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銀芳
摘 要: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市場需求也出現了明顯下滑,國有、民營企業的經濟效益嚴重降低,投資支出受到限制,我國政府也試圖通過巨額資金補助來進行經濟刺激,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在資本市場上,政府針對上市公司的補貼顯著增加,并且在總額上,也呈現每年明顯增加的趨勢,意圖改善企業的盈利狀況。而這些巨額的政府補貼最終補助的地區、行業、去向,究竟會對企業經營行為產生多大的影響,引起了公眾和輿論的廣泛關注。本文從政府補貼分布特點出發,探討政府補貼的效應,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政府補貼 企業行為 投資影響
中圖分類號:F81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5(a)-140-02
政府補貼,就是政府無償地給予企業一定的貨幣性和非貨幣性資產,但是不包括其作為企業的所有者而投入的資本。其本身體現出了各部門有著不同的經濟訴求,例如對企業進行大量資金的投入,不僅會使社會就業率不斷提升,而且也提高了特定行業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幫助企業在上市時需要的融資及企業經濟的盈虧等共同來實現保殼方面都提供了幫助[1]。但相關文獻表明,政府補貼的消極影響依然存在,主要是政府采取各種的手段及方法,去幫助上市企業的快速發展,同時又通過政府補貼去影響企業的投資等經營行為。本文將以部分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進行探討,以期對政府補貼行為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
1 中國上市公司政府補貼的現狀分析
1.1 政府補貼的行業分布特點
相關研究通過對中國上市公司收到政府補貼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2008年~2015年,上市公司每年度政府補貼的總金額分別為384億元、381億元、400億元、470億元、564億元、716億元、924億元、1194億元,期間總共提供政府補貼金額5033億元。C7類的機械、設備和儀表制造業公司,所得到的政府補貼數額最高,共計達到了973.4億元,占到政府補貼全部支出的19.3%;其次是采掘業,然后是金屬、非金屬行業,煤氣、電力和水等公用服務行業的政府補貼位列第4位。公用事業類行業上市公司的政府補貼力度比較強,該類行業又大多表現為以國有企業為主,主要的原因,可能因為政府要承擔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重要職能,所以政府補貼對于國有企業一直存在著特殊照顧[2]。這說明,在政府補貼決策時,通常是會優先考慮發放政府補貼到一些公共服務類上市企業,有著明顯的行業導向性以及產權導向性的特征。
1.2 政府補貼的區域分布特點
2008年~2015年,四大經濟區的上市企業共獲取的政府補貼狀況對比,8年期間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的地方政府提供給所屬區域上市公司的總額分別為2966億元、1009億元、699億元、241億元;收到政府補貼的平均數額對比,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的平均補助金額分別為371億元、126億元、87億元、30億元,原因可能是東部地區經濟的整體上實力比較強,所以上市企業總的政府補貼金額明顯高于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且規模空前。而從政府補貼的增長率方面對比,不管是從政府補貼總額,還是從政府補貼的平均值增長率分析,我國東部省區的上市企業,所獲得的各項政府補貼均要明顯地高于其他區域,其主要的原因,在于雖然地方政府均增加對上市企業的補助力度,但該區域政府補貼力度,又明顯受到地區經濟的發展水平以及財政收入水平的限制,這毫無疑問地會持續加大不同區域的不平衡狀態。
1.3 政府補貼的企業性質分布特點
在大政策環境下,近年來,各地政府對于民營企業也通過政府補貼的形式進行扶持,力度也逐漸有所加強。2008年~2015年國有、民營上市企業所收到的政府補貼金額分別為3207億元、1826億元,分別占到政府補貼總額63.7%、36.3%。從政府補貼的產權屬性對比,國有上市企業獲得的政府補貼金額明顯比例較大,2008年達到334億元,雖然總金額較之于2015年絕對值不大,但是在當年的政府補貼比例上,達到87.7%,比民營上市公司占絕對優勢,不過近年來有著逐年下降的趨勢。民營上市企業獲得的政府補貼增加趨勢正好相反[3]。這也說明近年來,政府補貼對于民營上市企業有所加強,政府對于民營上市公司的發展,開始明顯重視。
