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姣 吳建功
摘 要:供給側改革作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自提出以來,其已經在生產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實踐成果。而國民經濟也由高速發展轉變為注重五位一體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協調發展,并在此時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當改革進入攻堅區與深水區,在此引導下的中國產業轉型能夠對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產業轉型;產業結構;發展
助中國經濟騰飛,推進產業轉型,應更加注重產品體現出的科技含量,重視生產的高端環節;更加注重發展綠色循環經濟以至于綠色外貿,使產品綠色化、低碳化,從而使出口的產品能夠占據國際價值鏈的高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更加注重國際貿易分工,彰顯研發能力強的優勢。中國崛起離不開服務業貿易,需要發展高智能與知識型經濟,大力建設產品投放達到國際市場標準的高新技術發展區,積極實行“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因此,利用供給側改革從生產這個源頭抓產業的轉型發展,更能激發中國創造與制造的力量。
一、中國產業轉型的必要性
1.產業轉型的含義
轉型即轉變事物原來所固有的、特有的形態或性質,這是一個不斷前進上升求創新的過程。簡言之,轉型及適應事物的更好發展,使之由落后轉向發達。企業在這個過程中追求效益最大化,而國家則可以由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2.必要性
(1)我國產業結構之間的矛盾
自2008年暴發金融危機,我國政府開始意識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轉化升級的重要性。在我國,受國家經濟發達程度的影響,早期我國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第一二產業,加之在有限的經濟條件下,第三產業的發展難免缺乏后勁優勢。十年前,我國第二產業所占國民經濟比重大于第三產業。再到2010年,我國第三產業GDP總量明顯落后于中高等收入國家第三產業GDP總量。由此可見,我國社會經濟發達程度不高,經濟增長主要依附于第二產業。
(2)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強調綠色經濟
我國的經濟結構由于長時間沒有得到優化,長期存在的粗放型經濟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而鼓勵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綠色、健康、環保、無污染理念則跟上了時代發展的步伐。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哈薩克斯坦時強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要追求兩者的協調發展,而兩者須作出必要選擇時,應選擇保護環境。
(3)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
國際上,近年來,受一些國家貿易保護勢力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出口產品型企業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在國內,總供給長時期大于總需求,這極大地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國內經濟開始呈現新常態趨勢,原材料、勞動力成本等生產經營要素成本也在不斷上升。因此,我國必須走產業升級之路。
二、基于供給測改革的產業轉型的方向目標
1.基于供給測改革的產業轉型的方向
應該注意的是:供給側改革能夠在一定條件下促進中國產業轉型。當前階段,中國GDP的總量早已成功超越日本達到世界第二,而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則由經濟總量轉向產業結構。在我國,低附加值產業應向高附加值產業轉變、“三高”產業應向綠色低碳產業轉變。同時也要重視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產業的發展。完善推進農業創新的組織體系,建立示范性高新技術開發區,由此引導高新產業集群。發展綠色經濟更符合中國將來的發展方向,而產業結構的調整,更多應是基于對中國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的考慮。對于企業的發展,應鼓勵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并由此激發企業的發展潛力,使其產品在國際舞臺上更具競爭力,從而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高新技術等科技方面的進步是一個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國未來產業發展應向知識化、智能化方面發展。在國際貿易方面,實現真正生產在國外,并能掌握產品的核心技術。
2.基于供給側改革的產業轉型的目標
供給側改革引導下的產業轉型,因產業結構調整確保優勢行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其目的是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由產業轉型所引發的職工安置問題以及就業問題,應由政府牽頭抓總作用,協調人社、民政等部門單位共同完成好此項任務。與此同時,對不達標的產能及時清理出市場。加大監督力度,嚴格執法。加快產業之間深度融合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供給側改革所體現的去產能、去庫存等問題,是今后時期經濟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幾大問題。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我國現行經濟對于擴大總需求壓力大,面臨的尖銳性矛盾和問題層出不窮,嚴重拖累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為此,要實現實體經濟的新發展。
三、基于供給測改革的產業轉型的途徑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發展方式是對一個國家經濟發達程度的側面反映,供給側改革最終的目標是為了促成產業轉型。因此,我國經濟發展應由粗放型經濟向節約型經濟轉變,在此期間大力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大力開發節能、環保、科技化的產品。同時重視綠色貿易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優化的積極作用。
2.重視科技的推動作用
科技與經濟的發展彰顯國家綜合發展水平,科技強,國興;科技弱,國弱。由此可見,科技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所貢獻的力量是巨大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同步動態發展,是時代的號召,更是社會發展的潮流趨勢。科技對產業轉型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科技的研發能力上,能夠調整我國產業結構,以此促進我國產業轉型。
3.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當今社會,社會總需求落后于社會總供給,而國有企業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發展來說至關重要。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從生產端入手,最大限度提高資源的使用率,已經迫在眉睫。同時,此項舉措也能大大激勵國有企業的創造活力,引導國企進一步轉變企業發展方式,更新企業發展理念,更好地推動產業轉型。
4.淘汰低產能企業
當前國家發展離不開經濟與科技的頂托作用,而低產能,即所謂的僵尸企業的存在極大地制約了國家經濟發展。其所形成的大量的產能過剩,不利于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進步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還加大了國家管控的難度。
參考文獻:
[1]陳璠.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的演變及其對產業結構的影響[D].廣西師范大學,2015年
[2]新華網.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J/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1-10.
[3]李二玲,史焱文.李小建.基于農業產業集群的農業創新體系結構分析-以河南省鄢陵縣花木產業集群為例[J].經濟地理,2012(11).
[4]龔剛.論新常態下的供給側改革[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
[5]蘇志慶,陳銀娥.知識貿易、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14(08).
[6]朱敏.轉型時期我國產業政策的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N].中國經濟時報,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