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玲
摘 要:農產品的價值大幅上漲已經成為我國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農產品流通效率降低的同時,國內外對于農產品的需求也隨之改變,因此為了面對這一緊張的局勢,政府需要逐漸加大對于農業政策的改革,各個農業企業也需要創新農業發展的新局面,農戶在生產的過程中,也需要創新農產品的發展主體,從而促進整個農業生產發展的運行機制。本文主要研究我國農產品價格上漲的現狀,分析其價格上漲的原因,并提出農產品流通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農產品 價格上漲 原因 流通改革 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5(a)-001-02
農產品是人類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在整個市場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類社會在不斷的演化和改革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問題,通貨膨脹就是其中之一。面對這一問題,需要我國相關部門及時找到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對整個社會的流通改革趨勢進行分析和總結,探求其中存在的問題,建立完善的農產品流通運行機制,創新發展商品流通模式和基本流通網絡,更好地應對價格上漲趨勢的同時,也為整個農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1 農產品的價格上漲現狀分析
1.1 農產品價格上漲幅度大
根據實際的對比可以得出,我國一年中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幅度大概在8%左右,但是截至目前為止,農產品的價格已經上漲至15%,呈現出大幅上漲的趨勢。除了鮮肉、蔬菜、糧食以及鮮果等基本的產品之外,其他的農產品價格基本均有所提升,其中價格漲幅最為嚴重的就是肉制品,水產品也漲價迅猛,其次是大米、蔬菜等產品價格也有所提升。
1.2 降低居民的購買力
隨著農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居民的工資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會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從而對低收入者的購買力造成影響,這些問題一旦累計,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社會恐慌。糧食、肉禽等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其加工之后產品的價格也會具有傳導效應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整個國內市場的價格總水平。尤其是農產品在我國的消費比例較大,其價格一旦大幅上漲,中低收入城市的居民會異常敏感,使其產生嚴重的不安心理,從而為社會帶來不安定的因素,埋下安全隱患。
1.3 建立并完善其他消費品的市場
隨著我國農產品成交額數量的逐年提升,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農副產品市場,但是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市場層次較低,規模也不大,其內部的聯合性也不強,因此在利潤的推動和驅使之下,企業需要進行積極的改革,促進整個流通市場的批發和整改,形成實際的流通倉儲渠道建設,為整個社會分工提供基本的保障,從而進一步開拓農村市場。
2 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原因
2.1 在農產品的供給方面
首先,農產品在生產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風險,因此對供給造成嚴重的影響。在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影響之下,農業生產的整體環境會受到自然因素以及其他非自然因素的影響,在短時間之內,人力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時農產品的周期性較長,為市場提供的時間較短,因此農產品的價格只能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而變動。其次,農業部門會產生大量的生產要素,降低了農業生產的利益,造成了農產品供給不足,同時伴隨著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不斷發展,農業固定資產逐漸下跌,為其他產業提供了基本的供給,從而影響了部分農民每年利潤的增加,使城鄉的差距進一步擴大。最后,政府難以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對農業政策作出調整,雖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整個農業市場的發展,但是過于分散的土地經營和生產規模卻難以實現農工商一體化,從而為社會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2.2 農產品的需求方面
農產品是工業加工重要的元素之一,隨著后續的工業原料逐漸生產,但是迫于環保理念以及綠色科學生產模式的建立,許多工業生產的原料加工依然向農業生產靠攏。人們對于綠色產品的消費需求也逐漸提升,國際農業產品的價格上漲,也會增加國際市場對于國內農產品的需求;國際市場能源價格逐漸升高,農產品的需求量逐漸增加,在這一過程中,農產品的運輸費用也會隨之增加,從而影響商品的貿易和流通。除此之外,城市化的進程使許多農民喪失了土地,轉變了身份,將生產的目標向二三產業轉移,從而更加刺激了整個農產品的消費需求。
2.3 農產品的流通環節
首先,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商貿之間流通的價格競爭越來越激烈,但是農村附加產品的價值比不過城市,因此農產品在城市的流通過程中,價格比商品的價值要高。由于受商品貿易流通的影響,只有在經過長期的貯存和運輸后才能形成完整的商貿系統,在農戶所生產的農產品不能滿足商販銷售的時候,會產生流通和生產不協調的現象。其次,農產品在流通的過程中,農村農民的市場意識相對落后,掌握信息不及時、不準確,以至于農產品之間的流通信息相對薄弱,因此需要在農產品生產和流通之間建立一個完整的信息公布平臺,因此也就無法為農民提供準確并實際的信息和資源,其掌握的信息存在一定的退化、落后的現象。最后,農產品信息資源的共享性較差,農業部的信息網絡沒有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系統,在信息對外公布的過程中也沒有建立信息交流網站,因此共享不及時等問題也嚴重影響了整個農業的發展和進步。
3 促進農業流通改革的基本措施
3.1 建立相關農業產品的流通運行機制
首先是價格機制,在農產品的流通和運行過程中,建立公平合理的價格機制參照價格的變動完善市場運行的傳統,為了適應農產品生產周期長,容易受自然因素影響的特性,生產和消費對于其市場供求的變化和反應也相對落后,因此建立完善的價格機制能夠有效地調整農產品的消費結構。其次是信息機制,現代是信息化的社會,缺乏信息化的系統管理是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相關部門對農業信息進行及時的提取,采取評價的機制進行完善和溝通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從而對整個市場上的信息進行及時整合并歸納,從而借助相應的技術手段進行貿易的流通。最后是監督機制,我國農產品的流通機制是建立在競爭機制的基礎上的,流通體系中的渠道和資金的競爭相對激烈,因此存在一些優勢企業壓榨小型自營企業的情況,因此面對這一局面,需要政府加強對于農業流通渠道的監督和促進,為社會的農業流通機制創造條件并指明方向,通過一定的渠道分配各自的利益得失,從而實現向現代化農業模式的轉變。
3.2 創新發展農產品的流通商業模式
首先需要建立農產品的流通標準,在逐漸標準化的基礎上,形成從初期集裝到搬運機械化的轉變,規范各項操作的執行情況,推動農產品的品牌化包裝和量化,提升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其次是升級初級產品的 附加產值,增加整個流動過程中冷凍,加工以及流通的效率,促進農產品附加產品的產值,從而建立并完善整個農業產品的產業結構;最后,需要相關部門完善農產品流通的網絡平臺,促進信息的交流和溝通的同時,也能幫助農業企業或者是農戶搜集到有用的信息,完善生產和流通的各個環節,從而促進農業產業的進步。
綜上所述可知,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農產品作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其生產的質量以及銷售的價格與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面對當前通貨膨脹的發展趨勢,需要相關部門完善農產品的產業結構,選擇合理的方式降低農產品的價格,促進商品流通渠道建設的同時,完善整個信息交流模式,從而促進農業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 王沖,陳旭.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原因與流通改革的思路探討[J].中國軟科學,2012(04).
[2] 趙蕾.農產品價格上漲原因及流通改革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 2016(15).
[3] 曲立峰.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2.
[4] 牛俊英.流通創新與生鮮蔬菜價格波動研究[D].安徽財經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