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澤
幼兒科學教育是指教師要讓幼兒運用視、聽、觸、味、嗅等幼兒各種感官,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幼兒之間的合作,并積極參與幼兒的探索活動;同時幼兒科學教育中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探究欲望,幫助幼兒學習運用觀察、比較、分析、推論等方法進行探索活動。
在幼兒保育教育工作中,我不斷實踐,認真總結,幼兒科學教育應該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教師要以幼兒為中心,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而制定科學教育內容、創設適合的條件、提供適合的物質材料、有效組織科學教育活動。
一、科學教育內容生活化
科學中的教學要來源于生活,通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的感知來學習。因此,教師在安排科學教育活動內容時,應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選擇那些幼兒生活中常見的、能引起他們興趣、便于操作、便于他們理解、便于掌握的內容。從形象到抽象,利用鄉土資源,把幼兒帶進科學的世界,把自然界里千奇百怪的問題帶進教室。如蜜蜂為什么會采蜜?樹葉為什么會落?種子是怎么發芽的?都是很好的科學教育資源。科學活動的內容,老師要預設,也有的內容是隨機的,教師要善于捕捉一日教育活動中的一些時機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比如,在操場邊上發現一條蚯蚓,老師隨機進行對蚯蚓的一些生活習性特征,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
又如數學這門學科,只要做個有心人,將數、量、形等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幼兒一日生活相結合,就會做到數學就在幼兒身邊,讓幼兒感到,科學并非遙不可及,身邊處處皆科學。例如數學中的數量的學習,可以利用教室壞境、區角等,找一找我們教室里哪些東西是數量1的物體:一臺空調、一扇門等。
二、創造適合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氛圍
幼兒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對科學產生興趣,因此教師要為孩子提供合適的環境、新鮮的事物、自制教具等吸引幼兒的專注力,激發幼兒對科學的探索。
1、創設適宜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物質環境。適宜的物質環境、人文環境刺激,能激發幼兒積極的探索欲望。教師要結合班級和幼兒園內的具體情況,布置植物角、動物角、科學發現室、科學體驗室、活動室等可供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的場境。還可有目的的創設數學角,讓小朋友輕松掌握數學這門學科。如小朋友特別喜歡玩紙,在區角里提供不同顏色、不同質地的紙品,幼兒在玩紙中就可以體驗、感知并掌握紙的“薄”與“厚”,長與寬,紙的顏色分類,掌握紙的柔性和韌性即承受力,掌握紙的吸水性,紙的這些特性在區角里教師指導幼兒學會記錄,這樣的環境讓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觸手可及。
2、教師為孩子創造舒適,安靜,輕松的交流氛圍,有利于兒童大膽自由表達。如教師在與幼兒交流中鼓勵孩子,有時候,給孩子一個微笑的點頭,一個大拇指,用鼓勵的眼神注視孩子;對于孩子的觀點給予積極的肯定,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求異思維能力等。
3、利用好校園內的自然空間和人文景觀。在教學中盡量利用園內的自然空間和人文景觀為幼兒營造一個優美的發展環境。比如在園內花臺上種上綠色植被,間隔種上各種花卉;過道擺放植物、花架;操場邊種植較大的樹木、建花籬笆等。這些植物美化了環境,也成了幼兒認識自然、認識植物的好教材。
三、為幼兒提供適合的物質材料
幼兒對科學知識的感知、認知,大多來自于他們的生活直接經驗。幼兒通過對材料的反復嘗試操作而獲得的。要使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成為主動的探索者、成功者,主動獲得更為廣泛的經驗,感知更多的科學道理,教師要精心地為幼兒選擇適合的操作材料。
1、材料應具有科學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教師在提供材料時一定要考慮你所提供的材料是否有科學性有趣味、可操作,如果材料只含有科學要素,不能引發孩子的興趣和探索欲望,也就失去實際意義;如果材料只是好玩有趣,那又起不到探究發現的作用,失去了科學發現的真正作用。如磁鐵既可讓幼兒樂此不疲的去探究,既體現著趣味性,科學性,又可操作。
2、材料應具有漸進性。我們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個體差異選擇材料。幼兒不可能同時達到同一個目標,因為每個幼兒有自己歸納總結整合經驗的方式方法,在認知上各人有自己的傾向性,每個幼兒的學習方式也不同,我們要做的是促進各個層面、各種傾向、各種學習方式的幼兒在不同層次上發展。幼兒的科學經驗主要是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獲得的,因此我們在科學教學中就要考慮所提供的材料的層次性、漸進性。如沉浮的實驗,首先應該提供給幼兒塑料制品、鐵制品,即兩種材料;再提供塑料制品、鐵制品、木制品等,即兩種以上材料,讓他們在玩中感知各自的特性,在認知的基礎上,再提供磁鐵和水,這樣幼兒就可在不同層面、循序漸進的探究中掌握了物體的沉浮和磁鐵的作用等深奧的科學知識。
四、認真指導科學教育活動過程
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是引領者,引導幼兒去發現規律,尋找答案,學會和別人合作,著重幼兒智慧的培養和人格的完善。我認為教師的指導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精心設計問題。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提問環節可以激發幼兒的思維空間想象能力,提高幼兒的專注力,由此對科學產生興趣,相同的情境提出不同的問題,幼兒探究的主動性、深度和廣度是完全不相同的。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向幼兒提出有質量的問題顯得很重要。
問題層次性,根據幼兒的不同層面提出不同的難度的問題,有助于促進全體幼兒的進步和發展;問題要有鼓勵性,受到鼓勵的幼兒學習勁頭足,主動性很大,自信心會不斷提高;問題要有啟發性,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引導啟發幼兒積極動腦筋,勤思考,從而獲得科學知識和經驗;問題有問題要緊密聯系所學內容;所提問題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問題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等。
2、用好實驗法和觀察法。實驗法是將科學實驗和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有趣的科學實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啟蒙和教育的價值,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實驗能培養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充分激發幼兒學科學的興趣。觀察是孩子的視覺感知事物,觀察法是科學教育活動的主要方法,可以說,觀察法運用得好壞直接影響到科學教育活動的效果。在上課中盡量運用“實驗法”和“觀察法”,有效地幫助幼兒發展智力,提高幼兒科學的素養,使幼兒能形象、直觀地學科學,而且激發了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
3、教育評價。恰當正確的教育評價幫助幼兒提升科學知識和總結經驗,提升關鍵經驗;通過恰當的評價能讓促進幼兒的閃光點和個性發展。評價的方式可以采用靈活的方式和形式,比如說口頭表揚、眼神鼓勵、發小紅花、點頭、握手、歡迎等,以促進幼兒的發展為評價的目標。
五、用科學知識認知實際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在幼兒知道了一些的簡單的科學知識后,可以引導幼兒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他們的學習科學的興趣和信心。
總之,幼兒的科學教育是幫助幼兒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基礎。我們重視它,我們研究它,我們不遺余力的使之有趣并幫助幼兒掌握科學知識,為幼兒一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