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田依潔+唐立巖


摘 要 近年來媒體格局變革異常迅速,2016年進入中國網絡直播元年,網絡直播異軍突起,并以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實時雙向互動等特點迅速發展成為輿論焦點。文章以一直播平臺為依托,淺析網絡直播在氣象宣傳科普領域中的初試效果,為網絡直播在氣象宣傳科普工作中的應用及發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以推動網絡直播專業化、業務化發展。
關鍵詞 網絡直播;氣象;宣傳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6-0033-03
2016年被譽為“中國網絡直播元年”,網絡直播正逐漸發展為新媒體發展的重要領域,大量直播平臺上線,網民大量涌入,直播市場空前繁榮,直播網紅成為輿論焦點。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3.44億,占網民總數47.1%①。
1 網絡直播的優勢
從優酷土豆等視頻網站上傳個人小視頻的直播1.0時代,到類似YY直播、六間房等網頁端的“秀場”直播2.0時代,如今的網絡直播平臺已經進入了“隨走、隨播、隨看”的3.0移動視頻直播時代②。
網絡直播之所以迅速發展,首先,是其方便、快捷的傳播方式。傳播方便快捷是網絡直播與生俱來的優勢,用戶無論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在做什么,只要通過移動終端即可迅速獲取所喜歡的(或平臺推薦的)網絡直播節目,且能夠通過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臺完成二次傳播[1]。網絡直播結束后,平臺能夠生成回看鏈接,便于用戶點播、分享。
其次,網絡直播形象、生動、豐富的傳播內容,圖文聲光等立體的傳播形式,可以讓用戶以第一人稱視角與直播場景進行實時連接,使用戶具有身臨其境的用戶體驗。且網絡直播具有不確定性,讓用戶擁有很大的新奇感和想象空間。
2 直播平臺與社交媒體平臺的強強聯合
2.1 新浪微博用戶可信度較高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2015年中國社交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顯示,新浪微博一直都是各類重大新聞事件的傳播源頭,是公眾關注熱點事件或話題的首選平臺③。新浪微博作為極具影響力的新聞和輿論平臺,其快速的傳播速度、深遠的傳播范圍和積極的社會影響力,以及用戶對新浪微博平臺信息整合性、即時性、權威性的認可,使得新浪微博的用戶可信度相對較高。此外,新浪微博網民參與度高、社交性強,有利于網民直接參與到熱點事件的討論中,便于網民自我生成有效內容,通過轉發、評論、點贊的形式實現用戶表達,完成信息的二次傳播。
2.2 一下科技打造視頻生態矩陣
2016年5月,一下科技的一直播作為內置功能正式登錄新浪微博。一下科技將秒拍、小咖秀、一直播的用戶及后臺完全打通,初步形成三位一體的視頻生態矩陣:以秒拍為平臺,小咖秀為互動社區,一直播為實時互動社區,而最終生產的內容全都同步到秒拍上,還能夠實現直播回看,最終完成用戶和內容的沉淀。
2.3 直播平臺為社交媒體注入新動力
一直播作為內置功能被直接嵌入新浪微博中,使得新浪微博用戶在微博平臺上即可直接觀看網絡直播,并能夠與主播進行互動交流,亦可發起個人直播。此時,用戶在新浪微博積累的粉絲可通過新浪微博直接看到直播內容,實現用戶間更直接、真實的互動交流,進一步強化平臺社交屬性。
通過聚積內部用戶資源(即秒拍、小咖秀用戶)和新浪微博用戶資源,讓網絡直播一開始就擁有了巨大的原始用戶。新浪微博在為秒拍、小咖秀、一直播提供用戶和流量的同時,由秒拍、小咖秀、一直播形成的一下科技視頻生態矩陣亦能夠為新浪微博反哺新的內容、關注與熱度。
3 嘗試使用網絡直播
中國氣象局在2016年在新浪微博(一直播)平臺嘗試使用網絡直播的形式加強對社會關注度高的天氣過程、氣候現象等內容進行宣傳。中國氣象局全年在新浪微博(一直播)平臺共開展直播活動4次。
