動就業、拉動經濟增長、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中國經濟不斷轉型,在支出端主要是要推進消費在GDP中的比重,而在供給端則是要提高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由此,中國必然要加快淘汰低端制造業步伐,轉向服務業的供給側改革。我國服務業在供給側有很大改善空間,特別是很多生活性服務業隨著居民需求的上升存在明顯的供不應求的局面,而服務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于優化服務供給,增加短缺服務,但最關鍵的還是創新供給。
二、研究背景
甘肅民俗文化最深厚的地方是隴東,而隴東民俗最厚重的地方是慶陽。近年來,慶陽的民俗文化已經引起了省內外民俗學者的廣泛關注,也促進了本地民俗學者對慶陽民俗文化的再認識。本文著重研究慶陽民俗的藝術文化部分,有利于傳承并發展民俗文化,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期以服務業供給側改革的相關理論的觀點探討研究慶陽的民俗文化產業如何在變遷的環境中以服務創新提升競爭力與保持領先的經營地位。通過應用于實際個案的具體事件,以了解研究對象服務創新,提供政府與壽險業進行服務創新規劃之參考。通過個案研究法,透過個案之次級資料輔以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以進行資料三角驗證,增加資料來源多元性。其所有過程都是可以涵跨理論、類型、重復的,成為另一個研究的證據來源;通過建立一個證據鏈;讓外部的觀察者,可以從研究問題,隨著相關證據引導,直至結論為止。
四、發現的問題
1.慶陽市西峰區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機制不完善,慶陽市西峰區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文化體制的制約性顯現是因為受到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的影響。民俗文化的缺失與國家文化創新水平低下的局面是由于社會的發展導致了民眾對文化發展水平層次的提高,而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到傳統的文化發展機制的影響。通過體制創新以便于能夠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繁榮,凸顯地域文化特色,增強慶陽市西峰區文化發展創新力,以此提升影響力,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增強慶陽市西峰區文化競爭力在地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中的三方協同發展。
2.慶陽市西峰區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結構不合理。慶陽市西峰區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起步較晚、規模小加之經濟基礎薄弱,文化體制改革進程慢以及長期以來形成了水平低而分布散、規模小而涉獵廣的境況,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西峰區文化產業總體上還沒有形成以核心業務為主的經營機制。除了香包以外,對于剪紙、窯洞技藝、語言、飲食等其他民俗文化沒有全局的計劃與發展。
3.慶陽市西峰區民俗文化產業發展資金不足。慶陽市西峰區文化產業起步晚,其產業發展缺少資金上的支持。但對于整個民俗文化產業而言,也需要長足的投入以便于更好地發展。
4.缺乏品牌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民俗文化產品主要用途及價值還停留在簡單的觀賞、裝飾之上,但是作為一項民俗文化產業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實現持續性、協調性、競爭力的三方協調發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現階段最主要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提高民俗文化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與品牌意識。
5.慶陽市西峰區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監督管理不到位。在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通偷工減料的現象,這使得民俗文化產品的質量有所下降,另外從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的利用來看,報道中出現的文化政績工程及權錢交易的問題則是對文化產業資金的監管不到位造成的有關黨委政府在利用文化專項資金的過程中要做到事前申報清晰,事中科學運用事后監管到位,確保對文化產業,專項資金落到實處,杜絕浪費。
6.民俗文化產業社會效益有待提高、民俗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和實用性還有待大力開發。民俗文化產品現在的功能還主要集中在裝飾、觀賞之上,為了獲得更好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應不斷拓寬民俗文化產品的其他用途。民俗文化產業社會效益的局限將直接影響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應結合時代特征,積極利用資源大幅度提高民俗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
