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晗
謠言為何難辟
■ 盧晗
近日,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10 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加強食品安全謠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謠言涉及的當事企業是辟謠的第一責任主體,并要求嚴厲懲處謠言制造者和傳播者。通知要求,謠言明確指向具體企業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責成相關企業發聲澄清;指向多個企業或者沒有具體指向的,要組織研判,采取措施制止謠言傳播,并采取適當方式澄清真相。通知強調,任何組織和個人未經授權不得發布國家食品安全總體情況、食品安全風險警示信息,不得發布、轉載不具備我國法定資質條件的檢驗機構出具的食品檢驗報告,以及據此開展的各類評價、測評等信息。一旦發現違法違規發布食品安全信息,應嚴肅查處,并向社會公告。(7 月27日《人民日報》)
此次《通知》的發布,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謠言防控和治理工作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吨袊}業》雜志在2017年13期中刊登文章,題為《這些年流傳過的“謠鹽”,你信了幾個》,文章作者對近年來關于食鹽行業的“謠鹽”進行了仔細梳理,謠言的題目讓人目瞪口呆,內容讓人觸目驚心。文中列舉的在社會上流傳的九個關于鹽行業的謠言中,在對象上不僅包含了對食鹽質量、添加劑、企業品牌等方面的打擊詆毀,甚至還有對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病、鹽業體制改革方案等國家政策的惡意解讀與歪曲,在形式上采取了偷換概念、混淆視聽、刻意抹黑、文不對題等多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令人瞠目結舌。上述謠言中煞有介事的文字與觀點,不僅給不具備專業知識的和鑒別能力的普通消費者帶來了消費困擾甚至是恐慌,還給相關鹽業企業乃至整個鹽行業帶了名譽和信譽方面的巨大損失。直到今天,這些謠鹽還在日益發達的自媒體、論壇、朋友圈等領域悄悄的傳播,影響著消費者的正確判斷,反轉民間輿論場對守法合規企業的正面看法。
據中國經濟網報道,有數據顯示網絡謠言中“舌尖上的謠言”占比高達45%,位居所有謠言之首。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宗慶后先生曾經在采訪中向記者闡述了謠言給企業帶來的損失,“現在食品行業應對謠言確實是沒有辦法,特別是來自于自媒體的謠言,這是娃哈哈這兩年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據他介紹,娃哈哈曾多次被網絡謠言攻擊,謠言的內容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包括“營養快線陰干后竟成膠狀物”,后來逐步演變成“喝了營養快線會得白血病”“營養快線受肉毒桿菌污染被緊急召回”等等。據娃哈哈統計,這些謠言在網絡上的傳播量高達1.7億次,直接導致了哇哈哈集團以營養快線為首的明星產品銷售慘淡,營養快線這款產品本來可以銷售4億箱,現在只有1.5億箱,損失相當于200億。
正如宗慶后先生所言,企業在應對謠言時確實沒有太多有效的應對手段,并且面臨諸多困境。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監測難。當前,自媒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影響范圍越來越廣,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用戶量級巨大,博客、朋友圈、公眾號、論壇等信息聚集地的信息傳播方式具有隱蔽的特點,不借助專業化的監測工具,沒有專人來進行信息收集,很難在謠言產生階段進行有效監測,企業發現謠言時,往往謠言已經經過發酵期處于爆發階段,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已經很難平息。其次是處置難。在被謠言攻擊后,不少被謠言抹黑的當事企業中及時發聲辟謠的占比不高,究其原因除了當事企業不具備謠言的應對經驗之外,還存在擔心自己“越描越黑”的畏懼心理,希望讓謠言和風波隨著時間逐步平息,但這種“鴕鳥式”處置手段有可能會導致謠言在企業不知情的領域繼續發酵,再次引發更嚴重的二次傳播。第三是舉證維權難。在自媒體領域,人人都是記者,都是攝像機、錄音筆,信息源變得分散化、碎片化、無組織化,企業往往在發現謠言后很難對謠言產生的根源進行定位并向主管部門舉證,無法有效對自己所蒙受的名譽和經濟損失進行合理定損,極有可能遇到“自損一千,賠償不到八百”的尷尬境地。這種擔憂,顯然會讓當事企業在履行辟謠第一主體責任時,不得不在費力不討好之余無奈地選擇放棄。最后是應對手段單一。謠言產生后,企業用自媒體發聲明、找主流媒體開發布會等方式是企業辟謠的首要選擇,但因為自有媒體影響力有限,并且主流媒體的覆蓋能力很難影響到謠言聚集的自媒體領域,就產生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無奈效果。以上種種,都是現實中企業面對謠言后,感到無力應對的根源。因此,要真正落實當事企業對食品安全謠言的第一辟謠主體責任,必須解決上述這些根本性的問題。
造謠者編造謠言,從企業的角度看,對其自身的名譽和產品的質量等方面進行惡意攻擊和詆毀,明顯是觸犯了我國多項法律法規,侵犯了相關企業的合法權益;從消費者的角度看,謠言的廣泛傳播,不僅了影響了消費者對消費品的正常認知,還有可能誤導消費者的購買意愿,使其買到價高質低甚至是假冒偽劣的產品,影響公眾利益;從政府的角度看,食品類謠言被惡意傳播,會使社會公眾對政府部門主管的涉事行業失去信心,降低政府部門信息發布的公信力,阻礙謠言涉及行業的正常發展,擾亂社會的正常秩序,甚至危害國家安全。
僅以我國奶粉行業為例,在轟動全國的“三聚氰胺事件” 發生后,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大家都會在多種不同的媒體渠道聽到一些關于奶粉行業的謠言,真假難辨,這些謠言一再打擊老百姓對于中國奶粉行業的信心,使相關企業、行業協會、政府監管部門付出的努力付之一炬。謠言讓老百姓對企業和產品心懷畏懼,經常性地處于不安、惶恐、焦慮的境地。有網友在新浪微博上開玩笑說,“買奶制品的時候,感覺總有刁民想害朕”,網友的調侃,也折射出了消費者的無奈與無助。盡管事后有關部門竭盡全力強化監督管理,嚴格禁止企業的違規行為,但從媒體的報道中可以看出,社會民眾對奶粉行業的信任并未出現實質性的提升,這一點從后來瘋狂的境內外奶粉代購等行為中可見端倪。
由此可見,此次《通知》中明確了謠言涉及的當事企業是辟謠的第一責任主體,要求當事企業通過各種有效手段發聲澄清, 強調公安機關接到食品安全謠言報案后,應當依照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嚴厲懲處謠言制造者和傳播者,對于幫助相關企業依法維權并及時阻止謠言的傳播,無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作者單位:中鹽傳媒中心)
(編輯:李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