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貿企業員工的職后培訓,因企業發展與員工個體需求的差異性,往往不被重視,或重視不夠。時代和社會經濟對企業員工的職場能力和職后發展的要求不斷與時俱進,企業必須構建員工職后培訓機制;高職院校基于其智力技術的優勢服務企業、服務地方經濟,繼而實現辦學社會職能,商貿企業將員工職后培訓外包高職院校,既是企業創新發展之源動力,也使高職院校藉此提升校企合作、產教共融,進而達到雙方協同發展的共贏生態。
關鍵詞:職后培訓 高職院校 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5(a)-187-02
2017年3月23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在馬來西亞舉行的“環球轉型論壇”(Global Transformation Forum)進行了精彩的壓軸演講,與會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3000名創業者和年輕人。據各大媒體報道,馬云英文演講一如既往地霸氣,警句疊起,反響巨大。演講中,他提到“很多人(指企業老板)喜歡把錢投資在設備和機器上,但不愿意花錢在雇員身上。把錢投在雇員身上,給他們機會發展,這將使你的企業發展得更好。”員工是每個企業業績的直接創造者,員工的職業表現不僅關系到每個企業健康、平穩的發展,而且其業務能力的提升、職業發展素養的提高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和可靠保證。
1 商貿產業發展背景及從業人員職后培訓現狀
1.1 產業發展背景
《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互聯網+”時代發展趨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部署、“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等,為經濟轉型升級增添了新元素、提出了新要求;產業經濟的升級改造和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一是迫切需要大批科技創新人才和職業專門人才,二是需要在職員工不斷提升自身職業素養和職場能力,以應對產業的人才、技術、智力持續提升的需求和要求。隨著全球經濟緩慢復蘇,國際貿易呈低速增長,傳統商貿行業已經步入“趨穩、提質”轉型升級這一新常態,商貿產業的健康平穩發展,既對商貿從業人才有增量需求,又對商貿從業人員有職業能力和素質提升的要求。
1.2 商貿從業人員職后培訓現狀
企業無論大小,在新形勢下,均面臨轉型升級的“坎”,跨過去了是機遇,跨不過會面臨休克。企業在應對生存問題時,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提高產品質量、降低運營成本等是企業首選并列入重中之重要解決的問題,但甚少關注或指導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職場能力延伸;或者鑒于企業場地、實力等的限制,無法給予及時、充分的干預和科學、合理的支撐。廣大員工為了自身的遠景目標,如崗位延伸、職位遞進、收入遞增等;為了自身的近期目標,獲得領導好評和勝任業務,就有職后培訓、再學習的要求和渴望。但這種需求往往比較盲目、缺少計劃性、系統性和專業化,其結果可能是培訓的成效不明顯,進步的進度較為緩慢,甚至會引起職場的困頓和焦慮等不適結果。
2 商貿從業人員職后發展研究的理論基礎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羅圭斯特和戴維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工作適應論”,即在學界影響深遠的明尼蘇達工作適應論,該理論認為:當工作環境(包含工作條件、薪資待遇、職位升遷)滿足員工的期望值,員工也能達到工作的技能素養要求,則員工在該工作領域就能獲得職業成就感并得到持久發展。也就是說,員工與工作之間存在互動關系,符合與否是互動過程的產物,員工的需求會變,工作的要求也會隨時代背景、企業發展或經濟情勢而調整,如果員工能努力維持其與工作環境相輔相成的一致關系,則員工工作滿意度愈高,在這個工作領域也愈能持久。
從心理學角度講,需求是指人體內部一種不平衡的狀態,是個體生命維持與發展所必須的客觀條件的反應。而職業需求是指員工對某種職業的渴求和欲望,并通過從事該職業來滿足自身的其他需求。它是員工在職場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的來源。學習者的多樣化需求及時間維度需求,都內嵌于產業發展的環境變化之中,并會隨著產業的演進和職業身份的不同而變化與提升。
經濟社會發展變遷和科學技術改革創新所引發的職業世界的深刻變化,越來越多的人不太可能一輩子只從事一種職業,職業變更已成為非常普通的事情,這就要求企業員工具備寬泛的職業知識、靈活的職業轉換遷移能力以及持續的自我學習能力。但在現有的職教體系中,普通教育和職業訓練存在鴻溝、學校學習和崗位工作存在脫離、員工發展和職后培訓存在脫節。
3 構建員工職后培訓機制是企業創新發展的應然選擇
3.1 有效的職后培訓可提升企業的持續發展力
產業升級,指的是產業結構的改善和產業質量與效率的提高,朝著更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方向而發展,產業結構的改善體現了產業的協調發展。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率的提高是生產要素、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有機結合。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源自于技術進步、勞動生產力提高,而依賴路徑必然是人力資源質量的提升。大到人類社會發展、小到創辦一個學校建設一個專業講授一門課程,凡事皆由人、凡事皆因人或成或廢。
3.2 員工職后培訓外包,企業可專注現實發展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教學科研、服務社會、文化傳承之多項功能,無論是全日制的全息育人,高職院校為各行各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為企業發展的主力軍,成為經濟運行的動力源泉;還是高職院校發揮智力、技術、場地等的集合優勢,為企業開展員工技術培訓、管理文化講座、行業前沿思維開拓等職后培訓,使高職院校實現智力輸出、社會服務的辦學職能,也使企業專注于自身生存和發展大計,校企雙贏,協同進步。
3.3 通過與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培訓,可帶動企業創新
習總書記在第十七次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上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企業要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必須依靠“技術進步”,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加快產業技術轉移應用。對高職院校來說,服務產業技術轉移應用切合高職院校創新發展的著力點,著力為每一個產業、每一個領域創造價值而貢獻智力支持、技術支撐的過程,正是驅動校企協同創新的過程。
