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平 沈海泳
摘 要:長期以來,遼寧的經濟發展主要依托于國有企業及發展重、化工業,地方民營經濟發展不健全。由于缺乏資源優勢和國有大型企業,在遼寧西北部很多地區的經濟發展還相對滯后,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相對落后。而如何發展一條具有遼寧西北部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人民增收的發展之路,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遼西北 文化資源 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5(a)-048-02
1 遼西北的自然資源條件
阜新、鐵嶺、朝陽三市位于遼寧省的西北部地區,根據地理上的概念被簡稱為遼西北。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年均降水量整體低,夏季干旱時間長,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少,多年來該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與相對落后的工業企業發展相比,遼西北具有農業發展的資源和特色養殖優勢。鐵嶺:是遼寧省比較有代表性的養殖業和牧業生產基地,其中鐵嶺昌圖縣生產的黑豬,是遼寧省地方優良生豬品種;西豐縣的養鹿規模也非常大,其鹿茸藥材市場是中國東北地區最大的鹿茸集散地。朝陽:農產品生產豐富,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蜂蜜、干果(大棗和杏仁),杏仁年產量在全省居首位。由于朝陽晝夜溫差大、夏季日照時間長的氣候特征,使朝陽的果產品質量優勢明顯,甜度高口感好。阜新:是全國瑪瑙制品的集散地,瑪瑙產量與交易量約占全國的一半,是中國瑪瑙的主要產地。在農產品方面,阜新實現花生的規?;a,2013年花生總產量270萬畝,花生產量居全省第一。但這些資源優勢沒有完全轉化為當地居民的經濟優勢,相反,遼西北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在遼寧還處于較低水平,有很多地區依然處于國家貧困線之下。如何破解遼西北經濟發展的困境,積極推動遼西北困難群眾迅速脫貧增收,是黨和國家各級政府關心的重要問題。
2 選擇可持續發展方式的新模式
我們國家的很多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方式,多是采用低效率、高污染、開發本地的礦產資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引進落后產能投資帶動的經濟發展。這種發展往往是不可以持續的,當投資的增長減少時,該地區的GDP增長也隨之減緩。在國家去產能的大背景下,發展鋼鐵、冶金、煤炭等傳統項目不僅未來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而且很多項目的申請也是阻礙重重。發揮遼西北的自然資源優勢,走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是未來遼西北地區增加當地居民收入,促進經濟增長的理想選擇。尋找加快遼西北農村居民的經營性收入的方法和路徑,有助于全面推進遼寧經濟發展,補足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的短板。本文的研究內容,以增加遼西北農村勞動人口的收入為目的,以文化產業發展帶動旅游產業、輕工業制造業、農業種植業等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為路徑,實現遼西北經濟的新增長。而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其他相關產業有很強的帶動作用,對增加農民的純收入有很強的拉動作用,在我國其他城市的農村已經有了很好的實證和論述。
文化產業發展的案例:在比較研究了我國其它域與遼西北有著相似自然資源和氣候特征的地區后,我們覺得中西部農村的文化產業發展之路非常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學習借鑒。不同地域的民間都有很多的手工藝,這些手工藝在過去是農業生產的附屬產業。手工藝都是代代相傳遺留下來的,手工藝匠人是文化產業的重要人才資源。經過產業政策的扶持和經濟效益的影響,很多原先經濟困難的當地農民都走上了文化產業帶動的致富之路。陜西省安塞縣的剪紙藝人聞名全國,非常有代表性。革命戰爭時期,延安魯藝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與當地農村婦女們剪紙藝術形式相結合,極大的促進了當地農民剪紙形式的發展。