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方
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為此,本文就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應注意的問題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情景教學的意義
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讓教學更貼近現實,學生在認識到其價值后,興趣也會提升,就會自主的學習數學。小學的數學知識是系統的和抽象的,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在教學中利用生活情景則可以通過設立和課程內容相關的生活情景,讓學生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通過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實際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更加的熱愛數學,在學習數學時能夠更加主動和積極,提高自己的數學水平。
二、創設興趣情境
數學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創設情境時要充分體現趣味性,體現數學的魅力,來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積極性。在課堂教學時,要想方設法,創設情境,把學生的心理調節到最佳狀態,觸及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發思維的熱情和興趣,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思維的狀態中,從而激活思維。
例如,在“長、短”的教學中,我用這樣的故事導入:“國慶節快要到了,智慧爺爺特意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禮品袋,你們想知道里面裝了些什么東西嗎?兩個人一袋,把它們倒出來看看。”這樣一來,既充分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了進一步激起學生參與學習體驗的熱情,當學生倒出袋子里的尺子、鉛筆、彩紙之際,我便又一次利用兒童好動好玩的天性,用一句“請大家擺一擺,看看你會發現什么?”來創設一個寬松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動中玩,樂中學,達到自由交流,從而使學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中。
三、創設問題情境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依據教材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設置適宜的障礙,去引起學生的求索,對疑難問題積極思維。創設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能打開思維的閘門,能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有意創設生動有趣的意境,啟發學生參與,引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極高的熱情投入新課學習。上課開始,用多媒體播放明明和蘭蘭分月餅的情境,4塊月餅平均分給他們2個人,每人分得2塊;2塊月餅平均分給他們2個人,每人分得1塊;1塊月餅平均分給他們2個人,每人分得多少?該怎么分?該怎么寫?借助學生熟悉的“分月餅”事例,引導學生感知從用整數表示兩塊月餅、一塊月餅,到兩人分吃一塊月餅怎么表示?自然地將分數產生在平均分基礎上的事實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增加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系,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激勵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又如,教學“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這節課時,教師一上課就說:“這節課我們先來做猜謎游戲。”同學們聽了都十分高興,個個聚精會神地聽講述:“同學們不論你們說出幾位數,老師不用計算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不信,試試看。”同學們舉出的數愈來愈大,教師一一回答,學生又通過計算驗證答案。這時,大家都很驚奇,里面到底有什么“訣竅”呢?于是教師便因勢利導地說:“你們想知道其中奧秘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就會解開這個謎。”這時同學們就帶著急于探究知識的心情去認真學習。這正時“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所得”的道理所在。
三、創設操作情境
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動手操作,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求知者前面,從而親手發現新知,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同時,《課標》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而數學知識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符合兒童自身的特點。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五冊的“四邊形”時,途中設計了分一分的活動,給每組準備一個信封,里面裝的是圖形,讓學生發揮想象,采用不同的分法,使學生在對各種各樣的四邊形進行分類的過程中,感受這些四邊形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又如,“分數的初步認識”一節,由于“分數”對于學生來說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時刻注意將分數的認識與圖形的操作活動相聯系,發揮動手操作在學生主動建構中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在操作活動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活動,積極實踐,主動建構知識,提升學生的思維。
四、進行有效的課堂評價,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關注學生情感體驗,努力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只有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它才會樂于學習。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及時肯定、贊賞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歡樂,讓他們心中喚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對學生進行評價是使學生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斷實現預定發展目標。在課堂評價中筆者主要采用了真誠的言語鼓勵評價:如很好,很棒,不錯,會動腦筋,真精彩等;多彩的視覺刺激評價:如在黑板上評紅旗,畫笑臉娃娃,在黑板上畫蘋果等;溫馨的體態暗示評價:如對表現好的孩子豎起大拇指無聲的示意;孩子回答完問題后摸摸他的頭、對他進行肯定或安慰。通過評價,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當然適度的評價,不是無原則的夸獎,對于學生錯誤的回答,老師還是應該給予糾正,在鼓勵下糾正,在表揚中糾錯。因為我知道,錯誤的做法往往蘊涵創新的思維,錯誤的行為往往會孕育創新的火種。在給予鼓勵的同時,再指出不足,這樣才能促使學生不斷進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火花。
教學情景創設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教學手段,學生的思維還不夠成熟和縝密,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景時,應注意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合理的創設。此外,創設出的教學情景不僅要遵循教學情景創設的原則,還要注意情景內容的可操作性、真實性以及與所學內容的聯系和過渡。只有正確地創設教學情景,才能真正發揮教學情景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明確的辨別能力和邏輯思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