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張藝芳
鄧楠:缺乏有效溝通,教育如打在海綿上
本刊記者_張藝芳
編者按:
電影《月升王國》講述“出逃”的童子軍和“問題”少女離家出走的故事??赐觌娪埃蠲黠@的感受是:小孩子的世界并非成人設想的那么單純,也沒那么復雜。小孩子最討厭的是被當成問題兒童,被貼標簽,最需要的是被尊重,被理解,跟成人無差。
上個世紀70年代,托馬斯·戈登博士從事臨床心理咨詢的過程中,父母帶著孩子來做心理咨詢時,他意識到多數問題源于親子溝通方式,并于1962年創立父母效能訓練(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簡稱P.E.T.)。戈登博士甚至將父母效能訓練比作21世紀父母的上崗執照。近幾年,更多父母開始關注家庭教育,并投入精力在自我成長上,父母效能訓練的價值何在?借由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童育匯特聘講師鄧楠的實踐,約略可見。

鄧楠,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童育匯特聘講師
初見鄧楠,是在成都先鋒學校舉辦的創變者論壇上。“電子游戲與家庭教育”分論壇在一間小教室進行,記者進去旁聽時,她正在講著如何以父母效能訓練的方法修復青春期網癮孩子與父母的關系。
鄧楠的聲音輕柔,在小教室里,十幾個人聽得專注。旁邊坐很多一線名師,有的邊聽邊用電腦錄入著精彩的內容。作為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童育匯特聘講師,鄧楠平時在童育匯內部的工作坊、中小學校、事業單位等演講。
曾向她咨詢的父母帶著不同的問題而來。在兒童的不同成長階段,父母主要面臨的問題有所差別:幼兒階段,父母的難題在于孩子習慣的養成。小學階段,主要集中在對孩子學業的焦慮上。初中的家長,則集中在處理孩子的叛逆問題上,諸如:逃學、早戀、打架、上網等。到了高中,家長集中的問題是,與孩子之間幾乎無溝通。
回溯起來,在幼兒階段,家長的反饋是:養育的初心是希望彼此都很快樂,像朋友一樣相處。鄧楠覺得,叛逆其實是一個標簽。在之前的那種溝通模式中,家長可能會習慣性地反對,讓孩子感受不到接納和愛。由于父母一直在關系銀行透支,一旦孩子高中畢業,父母便被迫“下崗”,這也是讓人很辛酸的事。
許多家長找到她就說,“老師呀,我們平時很忙,你有沒有一些方法,可以立馬讓我的孩子變得聽話?”在那一刻,我想告訴他,“問題的答案就是你多回歸到家庭中來。父母的學習生長是迫切必要的。”
鄧楠自己,也經歷過一個漫長的自我成長過程。在成為童育匯特聘講師之前,她參與過華德福幼師系列培訓、活力農耕、自由戲劇轉化等培訓。將側重點放在教育和自我成長上,是因她自己在撫養兒子的過程中,也曾有過遇到問題時無從下手的狀況。
“面對那些找我要速效藥的家長們,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運用到父母效能訓練里面的傾聽。讓家長的情緒先流淌出來,他們也需要被理解。在有限的時間內,我一般會告訴家長,首先要用到傾聽。P.E.T.父母效能訓練里,關注點一定是孩子的情緒和感受,第二步,才是通過技巧、訓練法來調整我們的行為。如果你去著眼于對孩子行為的改造,你就會離他越來越遠。”

鄧楠在中小學做P.E.T.巡講

在成都人民廣播電臺,鄧楠分享P.E.T.的相關故事和溝通技巧
父母效能訓練建立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1962年,戈登開辦了二戰以來第一個以溝通技巧為基礎的父母培訓課程?這項課程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提高父母效能,培養出有健全人格、有自制力、有責任感、有愛心的孩子。
戈登博士在《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一書中記錄道,“在第一個P.E.T.小組成立后的那些年里,公眾輿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75年,大約95%的美國人支持家庭和學校中的體罰。最近的民意測驗顯示,少于半數的人仍然堅守這一觀念,而依然支持體罰的人數還在迅速下降——這令我激動不已?!?/p>
P.E.T.出現在傳統教養方式失去效力的時代,試圖教以父母放下權威和權力,學會親子溝通及沖突解決技巧。戈登試圖說服父母們摒棄所有類型的懲罰,包括體罰,并使用肢體在內的一切語言讓孩子感到被接受,“與種子一樣,一個孩子在其生命體內也蘊含著成長的能力。接受就像土壤——它僅僅能夠使孩子實現他的潛力?!?/p>
這些方法正是來自戈登作為咨詢師的觀察和經驗,“作為幫助者,專業的心理咨詢者或心理醫生的效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向患者表達接受感的能力,他們花費了多年時間學習如何通過自己的溝通習慣來實現這種態度。通過正規訓練和長期的經驗,專業心理咨詢者獲得了表達接受感的特別技能。高效能的父母,與高效能的心理咨詢者一樣,必須學會如何表達他的接受感,并獲得同樣的溝通技巧。”
2009年,《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一書在中國出版,至今仍排在家教榜的前列。正如鄧楠在咨詢中所遇到的,多數是找她來要速效藥的家長們。父母效能訓練之所以落入中國的土壤,正是諸多家長們面臨了類似的狀況:以前的教養方式逐漸失去效力,面對突發的親子問題,家長們難以應對。
自2012年接觸父母效能訓練,借用這套親子溝通工具,鄧楠觀察到,中國目前的家庭教育有以下特點:首先,父母足夠細致,吃喝用度全包攬了。父母陪伴孩子上輔導班成常事,再也沒有哪一個國家,父母投入如此大的精力。其次,現在的家庭教育準備不充分,做好多硬件條件方面的準備,事實上,精神世界相當重要。比如:對于七歲以前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穩定,需要一份安全感和秩序。第三,父親角色的缺失。幾百人的講座,爸爸會是稀缺的熊貓。當父母的愛給予不足,孩子會去搞破壞,以引起成人的注意。家長去教訓孩子,孩子的淘氣反而逐漸升級。
儒家講“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鄧楠認為,“在沒有投入精力學習的情況下,我們便會沿用經驗中的家庭教育方式。那些未被思索的領域,會掩蓋我們去發現一些事物。比如,由于先前的界限不清晰,家長過多干涉孩子的自主成長,最后孩子非常依賴父母。這就像是一個無限循環,父母沒有去體驗自己應該去體驗的人生。”