今天的安塞剪紙剪工精致,造型美觀,反映現實主義。具有很深的歷史文化內涵,被譽為“文化活化石”,遼寧有很多的藝術院校,包括對安塞剪紙產生巨大影響的延安魯藝就坐落在遼寧沈陽,那里的藝術家們也對家鄉充滿了濃濃深情,對遼西北的土地也充滿了創作熱情。與安塞剪紙文化產業相類似的例子還有甘肅省的慶陽、陜西省的戶縣,都發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既帶動了當地的農民增收又促進了民俗旅游業的發展。慶陽發展的特色文化產業是刺繡,那里是著名的“香包刺繡之鄉”。目前,慶陽從事的香包刺繡加工生產和銷售的人數達到數十萬之多,已經形成了極富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集群。陜西戶縣的農民畫產業也是經營的有聲有色,其中已經出現了農民職業畫家,這些農民畫家還經常出國訪問,將中國的傳統民間文化推廣到世界,既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又讓世界了解了中國農民的精神風貌。與安塞剪紙和戶縣的農民畫對藝術審美和藝術技能要求比較高有所不同的是山東的臨沂,臨沂發展一條藝術形式與當地的柳條資源相結合的工藝品發展之路。這種仿生創造的產值效益更大,帶動經濟發展更明顯。2016年,柳編年產值達到60億元,有18萬人從事生產,為農民帶來12億元收入,實現利稅3億元,自營出口額達3.3億美元,出口量占山東省柳編出口量的76%、全國的54%。臨沂柳編工藝文化產業的發展直接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手工藝人的培養和訓練不同于科學技術人員的培養,非得接受嚴格系統的教育不可,目前在我國手工藝的培養主要還是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即老師通過語言和示范兩種方式,一般都是通過師傅帶徒弟。如果我們當地的政府可以將遼寧高校里的教育資源和當地的農村富余勞動力相結合,就可以培養出大批的從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除此之外,遼西北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如果能有效的依托遼寧省的藝術類創作人才優勢,可以為遼寧西北開發出很多適合當地居民創作和生產的藝術形式和工藝美術作品。這種思路已經在遼西北有所探索,例如,朝陽市喀左依托紫砂礦產優勢和藝術家合作,開發出過很多紫砂產品。但由于沒有進一步擴大產業合作,目前還沒有形成文化產業的集群效應。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在喀左能出現一批江蘇宜興的紫砂藝術家,形成紫砂產品的產業鏈,將對帶動當地居民的就業促進經濟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3 進一步挖掘遼西北文化旅游資源優勢
遼西北文化旅游資源內容豐富,種類繁多,但對外界的宣傳力度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遼寧省的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有很多的專家學者,對東北地區的地方史研究方面也是國內一流。如何將學術優勢和資源轉化為我們遼寧的文化旅游資源,是研究遼西北未來發展方向上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過去,我們經常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旅游產品和旅游資源如果不經過歷史學術上的整理和研究,形成系統化的工程,不加大對外宣傳力度的話,我們的珍貴資源也會無人問津。
3.1 遼西北古人類遺址旅游資源豐富
紅山文化的重要代表牛河梁文化遺址,就位于朝陽市境內。牛河梁文化遺址是國務院命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研究我國北方原始社會的起源有著重要的科研價值。2004年更是被國家文物局列入我國重大遺址保護名單,為此國家省市各級政府投入巨資加強對遺址的保護工作,建成了牛梁河文化遺址公園。2008年國家文物局和遼寧省政府聯合正式啟動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準備工作。建立以8平方公里核心保護區進行必要的文物保護、建設基礎設施、實施環境整治工程等。朝陽市地方政府搬遷了保護區內的工業企業。牛梁河遺址公園招收了10余名當地農民在景區工作,另外在旅游季有少量農民在公園內銷售一些當地的土特產品,這對于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作用非常有限。景區的門票收入和運行開支也存在一定缺口,還需要財政進行補貼,這對于當地政府也成為財政上的負擔。因此,要想破解遼西北旅游發展的困境,就要將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相結合,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讓游客不僅看見文化景觀還要購買文化產品。
