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裕嬌
“合縱”“連橫”,引導學生多積累詩詞
文/周裕嬌
詩詞是語言的藝術,學習詩詞特別是古詩詞,對我們個人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是人生的啟蒙階段,適當引導他們多積累些古詩詞,將會讓他們終身受益。從課本已有的詩詞知識出發,通過縱向集合、橫向聯系的方式,可以有效拓展學生詩詞的閱讀面,引導學生多積累古詩詞,提高學生的詩詞修養水平。
詩詞是語言的藝術,是作者的情感體驗,滲透著作者崇高的審美理想和新穎的審美情趣。歷代詩人、詞人用他們的生花妙筆寫下數不清的詩詞,經過時間的篩選,已成為超越民族、超越國界、超越時空的不朽經典,它們語言精煉、內涵豐富、意存高遠、蘊涵哲理,叩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給人們以藝術的享受和熏陶。
學習詩詞特別是古詩詞,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論語·陽貨》里有句話:“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讀《詩經》,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拓展知識,可以學習朋友之道,可以宣泄積郁的情感。蘇軾也曾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總之,多積累詩詞可以提高我們的鑒賞水平,陶冶我們的精神情操,增強我們的人文涵養,健全我們的人格,提高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小學階段是人生的啟蒙階段,小學生思想單純,雜念較少,記憶力好,最容易積累詩詞。適當引導他們多積累些古詩詞,將會讓他們終身受益。國學大師季羨林曾經提出:“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古詩,五十篇論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那么,怎樣才能引導學生多積累詩詞呢?在我們這所民工子弟較多的,學生學習基礎薄弱的學校,大規模地開展經典詩文誦讀是不太現實的,因為學生的素質相對較低,學習效率相對低下,大規模地開展經典詩文誦讀,勢必加重其負擔,甚至到時候 “偷雞不成反食一把米”。在這種的情況下,我就試著“合縱”“連橫”地引導學生多積累古詩詞。“合縱”“連橫”原是戰國縱橫家用來強大自己力量、戰勝對手的方法,這里所謂“合縱”“連橫”, 就是以課本為中心,從課本已有的詩詞知識出發,縱向集合、橫向聯系有關詩詞,拓展學生詩詞的閱讀面,引導學生多積累詩詞,逐漸提高學生的詩詞修養水平。我到底怎樣“合縱”“連橫”地引導學生多積累詩詞呢?請看下文:
語文課本里出現很多詩詞句,有在課文出現的,有在序言出現的,有在日積月累出現的。這些詩詞句對于一個有心拓展學生詩詞閱讀面的老師來說,無疑是很好的抓手。老師可以抓住詩詞句從縱向追本溯源到整首詩詞。我在講授第九冊第二單元時,看到序言里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補充杜甫《月夜憶舍弟》,讓學生記誦它,體會作者的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縈懷家國之情。在講授這一單元的《梅花魂》時,我抓住第二自然段出現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讓學生回憶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抓住“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適時補充王維的《山中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又抓住“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抄寫秦觀的詞《浣溪紗》:“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讓感興趣的同學去理解、背誦。這樣,使學生把詩人、詞人的情感與老人的情感融合起來,既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的表達方式,又使學生積累多首古詩詞,起到一箭雙雕之功效。
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出現在小學六年級下冊,這可以說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對杜甫其人其詩接觸的一個終結,我認為在這個時期有必要讓學生對杜甫其人其詩有粗略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回憶杜甫的《春夜喜雨》,課后拓展用《春望》設計閱讀題,力求從縱向使學生體會到杜甫的熱淚深情,體會到杜甫愛國憂民精神。賈島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故事學生諳熟于心,可是賈島是怎樣苦吟的呢?學生并不清楚。為了讓學生對賈島有更深刻的了解,我展示了賈島的《題詩后》:“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這首詩簡單易懂,我要求學生吟誦幾遍后,就背誦出來。這樣讓學生理解賈島的同時,也被他的精神所折服。
明月是團圓的象征。古代詩人喜歡用明月來寄托相思之情,抒發思鄉懷人之感。為了讓學生了解這一點并積累相關詩歌,我把多首詩橫向聯系起來。講到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時,我便一方面讓學生復習李白的《靜夜思》,另一方面串聯到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又串聯到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然后又要求學生課后去查找袁枚的含有“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的整首詩。這幾首詩我要求學生理解背誦,并抽出時間讓他們在班上有感情朗讀。
詠物抒懷,是詩歌題材中的一種。自古以來的仁人志士喜歡托物言志。學習《竹石》,學生領略到鄭燮的身處艱苦環境頑強拼搏的精神;學習《石灰吟》,學生感受到于謙的甘灑熱血、自我犧牲的精神。為了讓學生受教于潛移默化之中,得益于身心愉悅之時,我在課內課外以各種形式讓學生接觸另一些詠物抒懷詩詞。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讓學生體會到詞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潔的精神;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讓學生看到中國共產黨人在險惡的環境下迎接挑戰,奪取最后勝利的勇敢精神和奉獻精神;王冕的《墨梅》使學生知道了詩人做一個高尚正直的人的堅定志向……學生在這橫向聯系中收獲了一串珍珠。
《馬詩》是中唐的重要詩人之一李賀所作,他的“詩鬼”之才在二十三首《馬詩》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僅對馬的描寫,從不同側面竟有二十三首之多,首首出新而絕不雷同,足見其才華絕非常人可以企及。詩人反復寫“馬”,除了對馬的由衷喜愛之外,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李賀常以馬自喻,借對馬不同境況的描寫,將自己的坎坷身世、一腔抱負,傾吐得酣暢淋漓。洋洋二十三首,可謂“滿紙錦繡文,一把辛酸淚”。其五(大漠沙如雪)出現在六年級上冊,為了讓學生對李賀的這組詩的寫法和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領悟,講授時我把李賀的生平講述給學生聽,又以其四(此馬非凡馬)和李賀直抒胸臆的《南園(五)》(男兒何不帶吳鉤)為比較閱讀材料設計課后練習。這樣橫向聯系并比較,,讓學生真正理解到詩人懷才不遇,景況凄涼,恰似這匹瘦馬,《馬詩》是婉曲地表達出詩人郁積心中的怨憤之情。《涼州詞》,王之渙寫過,王翰寫過,張籍也寫過。課本上王之渙的作品,讓學生置身于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情景中;而我補充的王翰的《涼州詞》,又讓學生領略到“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豪情壯志。
通過這樣“合縱”“連橫”,引導學生多積累古詩詞,就可以逐漸地提高學生的詩詞修養水平,讓學生能夠“到如歌如畫的唐詩宋詞中,領略楓橋的鐘聲,大漠的孤煙”!
(作者單位:廣東惠州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