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月學 從未來學校思考未來評估
在未來,生產力會一直成長,社會對人的需求更多會變為人對自身的需求,對學習成果的評估會變為對學習的評估。

王熙喬:探月學院創始人
2015年我從北大附中畢業,本應去美國讀大學,但我去旅行了。當時我很質疑從幼兒園到大學這條線,對教育也很有興趣,就回來面試,成了老師。我想綜合實踐可否玩得更嗨點?除了去外面實習,學生感興趣的事可否做得更有趣?于是我們在北大附中建立了一個新的孵化器,可否為更多學生服務?于是我們對北京市所有學生開放,就有了登月艙。但不管我們怎么做,總是很邊緣。高中生的時間很少,如果要改變教育內容,就要改變評估方法、教育教學法、教師的人才池與培訓方法。去年底,我們團隊調整了戰略方向,真做了個高中,并希望由此去建立未來全新的學校體系。
研究學校的歷史,我們發現從古希臘到如今,學校起兩個作用:一是社會對人力資源的穩定和發展的需求,二是人對自身的需求。于是我們確立了培養目標:在未來社會中持續追尋自我的價值,敢于深入各種挑戰與未知,擁抱變化且始終保持開放,并用行動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那我們做什么樣的學校呢?分課程體系、教育模式、學習生活三塊。知識是結構化的東西,而課程體系則是建構化的過程。具體課程內容、教育教學法是教學模式,有獨立體系支撐。如果課程體系是骨架,教學模式是肌肉,學生生活就是血液,包括校內文化、家長教育、社會資源等。目前我們在北大附中有個實驗點,之后會建新學院。我們也成立了研究院,希望統一理論和實踐。
評估的本質就是收集數據,了解學生在當前學習環境中所處的狀況。一般有三種使用方式,大家熟悉的是政府、學校以此了解教學水平是否達標。另外教師也可據此調整教學法。學生則可據此調整學習進度與方法。這樣,評估更多地變成目的和成果導向,但未來會轉變。
我們遇到兩個難題:第一,對一個人進行全面的學習評價,我們能評估科目考分,但怎么評估素養?第二,怎么將評估有效地用于教學調整。我們在探月學院建立了大概框架,為什么?因為我們的教育沒讓學生符合未來需求。
我們將知識分為事實與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核心素養與能力、元認知四個層級,再基于知識和教育教學法進行具體的評估。線上提取學生的學習行為,其中包括登陸頻率、創造力、領導力等。線下運用項目式學習進行教授,采用“量尺”評估。而元認知測評則是分解成核心素養知識,再進行量尺測評,是間接性的測量。
如何將評估有效地用于教學?首先,老師在評估時要讓學生能低成本地參與,讓學生愿意公布數據。第二,將所得數據可視化,讓師生獲得評估反饋,以便自我調整。
另外,我們還嘗試讓探月學員理解我們的測評、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的設置。我們希望出口方能夠設立綜合性的評估方法,讓學生有個性化的發揮。回顧評估機制的改革,不僅提出了核心素養,還提出新的知識結構,同時也在進行出口方的評估方法的設計以及一流學科的建設,其中包括自主招生的錄取方式。
在大的社會背景下怎么看待評估的轉變呢?這是MIT Technology Review于去年發的一篇論文,過去70年,就業率和生產力保持曲線增長,在2001年之前,這兩者是非常貼近的。但是這之后,二者形成巨大差異,就業率基本沒變。這說明:在未來,生產力會一直成長,社會對人的需求更多地會變為人對自身的需求,對學習的評估(assessment of learning)會變為為了學習而評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