中國氣象局官方微博“中國氣象局”粉絲143萬,借助已經在新浪微博積累的原始用戶群體,以及粉絲轉發產生的二次傳播,在一直播平臺第一次發起直播產生的閱讀量近3萬。通過不斷優化直播內容、形式,并注重提升微話題影響力,有效地促進直播閱讀量穩步上升。
例如針對大范圍寒潮天氣對我國的影響設計話題“寒潮暴雪”,一直播視頻閱讀量首次進入“10萬+”量級(12萬),新浪微博微話題閱讀量近3 000萬。網絡直播(一直播)與微話題(新浪微博)互相產生積極影響,微話題的廣泛傳播會大幅提升網絡直播閱讀量。
經過對新浪微博、一直播兩個App底層用戶數據的統計、分析發現,微博用戶每日11時至17時使用較為均衡,17時后開始穩步上升,21時達到一天的活躍頂峰,之后開始急劇下降;網絡直播用戶的使用時段分布曲線變化較大,在每日16時至24時保持較高活躍度,且在17時、19時、22時、24時出現四次使用高峰(其余時段雖然用戶使用相對較少,但在9時至10時仍然出現使用高峰)。(數據來源:QuestMobile)
中國氣象局官方直播受工作時間(8時—17時)影響,直播以9時至11時、15時至17時兩個時段為主。通過對網絡用戶App使用時段的分析發現,中國氣象局直播時段較好的把握了用戶使用規律,在相對有限的時間區間內選取了最優直播時段。
中國氣象局直播內容主要以高影響天氣過程、熱點天氣氣候事件為主,通過研究其2016年的網絡直播閱讀量發現,對公眾短期生活產生大范圍影響的熱點天氣過程更受歡迎。公眾更加關心未來3天以內(周末)、未來幾小時(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時段)的天氣過程,更愿意參與互動并轉發形成二次傳播。
4 網絡直播的特點
近兩年來,網絡傳播技術不斷更新發展,我們所使用的直播形式也在不斷適應這一變化。從官方網站的文字直播到微博、新聞客戶端的圖文直播,再到如今的網絡視頻直播,直播內容愈發豐富、直播形式愈發生動,網絡視頻直播改變了原有的媒介生態,實時性、真實性、可視性等特點明顯。endprint
4.1 實時傳播
相較于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臺信息的隨時發布,網絡直播實現了現場實時發布。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臺在獲取信息后,仍需對信息進行編輯、加工,信息發布相對滯后且形式單一。
網絡直播在獲取信息的同時完成信息的實時發布,時效的同步讓用戶進入特定場景,場景和氣氛對用戶產生的情緒影響比其他形式更加強烈。實時發布在空間上,最大成都拉近發布主體與用戶的距離,促使受眾增加關注程度,對直播內容產生新奇感、對下一個直播場景產生神秘感,進而產生強烈的參與、互動意識。
4.2 實時、雙向互動
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在發布信息后,網友可通過評論功能完成與發布主體的互動交流,也可與其他網友進行交流,實現了雙向互動,但不能做到實時交流。網絡直播的實時、雙向互動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根據網友交流互動提供的想法隨時調整、變換直播內容,二是網友與主播、網友與網友的交流。例如,在“寒潮暴雪”的直播過程中,主持人選取關注度較高,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網友問題使用通俗、幽默的語言風格進行詳細解答,使得網友對于直播內容進一步產生興趣。
4.3 最真實的用戶體驗
傳統媒體和微博、微信在發布信息前需要通過漫長的審核機制,“多級審核”必然造成“信息損耗”。用戶在接受此類信息時,其信任程度與傳播層次成反比即信息轉述層次越多,信息損耗或變形越嚴重,可信性越差;反之傳播層次越少,可信度也就越高[2]。
網絡直播天氣影響過程中,可以向網友提供實時、第一手的氣象觀測數據及預報產品,減少“多級審核”造成的“信息損耗”,具有最真實、最直接的用戶體驗。
5 發展
以UGC(用戶生成內容)模式為核心理念的網絡直播平臺在經過2016年的野蠻生長后,隨著國家的嚴格管理,不再僅僅依靠滿足粉絲的窺視欲、獵奇心、惡趣味而博出位。網絡直播正逐步轉型為以PGC(專業生產內容)模式為重點。
