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黠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并且抵制抄襲行為。”做到能“表達真情實感”。簡言之作文求真。封閉式作文教學難以做到“求真”,導致不少小學生胡編亂造,到讀完小學一篇作文還是假、短、空。針對作文教學封閉的現狀,我們以課標新思想為指導,構建出了“三面向”的新框架,即立足于面向生活,面向圖書,面向大自然。“三面向”給作文教學實踐注入了活水,帶來了生機,效果顯著。
一、面向生活,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過一句話:“必須尋到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這“源頭”,就是眼前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孩子們寫不好作文,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平時不留心周圍的生活,不會發現生活中的精彩,為此,我們注意引導孩子多角度地觀察生活。
1、感受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學生生活在校園里,然而不少孩子對校園生活熟視無睹。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利用班會、活動課的時間,帶領學生觀察校園景點:圖文并茂的“二十四孝賢”雕刻、群星璀璨的明星苑、妙趣橫生的游樂園、四季常青的植物園。老師的解說富有靈性,吸引孩子們細心觀賞。回教室后,就以“美麗的校園”為題習作。昔日抓耳撓腮,今日有什么可寫。更值得注意的是學校節日,如科技節、班主任節、雙語節等,令孩子耳目一新。
2、留心喜怒哀樂的家庭生活。學生寫家庭生活一類作文,常出現選材落俗的問題,因此,教師注意提醒學生平時要留心一家人的一言一行。如你失敗時父母的安慰,“孩子,你一定行!跌到了,再來。”早晨,媽媽為你送上冒著熱氣的飯菜。新學期,爸爸給你買上新書包。用心體會這些生活細節,你就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如果再留心一下家庭成員之間的樂事、趣事、煩心事,也可成為寫作素材。
3、了解繁華熱鬧的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是一部讀不完的書。平時,注意鼓勵學生跟隨爸爸媽媽去逛超級市場、菜市場、科技廣場等,用自己的視角去觀察發現社會的繁華美,寫出所見所感。節假日,倡導他們外出觀光、訪問、調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如到農村去了解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變化,特別是農民生活的改善,記錄好訪問資料,回來后,寫出簡單的調查報告。晚上,就布置他們看“民生視線”、“生活幫”的節目,并在日記中寫出感受。學生的觀點很幼稚,但流露的是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擁有了生活的源頭活水,作文時這活水就流向筆端。
二、面向圖書,增進學生的語言積累
讀書是豐富積累的重要途徑。我們的眼睛不能單單盯著教科書和練習題,那樣學生的“吸收”必然受限,“吐露”也就出現了問題。面向圖書,就是引導學生從課內向課外延伸,盡可能多讀課外書,與“書”交朋友。
營造“書香班級”氛圍。與學生一起擬讀書口號是個好辦法,如,愛讀書是一種好習慣!讀書的姿勢最美!打開閱讀之門,點燃心靈之燈!讀經典的書,做有心的人!成長不能無書,成功不可無知等。口號可點燃孩子們的讀書欲。在班里開設“儲書小銀行”。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好書,如科幻類、智慧類、名人傳紀類、文學類、故事類等書儲存到班級來,以銀行的經營方式儲存、借讀,“儲一本,讀百本”,期末評讀書金獎、銀獎。
推薦優秀圖書。教師定期向學生推薦優秀圖書篇目,簡介每本書的內容、感動點及藝術特點,以便于學生選擇。為了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還利用晨讀課、語文課、閱讀課等時間讓學生交流讀書體會。
建立讀書成長冊。學生都準備一本精致的筆記本,摘錄書中的精彩片斷,好詞佳句、名人名言,還要把自己的讀書計劃、讀書心得及讀書活動的作文等積累下來,并不定期地展示。在小學段每人可積累10萬多字。學生不斷從書海中覓得珠璣,語言積累日漸厚實,作文時不再胡編亂造,而是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感可發了。
三、面向大自然,啟迪學生的靈性靈感
面向大自然,就是給孩子補上認識大自然這一課,使其認識各種植物、小動物,領略大自然的絢麗多彩,發現大自然的神奇偉力。這更多更新的發現,無疑有助于啟迪學生習作的靈性靈感。
一是采集標本創作自己喜歡的畫。這種作業,我們常在雙休日給孩子布置,這樣家長有時間配合。采集制作,讓他們認識了不少植物的名稱,包括樹木、花草、野菜、農作物等,而且增長了知識,發展了想象,受到了思想教育。這種作業順應兒童天性,一舉多得。
二是和大自然中的小動物交朋友。暑假時間比較寬裕,我們鼓勵孩子和大自然中的小動物交朋友,回校后把自己的發現講給同學聽。這一招真靈,孩子們高興得手舞足蹈。假后回校,班里每個同學都說有了新朋友。有的說我認識了山螳螂,它腦袋小,呈三角形,項頸細長,拖著個大肚子,胸前的兩把大刀揮舞起來特別厲害,專捉那該死的螞蚱吃,不一會兒螞蚱肉就被吃光了,只剩下兩條大腿……我們對學生說,把這些新鮮素材寫進作文里,篇篇都是“優”。這樣,學生寫作興趣就高漲了。
三是把習作指導課移到到大自然中去。如習作《踏青記》,教師帶領學生到城郊去發現春天的特征。觀察可以按“地上─樹上─空中”的順序,可以按“近─遠─再遠”的順序,還可以自由選擇觀察順序,只要找到有特點的事物就可以。課上,學生有的臥倒在草地上,細細地看;有的在高聲呼喚鳥兒;有的在親吻楊樹的小芽……學生到大自然中獲得了新鮮素材,寫出的作文都有點“野”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