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年華
小學數學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組成有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數學題閱讀理解能力、數學發散思維等.本文在分析了小學數學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組成后,從數學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組成的角度討論了其培養策略,認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理解、注重學生數學題閱讀理解能力及學生數學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強化基礎知識的教學
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密切聯系。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學生就缺少解決問題的工具,就像用積木搭建房子一樣,沒有積木又哪來的房子?如這樣一道例題,已知一個多邊形除了一個內角之外,其余的內角之和是2000度,求這個多邊形的邊數。如果學生不知道內角的特性:大于0度,小于180度,學生是沒有辦法求得這道問題答案的。所以在日常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牢牢掌握這些基礎知識,并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遇到什么樣的問題,用到什么樣的特性,學生都能夠快速做出反應。
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時,讓學生多動動手,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獲,套用那句古詩就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求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讓學生動手將平行四邊形剪一剪。沿著兩個對角向它的對邊剪垂直線,可以得到兩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三角形和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都是已知的,那么就可以由三角形與長方形的面積進行求和,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即底×高。再比如,小學五年級上冊的“觀察物體”,它主要要求學生用空間的想象能力解決問題。
三、在趣味設疑中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內在規律,提高數學能力的先決條件。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提出問題是教材或教師的職責,解題才是學生的任務。學生也很少去思考:我為什么要解決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意義何在?面對這種情況,“情境——問題五步教學法”明確要求: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教師系統地整理學生的提問,并且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解決。這個過程中,對于學生提出的簡單的問題,通過學生合作探究即時解決;有些較難的又是教材中非核心的問題,讓學生先記下來,以后解決。而學生提出的教材中的“核心問題”就要著重解決。
四、在大膽猜想中研究問題
牛頓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現和發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發揮好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的作用,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積極大膽地猜想、推測,從不同的角度,運用多種方式去探究解題思路。猜想活動不是孤立的行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學生的生活體驗,將教材內容與現實中的情境聯系起來,讓學生觀察分析,展開思維活動,在大膽猜想中研究問題。
五、在互助合作中解決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互助合作中解決問題,能起到較好的效果。具體的形式可以是建立學習小組,開展合作學習,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這樣有利于學生學會傾聽,大膽思考,樂于表達;有利于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有利于學生在交流碰撞中學會溝通與包容、尊重與信任;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學生與他人共享思維方法和成果,培養良好的品質。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空間,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路,聯系各自經驗,探索問題的多種解法。具體做法是:教師先出示自學提示及合作學習要求,讓學生獨立思考,初步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并把自己的解題思路記錄下來;然后,學生在小組內與同伴交流討論,對于不同的解決方法要虛心傾聽,勇于質疑,表達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有據,切中要點;最后,學生在小組內達成共識,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匯報時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學習成果。小組之間互相補充,公正評價,大膽質疑,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就會充滿激情,思維飛揚。
六、在拓展延伸中提升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也就是說,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獲取的知識、形成的技能和現實生活情境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讓學生學以致用,拓展延伸,提升思維。
在這一環節中,強調從不同角度來解決問題,訓練學生自主思維的靈活性,提倡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七、在情感體驗中反思問題
數學課堂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找到問題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課堂上親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一些常用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數學思想方法,同時獲得情感上的愉悅體驗,盡享學習的樂趣。
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總結反思,在反思環節中,首先讓學生學會自我質疑,如:“我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恰當?”“解決問題的過程合理嗎?”“還有其他更簡捷的方法嗎?”其次,引導學生對所應用的策略進行提煉、概括,產生思維上的遷移。實踐證明,讓學生在解決問題后反思解題過程,進行自我評價、整合,能產生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使解決問題的策略達到最優化。
小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高小學生數學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達到對數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數學例題探索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勾畫關鍵詞,提高數學閱讀能力;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小學數學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小學生數學素養的體現,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挖掘和培養小學生數學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解秋鳳.關于新課改下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的探討[J].教學研究,2012(7):23.
[2]陳金女.淺談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4(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