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貴
不久前網上流傳一篇文章,指出過去幾年我國多數省份財政“入不敷出”,要靠少數財政盈余的省份養活。雖然文章內容粗糙,但仍引起一些人對于財政缺口會影響民生支出的擔憂。
我國各省份間確實存在經濟發展失衡現象。盡管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但畢竟還屬于新興經濟體,社會對民生福祉提高的期待與國家整體供給能力存在一定落差。基于這種情況,當一些人聽到蓄意夸大地方財政風險或外部輿論唱衰的論調時,有所憂慮也可理解。
只是,這種擔憂從未變成現實。事實是,國家一直通過有效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保證了基礎養老、義務教育等諸多民生政策的執行。
財政支付轉移的同時,國家也在通過其他手段縮小和消除國家供給能力與社會對民生福祉期待的差距。從更長遠角度考慮,這需要國家持續做大基于實體經濟發展的財富蛋糕,同時有效貫徹執行收入分配制度,繼續在分好蛋糕上下足功夫。
在入世、人口以及產業轉移等紅利消失的大背景下,如何深耕內生性增長模式,著力提升經濟增長的福利效應,并實現在全社會的廣泛覆蓋,理應成為財政政策的關鍵著力點。
政府在保障民生福祉方面承擔著最大責任。為此,加快關鍵領域的改革,確立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中的主導作用,成為當務之急。只有這樣,才能逐漸消除民眾的不確定預期。▲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
環球時報2017-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