高職院校有著豐富的人力、技術培訓資源和專業的師資團隊,高校承擔企業員工培訓任務后,必定組織專業的培訓團隊,制定培訓任務包、研究培訓方案、確定培訓目標、規劃培訓進度、設計培訓質量監控等專業化的培訓路徑和載體。在培訓任務的實施過程中,高校專業團隊通過為企業員工開展技術提高、技能提升的各類培訓,有助于高校培訓團隊為使培訓針對性更強、效果更佳,在“備課”的過程中將對行業的轉型發展進行系統深入研究,對企業的發展實際有充分的認知,包括企業的管理制度、企業文化,崗位規劃和用人需要,因此,培訓團隊的專業技術、前沿學科信息都可為企業發展提供創新智慧和創新元素。
4 服務企業、服務經濟、服務本土是職業院校的社會擔當
4.1 完善現代職教體系的使命擔當
2014年2月,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首次從政府角度提出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該體系旨在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職業教育需求,搭建職業教育、普通教育、繼續教育的有機融合、相互溝通的現代職業教育系統。現代職教體系為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求,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應勇于擔當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相互溝通,實行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重,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立交橋。
“產業升級”對產業人才提出新要求,技術進步導致的產業升級要求一線勞動者勝任力升級,人才的入職門檻拔高;入職企業后,更多的員工需要接受保持的繼續教育與培訓,以充實更多的知識,更新更多的技術和技能,倒逼人才的職后發展。高職院校辦學實施過程中,需要開展大量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項目,而選擇的對象多為本地企業或對應的本地區產業行業協會,合作項目多為服務地方經濟、圍繞本土特色產業而展開。師生依托專業技能開展的社會服務,專業團隊組織的企業員工入職、職后培訓,學校為企業聯盟、技術共建、產品研發搭建的資源平臺,都是教育興國、職教興業的社會使命擔當。
4.2 職業教育國際化的視野擔當
在21世紀,世界經濟增量增質,高等職業教育起到了巨大作用。世界各國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主要增量是高等職業教育。
全球經濟發達國家對職業教育重視,也是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這些國家的職業教育體系,不僅注重全日制職教質量品質,而且將學歷教育、繼續教育、入職教育和職后培訓充分融合。如德國于1981年頒布的《職業教育促進法》,將職業教育與培訓需求掛鉤,明確職業教育是公共事業的責任和義務。2005年頒布了新《職業教育法》,強調職業教育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要更好地滿足個體需求;澳大利亞政府出臺的《培訓保障法》中明確規定,年收入在2216萬澳元以上的雇主,應將工資預算的2%用于員工進行資格培訓;新加坡《職業教育法》規定資本在百萬新元以上或雇員在50人以上的企業,必須對在崗職工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崗位培訓);美國于1990年出臺《卡爾-珀金斯職業與應用技術教育法》,規定了職業訓練實施具體標準和評價辦法,強調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整合,以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發展對人才的需求。1994年、1996年、1998年連續三年相繼出臺《由學校到就業法》、《個人責任和工作機會法》、《勞工投資法》,三個法律都明確規定通過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
高職教育能否高效地服務產業、服務社會,這是衡量一個國家高職教育成敗的關鍵。高職教育發展與國際接軌,堅持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相結合,從立法、機制建設、質量監控等多維度推行教育與社會并進發展模式,高職教育才能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才能拓寬職教發展的國際視野。
4.3 高等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技術擔當
職業教育歷經洗禮和蛻變,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手段不斷推陳出新。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計算等新技術逐步應用到教育領域。國家大力推動教學信息化,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在互聯網+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充分融合,高職院校中廣泛推行的在線課堂、微課、默課等課堂教學創新方式,使學習不再受時空限制,不再受場地和組織的制約。企業員工培訓除一定量的面授培訓,多可采用“在線學習與面授教學相結合、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相結合、虛擬實驗與現場實訓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從而不因培訓過多占用員工工作時間,減少企業生產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等.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 -2020)》的通知[Z].教發[2014]6號.
[2] 劉曉.產業轉型升級與職業教育變革:互動關系與協同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5(04).
[3] 王振洪.高職教育改革創新的實踐困境與路徑抉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
[4] 朱雪梅.美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演進歷程與經驗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5(2).
[5] 朱偉芳.與特色小鎮文化共建: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新途徑[J].職教論壇,2016(23).
①基金項目:本項目為2015年度浙江省國內訪問工程師校企合作項目——“跨境電子商務背景下,外貿從業人員職后培訓研究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108)。
作者簡介:朱偉芳(1978-),女,浙江紹興人,紹興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高等職業教育、區域經濟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