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夢雪
摘 要: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系統性金融危機出現的愈來愈頻繁,而且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的不斷推進,系統性金融危機也在不斷沖擊著世界經濟。面對日益嚴重的金融危機,各個國家、國際金融機構和學術界正在持續關注金融系統性風險這一金融危機的初級狀態。本文從系統性風險著手研究,探討金融系統性風險的成因和監管措施,建立一個金融系統的風險防范和監督機制,確保金融系統能夠持續穩定,成為重中之重。
關鍵詞:金融系統性風險 次貸危機 金融監管 一行三會 宏觀審慎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5(a)-033-02
1 引言
自20世紀末以來,在推進金融、經濟自由化和全球化的過程中,全世界金融系統的穩定性逐步降低,金融危機頻繁出現,特別是2008年次貸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危及了全世界經濟的穩健發展,從金融各個分支蔓延到實體經濟,從美國蔓延到歐洲、中國以至全球,各個國家都在遭受著嚴重的經濟金融危機,這使得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如何防范與監管金融系統性風險[1]。可以說,系統性金融危機便是世界經濟體的大災難。因此,需要建立系統性風險防控及監管措施,進而盡可能地避免金融危機的爆發。
2 文獻綜述
在美國次貸危機帶來的金融風暴涉及全球,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嚴重威脅后,各大金融研究機構以及眾多學者都針對金融系統性風險進行了深入探討,對金融系統性風險的定義、出現原因和風險控制進行了定性研究。喬治?考夫曼、Morganstanley首席風險官Tomnaula以及StevenL.Schwarcz分別從不同方面定義了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國內很多學者例如包永權[3]、徐麗蓉[4]和魏國雄[5]等人從宏、微觀不同的視角出發,研究了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具體觸發因素,分析了金融危機形成的內部和外部因素。
3 系統性風險的定義
綜述前人的文獻,可以得出三種關于系統性風險定義的解釋。一是George Kaufman在2000年提出:“系統性風險是指整個金融體系或市場崩潰的可能性,它與個體、集團或局部風險相對應”。二是摩根士坦利公司首席風險官湯姆提出的,他認為系統性風險會導致金融體系崩潰,如果某家金融機構破產倒閉假設沒有使系統不穩定,那這種失敗的風險就不是系統性風險。三是StevenL. Schwarcz在2008年定義的,金融系統性風險給經濟帶來了沖擊,導致金融市場的價格劇烈波動,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系統性風險是指由于其他外部沖擊或者內部的一些因素使整個金融系統不穩定、發生劇烈波動,而導致單個金融機構破產關閉,從而蒙受嚴重經濟損失的可能性。
4 系統性風險的成因
金融性系統風險成因比較復雜。內在緣由主要是金融本身就具有脆弱性和不確定性[7]。而外在原因就更加復雜多樣,具體包括以下幾個重要方面。
(1)金融業經營問題。小批金融機構一旦面臨償還借貸的能力不足、支付存在困難的情況,公眾就會對這些金融機構失去信任,繼而選擇提出存款、拋售證券等形式來減少損失,這種現象會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慢慢使大批金融機構破產,導致金融危機。
(2)當代金融創新。金融創新在提高宏微觀效率的同時,也間接增加了金融系統性風險出現的可能。
(3)經濟金融化、金融全球化。經濟全球化促使風險在經濟和金融之間快速傳導,金融全球化將加大信息不對稱程度,國際匯率波動、不同經濟體之間亦有水平差異,這些都容易產生系統性風險。
5 金融系統性風險的防范監控體系
由于金融性系統風險的必然存在,當局必須采取措施對金融機構和當今金融市場體系進行內部和外部防范監控。金融監管可以盡可能避免全球金融系統性風險的超強傳導性,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轉,所以建立金融監管體系非常重要。
5.1 監管體制的發展演變與存在的問題
5.1.1 監管體制的發展演變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為了與當時的現狀相適應,所以監管體制也實行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事實上,中國人民銀行是那時候唯一的一家金融機構。之后一段時間,才慢慢恢復了其他銀行以及中國人民保險公司。1984年,中國工商銀行成立。此后,中國人民銀行監管著包括銀行業、信托業、保險業、證券業等在內的所有金融業務,一個集中統一的監管體系形成。
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建立,次年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建立起來。這兩大證交所的成立,使中國證券業的發展得到了大大的推動。現行的監管體制已經不能適應證券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于是,在1992年國務院成立了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并賦予了它集中監督我國證券期貨市場的權利。1998年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保險監管權不再是中國人民銀行的權利,而是由保監會統一行使。至此,中國正式建立起金融分業監管的體系。
2003年,銀行監督委員會正式成立。這標志著中國金融業構成了 “一行三會”的框架。其中中國人民銀行執行金融穩定的監管職能。中國的金融業仍然是分業經營,但已經出現了一定的綜合經營、混合經營趨勢。
5.1.2 存在的問題
首先“,一行三會”金融監管框架還不夠完善。中國人民銀行制定貨幣政策,但對金融機構的監督確是交給三會來實際操作的,這使得監管目標很難實現; 而且四大金融監管部門間勢必會有許多業務重復或者交叉,這是不能避免的。其次,交叉重復的業務由于界定不明顯,也容易出現各部門推卸責任的情況,也就是監管真空,這種現象在地方上尤為突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因為我國在這方面的立法欠缺,不夠完善。最后,我國監管人員濫用權利、業務素質不高等自身原因導致監管問題出現,也急需改善。5.2 監控體系的建立
