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鳳
專題復習在高三學年歷史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既是對單元教學成果的鞏固,又是使知識系統化、形成能力的關鍵環節,同時又為第三輪綜合訓練進行了必要的知識和能力準備。當前在專題復習教學中暴露的問題比較多,如流于重復教學、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又如只就知識講知識而不與考綱、考題掛鉤,不能構建起適應高考需要的知識體系或框架。專題復習如何適應高考的需要,借此,本人談幾點粗淺看法。
一、整體把握,解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問題
系統科學中的整體原理告訴我們,學習的最佳策略應遵循這樣的公式:整體—局部—整體。即首先要認識整體,然后再去探究部分,最后才能深入地認識整體。專題教學應體現“整體—局部—整體”的特點,首先應從宏觀上和整體上幫助學生理清每一個專題的歷史線索、歷史階段特征、歷史發展的走向,總結每一專題歷史知識給后人的啟示。這樣,學生看到的就不僅僅是一棵棵孤立的樹木,而是一片森林;學生學到的就不單單是孤單的歷史現象,而是結構化了的歷史科學知識體系。要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知識的體系必須注意三點:一要把人類歷史看作是以時間為序列的縱線索和以地域為區位的橫斷面相互交織而成的柱形歷史舞臺;二要把每一人國家的每一個歷史橫斷面看作是一幅時代政治、時代經濟、時代文化相互交織的歷史畫卷;三要打破教材的編排程序,溝通古今中外的歷史,把具體的歷史知識看作是可以從一定的序列中分解開來又可以用新的線索串連起來,從而組成新的序列的不同鏈條。
二、局部歸類,解決“一盤散沙,不得要領”的問題
中學歷史教材是按時間順序編寫的,同性質、同特征、相關聯的歷史內容分散在不同的章節或幾冊書中,顯得像一盤散沙,學生復習往往不得要領。專題復習的教學任務之一就是運用歸類法,把散見于歷史課本各章節中同類型、同性質、同特征、相關聯的歷史內容予以縱橫聯系,形成前后貫通、左右并串、中外聯系、條塊分明、專一集中的、全面系統的專題知識網絡。這種歸類的過程,好像“梳頭發”、“扎辮子”,頭腦中留下的不是一團團“麻”,而是一條條“線”,從而理清了頭緒,減少了相互混淆,加深了理解記憶。但是,歸類卻不是同類歷史知識的簡單相加,而應著力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形成一些規律性的認識。如在“近現代中國人民的探索史”專題中,我們不僅要將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不同派別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主要觀點、主張、意義進行歸類,而且應著重從中總結出這種探索表現出來的特點及其趨勢。
三、突出重點,解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問題
專題教學不同于單元教學,不必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切忌平均用力,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應根據“考綱”的要求和歷年高考試題的走向,確定每個專題的講解重點,進行突出重點的教學。在專題復習中,有不少教師特別重視“量”,生怕說漏了什么,于是大容量、高強度、疲勞戰;而對講解“質”的研究重視不夠,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哪些該多講,哪些該少講,心中無數。重量輕質舍本逐末,往往事倍而功半。一般來講,課本敘述用于銜接的文字,課本的小字,重大歷史事件、重大戰爭發生經過的內容,不是教學的重點。而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特點、意義、地位和影響等則是專題教學的重點。專題教學如何確定重點?這就要求我們認真研究“考試說明”、高考試題、歷年高考評價報告,同當前社會的密切程度,從而確定出教學的側重點。
四、講清規律,解決“就事論事,就題論題”的問題
復習教學不同于平時教學之處在于,復習是知識與能力系統化、深刻化和規律化的過程,而不是停滯在簡單的知識重現和反復上。規律教學應是專題復習的主旋律,失去規律提示的教學就失去了專題教學的靈魂。例如在專題教學中經常涉及對一些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性質、特點和意義的分析,應掌握分析的竅門。像分析革命運動發動的原因,就須先從分析經濟上的矛盾入手,進而再分析它如何引起階級矛盾的尖銳化,使革命形勢逐漸成熟,但成熟不等于就爆發,這就需要指出適應形勢需要而產生的革命政黨或領袖人物的革命活動。有些歷史現象還要指出它的導火索或直接原因。分析歷史事件的性質,如戰爭的性質,就要抓住交戰雙方的各自目的,從正義性和非正義上判定;政黨的性質,不要只看領導者屬于哪個階級,還要分析這個政黨的綱領、政策;革命性質,要分析革命的斗爭目標、口號和行動等。分析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要從客觀、主觀兩方面去分析。對革命領導階級的局限性及其在革命中的具體表現也要進行具體的分析,最后要反映出失敗的經驗教訓。專題復習階段還要做大量的試題,如何講評這些試題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目前有不少教師圖省事,在講評試卷時,把解題作為最終目的,教學流于對答案,缺乏綜合、歸納和提煉,對訓練中發現的問題不做本質剖析,對典型題例不作思路分析,講評過后,學生往往依然故我,不見提高。我們認為專題復習階段對試題的講評要克服就題講題的弊端,訓練試題的設計應適應高考的要求,有典型性;試卷的講評,應建立在歸納、綜合、提練的基礎上,有針對性。應通過對試卷的批改和講評,找到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的差距,應通過錯題統計,找到教學中的漏洞,盡快補救。
五、嬌正補救,解決“亡羊補牢”的問題
對復習和訓練中學生出現的普遍性錯誤以及高考中尤其要注意的個別性錯誤,在教學中應作補救性講解和訓練。對學生學科能力方面的欠缺進行嬌正補救,應選擇突破口,如果全面開發、沒有重點,往往效果不佳。對學生學科能力考查的定位來看,主要集中于分析、概括、綜合等一般能力方面,因此我們對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應重點放在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上。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教學中應重視啟疑導思,訓練中應大量使用一些新情境題。新情境題的特點是,立足于中學的基礎知識和中學生的能力范圍,同時給出一定量的新信息,它要求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理解、接受新信息;結合新信息,迅速調用已有的知識,并將二者結合起來,從而產生解決新問題的思路和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