小孩子最討厭的是被當成問題兒童,被貼標簽,最需要的是被尊重,被理解,跟成人無差。圖為電影《月升王國》,計劃出走的山姆和蘇西
當孩子向父母提出一個要求不被滿足時,最容易發生爭執,有時,父母會下意識地做出諸如此類的反應:再哭鬧,就取消晚上看動畫片……父母慣常使用自己的權威,讓孩子停止哭鬧。
戈登將所有的父母分為“勝利者”“失敗者”“搖擺者”三類,“勝利者”以父母的權力為孩子做出種種限制,不聽話則給予懲罰?!笆≌摺背3T谂c孩子的需求發生沖突時,以孩子的勝利告終。“搖擺者”則在嚴厲和寬容、粗暴和隨和、限制和放縱之間搖擺不定。
如若父母愿意放下權威,便可在親子關系出現問題時,使用《父母效能訓練手冊》里的方法。也有父母在接受P.E.T.培訓之后,告訴戈登,“我受到的最大影響就是弄清了問題的歸屬。這對我而言無疑是最有意思的事情。它使我茅塞頓開,明白了我無需為孩子的一些問題負責——而多年來我一直在為解決這些問題承擔責任?!?/p>
《父母效能訓練手冊》讓父母們首先學會辨清問題歸屬于誰,是歸屬于孩子、父母,還是雙方。如果問題歸屬于孩子,家長需要以真誠傾聽、默默陪伴等方式,讓孩子為自己的問題負責,尋找自己的解決方案。
在戈登的邏輯里,所有孩子在生活中都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問題——各種各樣的問題。當一位家長能夠接受自己無需為孩子的問題負責這個事實時,她就處在了一個更加有利的位置,可以作為一個促進者、催化劑或者幫助媒介,幫助孩子自己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在某些問題上,孩子確實需要幫助,但矛盾的是,從長期來看,最有效的一類幫助就是不提供幫助。更準確地說,這種幫助是把尋求問題解決方案的責任留給孩子。在P.E.T.中,這些都稱作“傾聽技巧”。
通過一系列“積極傾聽”的方式,戈登博士認為,這能幫助孩子表達他對一種情況所產生的情緒,把這些情緒釋放出去,并使她感受到某個人是可以接受他的這種情緒的。在養育過程中,父母們會遇到孩子不同形式的問題,諸如:“我以后會結婚嗎?”“死是什么感覺?”“小朋友們為什么管我叫懦夫?”“爸爸,當你還是個男孩時,你喜歡什么樣的女孩?”
最后一個問題正出自戈登的初中女兒之口,于是有了以下對話:
父親:聽起來你想知道怎樣才能讓男孩喜歡你,是嗎?
女兒:是的。出于某種原因他們好像不喜歡我,我不知道為什么。
父親:你想弄清楚他們為什么不喜歡你。
女兒:嗯,我知道我不善言辭。在男孩面前說話會讓我害怕。
父親:你只是放不開,在男孩面前沒法放松下來。

在親子關系出現問題時,《父母效能訓練手冊》教父母首先辨清問題的歸屬問題。
女兒:是的,我害怕我會說出讓自己顯得很傻的話。
父親:你不希望他們認為你傻。
女兒:是的。所以,如果我不開口,就不用冒這個險。
父親:不開口是比較保險的做法。
女兒:是的,但是這樣對我一點好處也沒有,因為現在他們肯定認為我很呆。
父親:不開口也沒能使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女兒:沒有。我猜我必須冒一下險。
父母的積極傾聽,幫助孩子梳理和定義問題,不久,孩子自然就尋找到了解決方法。側面說明:威脅或者給出方案都非最有效的方式。
在下班回家,孩子要求陪伴玩耍時,鄧楠會用父母效能訓練中的面質技巧和第三法,聽到她的真誠表達,“兒子,我真的很想陪你玩兒,不過,媽媽講了一天的課,真的非常累,想馬上癱倒在床上。”兒子進而想出自己的解決方法,讓媽媽定鬧鐘睡一會兒,他自己在旁邊玩兒,媽媽休息一會兒后,再陪他玩兒。如今,這已經成為她和兒子之間常用的溝通方式。
“在親子沖突解決中,這便成了‘沒有輸家’的解決方式。一個人有情緒產生時,大腦空間是被擠壓的,理性思維便難起作用了。”鄧楠在學生時代多次擔任班長職務,她自言以前是個愛管事情,非常嚴格的人。這幾年,朋友再遇到她,發現她跟以前不一樣了,“和善,容易溝通。”很喜歡約她出去喝茶聊天。鄧楠笑說,“我最理想的親子關系狀態,是在兒子成年之時,不被迫‘下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