由于專業內容的生產需要大量成本,包括時間、人力,以及權威的專家資源、數據資源,所以PGC屬于稀缺型資源。無論是以內容提供見長的新聞站點、視頻網站,還是以互動服務見長的社區、社交平臺,都在努力爭取更多的PGC資源。故而網絡直播在氣象宣傳科普工作領域中的應用空間巨大,中國氣象局制作的官方內容將在PGC領域無人替代。
5.1 優化直播內容,滿足用戶心理需求
網絡直播在氣象宣傳科普工作中的應用,首先需要明確受眾選擇收看直播內容的心理需求。大量的受眾在互聯網上觀看直播或者視頻,用以排解無聊和煩悶,獲得愉悅消遣的感受。但是,根據目前網絡直播的發展態勢,用戶將對單一的泛娛樂化、生活化的直播內容失去興趣。社交媒體時代中,自媒體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對網絡直播提出更高要求,受眾在需要趣味內容用以愉悅消遣的同時,需要更多專業的優質內容,延伸場景應用。
網絡直播內容及形式要區別于以往的圖文直播、網絡專家訪談,突出新奇、趣味等特點,也要不斷變換、延伸直播場景,用第一人稱視角直播的形式帶領公眾進行探秘,以滿足受眾對神秘未知事物的獵奇心理。
5.2 挖掘氣象大數據,研發制作可視化產品
網絡直播需要在視覺上給人以全新體驗,讓用戶產生新鮮感,這對視覺呈現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挖掘氣象實時預報預測產品,如全國雷達回波拼圖、氣象衛星云圖、過程累積雨量、臺風路徑等產品,研究在虛擬演播室塑造的不同直播場景中各種產品更好的視覺呈現方式,努力通過打造多媒體協同、塑造虛擬場景,以增強用戶現場感體驗。要挖掘、整理、分析氣象基礎數據,探索、研究大數據背景下的專業數據可視化問題,使得枯燥無味的氣象數據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中展現生機。要敢于創新,進一步加強新技術應用能力,研發增強現實(AR)技術在網絡直播中的應用。
5.3 建立互動性社區,增強用戶黏性
網絡直播的雙向互動特點,不僅能烘托出共同在場的氛圍,提高真實感和臨場感,同時還能營造出一個虛擬的網絡社區。
網絡社區形式的推廣能夠打破受眾群體在地域上的限制,將興趣相似、價值觀一致的用戶聚集在一起,建立互動性直播社區。互動性直播社區的建立,便于成員之間、主播與成員之間的雙向互動,可逐步培養共同的價值意識,成員之間往往有更強的社區歸屬感,切實增強用戶黏性。
6 結束語
隨著網絡和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媒介格局逐漸被打破,人們接受信息和傳遞信息的方式也隨之改變,媒介格局的變化帶動了傳播格局的改變。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氣象宣傳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直播既順應這一發展趨勢,又同時滿足當下社會主流人群的客觀要求,并不斷完善、優化新媒體生態鏈。網絡直播在氣象宣傳科普工作中的應用前景廣闊,應積極探索應用方式,緊密結合實際情況,整合專業資源,生產優質內容,創新工作方式。
注釋
①CNNIC發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②中國報告大廳發布《2016年網絡直播行業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③CNNIC發布《2015年中國社交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
參考文獻
[1]蔣進紅.網絡視頻直播興起的原因及未來發展路徑探析[J].新媒體研究,2017,3(1):7-9.
[2]蘇曉春.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傳播優勢與特點[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3(9):54-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