3.2 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民族特色鮮明
(1)全國唯一的“三燕”歷史文化遺址。東晉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氏在北方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三個地方政權。當時遼寧朝陽為都城,成為當時東北亞最繁華的都市和政治文化中心。(2)遼代和北方金政權所形成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在遼西北境內發掘出大量遼代墓葬群,如耶律延寧墓,墓葬中出土的壁畫,全面反映了遼代的社會生活,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和藝術價值。(3)鐵嶺調兵山的兀術古城遺址是遼寧現存四大遼金古建筑之一。調兵山還規劃設計一批以金兀術塑像為代表的金文化代表性景點。
3.3 宗教文化旅游資源得天獨厚
(1)朝陽北塔,是全國唯一一座體現燕、隋、唐、魏、遼、五代文化于一身佛教文化資源。(2)阜新瑞應寺,佛教文化歷史悠久距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藏式建筑風格的瑞應寺,規模宏大,主體建筑雄偉,康熙皇帝親筆題匾。遼西北有著如此多的歷史文化資源,如何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增加當地居民收入的旅游資源?走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和農家特色旅游相結合的特色之路,是為了遼西北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引擎。隨著2019年京沈高鐵即將通車,沈陽到北京的車程將縮短到兩個小時,朝陽到北京和沈陽的車程均為1個小時,這將極大的帶動遼西北當地的經濟發展。而文化旅游將在這些地區率先發力。進一步整合旅游資源,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我們還要在加大我們遼西北旅游資源的宣傳力度。
4 發展具有遼西北特色的農家風情旅游
文化產業結合旅游資源是未來遼西北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選擇方向。增加普通群眾的收入,讓更多的遼西北困難群眾迅速脫貧,分享改革帶來的紅利,具體的形式可以選擇發展具有遼西北特色的農家樂。農家樂的發展在遼西北具有天然優勢,尤其是養殖業和水果種植業。農家樂具有大眾性,再加上農家樂一般以農戶為單位個體經營,經營成本低,經營方式靈活。遼西北的農家樂要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要發展特色民俗餐飲業。在我國西部地區根據當地的民族風俗習慣,開發出具有當地特色的餐飲。其中比較成功的有土家族的“社飯”;維吾爾族的“羊肉串”;壯族的“五色飯”。遼西北特色的民族食品有蒙古族的蒙古包子、“奶茶”、烤羊腿、奶豆腐、滿族的食品,花花餅子,即菜餅子。黏火勺,即黃面餅子。更具特色的滿族火鍋,東北特色的酸菜、豬肉、血腸、干海鮮,使得滿族火鍋吃起來味道很是鮮美。這些美食還需要與遼西北當地的文化和食材相結合,因地制宜進一步開發出能體現出當地不同的飲食文化菜品。
案例:臺灣休閑農業文化產業的啟示,臺灣旅游和農家結合的方式對于遼西北發展特色農家風情旅游具有借鑒意義。(1)政府扶持。發展特色農家樂如果不能有政府的統一規劃,先前的政策扶持,很容易產生內容同質化,服務的質量無法保證的結果。臺灣的休閑農場,在經營上享受稅收和資金上的優惠政策。同時,以政府為主導集體展開宣傳推介活動,這些做法有力地推動了臺灣農家樂旅游的發展。(2)農戶特色經營策略。臺灣休閑農業,在項目開發方面以市場為導向,項目設計、體現消費者的參與性、多功能性、地域特色性等原則。
參考文獻
[1] 張建宏.創新旅游文化建設體系的若干思考[J].商業經濟, 2013(24).
[2] 曲玉鏡.遼西地域文化檢視[J].北方經濟,2012(16).
[3] 馬楠,張愛平.遼西走廊旅游的缺失性檢視與開發戰略探討[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06).
①基金項目: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一般項目《基于創新驅動的遼寧西北地區農村文化產業建設及傳輸途徑研究》(L15BGL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