五、結論與對策
1.加強政府對民俗文化產業管理職能。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既要在宏觀上加強政府對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導職能,又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調節作用。從政府的職能的角度來研究,政府的功能一般是通過制定和執行決策,從而追求整個社會的效率最大化。加強政府對民俗文化產業的管理職能,能夠大力促進文化產業積極健康向上發展,這就需要理順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現代民俗文化企業的市場功能。
2.建立健全多層次多渠道的籌資機制。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主要是以當地農民為創作與生產主體,以民間傳統文化為產業資源,以當地市場和外部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當地現實經濟效益為中心弘揚和發展慶陽的民俗藝術文化的。完善良好的籌資機制并不能單單依靠政府,更應積極開拓消費市場。
3.創建特色民俗文化產品品牌。慶陽市西峰區民俗文化產業的特質是古樸、淳厚和純手工制作。因此慶陽市西峰區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該在繼承和保持原有古樸特色的基礎上,再深入產品進行精細化加工、改進民俗文化產品工藝、降低民俗文化產品生產成本、批量生產以及樹立自己的品牌。利用隴東地區得天獨厚的的區域優勢,借助現代新技術、新觀念,積極挖掘國內外元素必要時開拓國際市場。endprint
4.形成民俗文化產業集群。民俗文化產業集群,就是指在慶陽市西峰區這一特定區域內,借由相近或者相關的民俗文化產業機構共同構成一個或多個群體集合。依靠慶陽市西峰區獨特的資源優勢,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對文化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打破常規局限,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經營水平集約化,提倡并支持慶陽地區民俗文化企業跨行業、跨地區投資經營,不斷有計劃地拓寬民俗文化產品經營范圍、經營結構、有效拓展可持續發展空間,從而成為真正有實力有內涵的文化產業群。
5.加強民俗文化產業監督管理。民俗文化產品的質量是發展民俗文化產業的重中之重,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市場和第三方組織協調監管,但要做到政府在宏觀調控時,不直接介入產品的生產,不干預市場和不影響企業的活動,而是要集中在對文化產業鏈產業群的完善,傳承及創新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扶持,同時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扶持應盡量通過第三方專業機構和組織來執行,如通過文化領域的行業協會、基金會等機構來進行服務,資助和監督,從而實現文化產業的積極向上健康發展。
6.依靠網絡技術,傳播慶陽民俗文化。隨著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通過通訊技術、電腦技術和網絡技術打造民俗文化產品網絡宣傳平臺,能夠更好地開拓民俗文化產業市場。利用現代通訊與網絡技術,建立民俗文化產品主題網站和交流交易系統,為慶陽市西峰區民俗文化資源“走出去”建造一個良好的溝通渠道,也可以有效地促進民間旅游行業的發展。通過網絡信息平臺的發展將使民俗文化產品的市場開拓更具生機和活力。另外,可以建設民俗文化網站、宣傳地方特色文化、開展文化電子商務、積極推介旅游資源,讓民俗文化與旅游聯手獲得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曲濤,齊社祥.慶陽特色文化研究[M].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2012.
[2]李星.關于高校內審中離任經濟責任審計提高質量效率的一些觀點[J].隴東學院學報,2013(01)67.
[3]李紅娟.文創:相約當下中式生活方式[J].收藏家.,2017(02).
[4]賈康.文創產業與互聯網結合的創新方式[J].經濟,2017(02).
[5]范周.互聯網時代,文物文創產品開發路在何方?[J].人文天下,2017(01).
[6]郭海軍,謝鎮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的問題與路徑[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01).
[7]李星,李偉東,賈瀅.銀行業服務體系供給側創新研究-慶陽農商銀行內控機制問題研究[J].山西農經,2016.(18).
[8]劉巖.文化與出口產品創新[J].國際貿易問題,2017(02).
[9]代海巖,吳曉云.制度距離、文化距離與KIBS創新戰略及績效[J].華東經濟管理,2017(01).
[10]李星,邱文宏,張佩瑤,紀慧如.探討文創園區之服務創新:文化價值觀點[J].宏觀經濟管理,2017(S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