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WePhone創始人蘇享茂自殺事件仍在發酵。在全部的真相浮出水面之前,我們對事件本身很難做出判斷,但輿論聚焦于蘇離世前公開發上網的“遺書”,這不能不引人深思。遺書中,蘇指責前妻騙婚,并羅列了部分“證據”。
此事與2016年的王寶強、馬蓉離婚案有些相似。當時,王寶強一條短短的微博,迅速積聚起輿論力量,不少網民將馬蓉標定為潘金蓮之后“中國歷史上最歹毒的女人”。
細看此類事件,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悖論:單就事論事,女方似乎非常強勢,是“陰謀的策劃者”;但在輿論漩渦中,她們卻處于絕對弱勢的被審判地位,有時甚至百喙莫辯。若“施害者”是男性,圍觀規模則小得多。
同一時間段,各種“當街打小三”的視頻次第出現,總能收到不少點贊。視頻中,打人的“正妻”都理直氣壯,“小三”通常以手遮面。
這些現象的背后是傳統文化的強勢回歸,恰好與近百年以前“五四”追求個性解放、沖出封建家庭的潮流相反。回歸的突出表現就是,家的地位被提高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二十四孝圖越來越多,背誦《弟子規》《三字經》重新成為時髦,一些知名人士經常引用自己未必明白的四書五經。
在社會已經原子化的背景下,家庭地位提高是有合理性的,因為這是幾乎唯一能向我們提供保護和安全感的地方。上世紀80年代前,“單位”作為基層社會的共同體可以提供安全感和保護,但今天的單位已被簡化為“領工資的地方”。
筆者無意對這種回歸做總體性評價,畢竟存在即合理,凡事應一分為二。但是我想說的是,面對傳統文化,我們還是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在傳統文化中,女性地位其實很低。比如,男孩子出生叫做“弄璋之喜”,女孩子出生叫做“弄瓦之喜”。“璋”是美玉,“瓦”是原始的紡錘。這很明顯是歧視性描述。“弄瓦”一開始便把女性固定在“內務”的角色上。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亞圣孟子等人也說過類似的話。
傳統的“七出之罪”(即可以把妻子趕出家門的七條絕對律令)都是女性單方面的義務。比如第三條所謂“淫佚出”就是徹底的單向道德。只要求女性守節、守貞操,否則就“嫁賣”。丈夫則可以納妾、嫖娼、偷情、給人戴綠帽子,妻子卻不能因之提出離婚。類似這些,都是需要揚棄的。如果不引起重視,巴金筆下那個道貌岸然的“孔教會長”很可能借著吃瓜群眾的力量,卷土重來。
弘揚傳統文化,應建立在“五四”以來我們取得的進步基礎上。否則,“五四”以來中國人對個性解放和自由幸福的百年追求,有可能受到沖擊。▲
(作者是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7-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