2 政府補貼對于企業行為影響的政策性建議
2.1 不斷完善政府補貼的決策機制
各級政府必須加強自我約束,對于政府補貼的具體范圍與強度必須加以限制,具體操作上,要努力擴大政府補貼涉及的整體范圍,改變片面的政府補貼,從而防止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出現下滑現象,政府補貼不能擠占政府計劃在勞動就業、保障民生等方面的投資,結果失去政府補貼在發揮激勵作用的初衷。另外,在政府補貼實施決策的時候,要努力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根據公司產權以及企業的特征采取不同的補助策略。政府補貼要依據既定的政府產業目標,積極同構發揮產業導向性的重要功能,通過政府補貼而引導產業規劃實現;同時,地方政府不要僅以實現經濟的效益作為唯一目標[4]。當然,政府補貼在政策制定時,還應當堅持嚴格和謹慎的原則,保證政府補貼的科學性,從而真正來實現政府補貼的優勢政策能夠積極發揮鼓勵與扶持的功能。
2.2 建立健全補貼之后的各項監督機制
由于政府補貼會直接計入企業營業外收益,信息的不對稱性很可能導致投資者信息不明,而出現投資失誤。所以,為了真正確保投資者對企業狀況有全面的了解,那么就應當在企業財務報告信息披露時,增加強制性的要求,在內容上至少包含:在企業報表的附注欄,詳盡地對企業在當年度所得到的政府補貼金額、補助原因以及補助用途等進行及時披露,主動接受投資者和社會的監督[5]。同時,要強化投放到企業以后的各項政府補貼資金具體使用狀況的有效監督和科學管理,當發現受補助企業在運用政府補貼資金,如果存在挪用、違反使用用途等嚴重的違規行為,就必須適時地做出警告提示,直至收回政府補貼、取消企業再次獲得政府補貼的資格,只有這樣,才能以真正優化依托于財政資源的市場配置,維護經濟社會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
2.3 構建政府補貼在資金投向效果的評價機制
為了防止各級政府在進行政府補貼決策時,按照個別領導意見,出現政府補貼的主觀隨意性,那么就必須盡快建立和健全評價政府補貼資金投向效果的機制,這項工作的重點和核心,就是盡快建立政府補貼資金投向效果考評系統。首先應當確保政府補貼實施時整個決策過程真正公正、透明,這更加要依賴于有關政務信息披露制度所真正達到要求規范運作的程度。具體操作上,政府補貼可以參照當前證券市場通行的財務獨立審計方法,通過無利害關系第三方所主持的資金績效考核評價,以此來有效監督各項政府補貼資金的具體使用情況,真正改變以往不合理的政府補貼資金用途,從而使政府補貼資金能夠真正發揮應有的效益和作用。
3 結語
綜上所述,從政府補貼分布上看,政府更加傾向于對公共服務類行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兩類上市企業的補貼,政府補貼的依據也更為明顯地取決于當地政府具體的財政狀況,雖然我國西部地區的上市企業在政府補貼方面、力度已經出現逐步加大的趨勢,但是在增長幅度方面,卻并不表現明顯,這將必然進一步使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態加劇。政府補貼的出發點如果是為了實現本地區經濟增長的目標而針對于企業經營進行相關干預行為,必然會造成企業投資結構的異化,也會對企業投資結構的科學調整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所以,必須盡快建立健全補貼之后的各項監督機制,并構建政府補貼在資金投向效果的評價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企業能夠依據自身的發展戰略而通過擴大對外投資的方式,來實現增加市場競爭力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丁菊紅,鄧可斌.政府偏好、公共品供給與轉型中的財政分權[J].經濟研究,2014(7).
[2] 何源,白瑩,文翹.財政補貼、稅收與公司投資行為[J].財經問題研究,2016(6).
[3] 呂久琴.政府補貼影響因素的行業和企業特征[J].上海管理科學,2015(4).
[4] 楊瑾淑.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補貼收入關系實證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10).
[5] 途東,林高,楊丹.政府補貼、研發支出與市場價值[J].投資研究,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