綜合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出現原因以及當今監管體系所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完善金融風險監控體系。
5.2.1 加強宏觀審慎監管,整合分散的金融監管體系
金融危機后,尤其是最近幾年,由于系統性風險的傳導性,金融市場一旦出現波動,必然會影響到經濟,所以金融業對國民經濟舉足輕重。政府必須對當前比較分散的監管體制進行整改,貫徹落實宏觀審慎監管措施,避免金融宏觀系統性風險的出現。
目前我國的金融監管主要是由單個監管機構來負責的,它不能有效監管復雜的金融活動。特別是21世紀初的那場金融風暴,已經表明只針對某個機構方面的有效監管其實不能夠使整個金融系統得以穩健運行。當今世界金融危機爆發的程度越來越嚴重,目前從微觀角度出發研究防范監控措施的金融監管必須轉變方向,選擇自上而下的宏觀審慎監管模式,加大監管力度,來更好地處理外在問題并且降低銀行系統積聚的系統性風險,畢竟監管機構內部的風險控制部門沒法完全處理潛在風險。同時應將系統性風險也納入金融監管框架。
新的監管體系應當設立一個可以監督其他監管機構的金融監管委員會,其他具備監管職能的機構依舊采取分業監管模式。通過成立這一監督主體實施宏觀審慎監管,提高各金融部門的協調效率,來構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體系構建見圖1。

一套卓有成效的金融監管體系包括一個監管主體和微觀審慎監管。監管主體需要制定詳細的監督制度,并且統籌管理體系下面的各個監督分管機構。監管主體和中國人民銀行構成宏觀體系,共同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以此避免出現大范圍的經濟損失。微觀方面,監管部門,即三會,則是監督整個金融體系,比如金融行業和實體經濟間的交叉,確保金融系統穩健運行,經濟健康平穩發展。
5.2.2 順應金融全球化,加強金融監管國際合作
為了提高我國金融監管效率,應順應金融全球化的趨勢,學習借鑒其他發達國家例如美國、英國等的金融監管體系。美國設立了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利用機構和立法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并設立信用評級機構,使股民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所以,我國在金融監管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國情借鑒美國做法,比如,要保證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法律條款使政府部門、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受到法律約束,承擔起市場健康運轉的責任。政府亦可以建立信用評級體系,設立部門,保證監管部門的客觀性。
5.2.3 加強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各部門的道德自律建設
金融機構。每個金融機構需要建立具有相對獨立性、權威性的內部稽核部門,來對單位人員進行行為制約。同時要盡快完善內控制度和網絡數據處理系統,防止發生基層賬面混亂事件,減少高層人員違規行為卻不被發現的可能性。金融行業可以建立一個協會,賦予它行業保護、行業協調、行業監管、行業合作與交流等職能。
社會。金融業務涉及范圍極其廣,可以說我們生活的許多地方都有金融的身影,況且系統性風險出現的原因又不單一,所以,全社會共同監督,對加強監管,控制風險等有重要意義[8]。金融監管的外部環境,可以由各級地方政府、人民法院、公安部門、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以及廣大社會公眾組成,共同監督金融違規違法現象,防止出現監管真空。
監管部門。一是健全內部管理機制,注重完善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充實加強監督隊伍,提高監管專業水平。二是建立匿名舉報站,充分調動監管人員的積極性、創新性,嚴格遵守行業規則,堅持追求自律監管。三是注重規范化運作,不時地進行監管業務培訓,使監管人員的業務素質得到提高,從而進一步推動自律監管工作的開展。
6 結語
本文以系統性風險作為研究點,吸收之前學者的研究成果,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系統性風險的定義、成因進行分析,并針對我國金融監管的發展演變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金融監管防控體系的幾點措施。因為我國目前金融監管體系是有一定漏洞的,所以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增加金融監督委員會這一監管主體的想法,同時增強各機構的道德建設,逐步完善監管、提高效率。本文認為,完善風險防范和監管機制可以讓金融系統性風險處于可控范圍內,亦能夠保證金融體系穩健運行,進而盡可能避免我國出現系統性金融危機。
參考文獻
[1] 王小清.論美國金融系統性風險的防范與監管[D].吉林大學,2010.
[2] 賴娟.我國金融系統性風險及其防范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1.
[3] 包永權.銀行系統性風險的傳染模型研究[J].金融研究,2005(8).
[4] 徐麗蓉.防范“次貸危機”引發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J].經濟金融觀察,2008(12).
[5] 魏國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識別與防范[J].金融論壇, 2010(12).
[6] 王燕.我國證券業系統性風險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4.
[7] 杜長江.系統性風險的來源、預警機制與監管策略[D].南開大學,2010.
[8] 王大威.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傳導、監管與防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