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太剛
摘要:隨著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加深、農業外向型的拓展,在深入分析四川農業發展特征和基本態勢、四川農村產業融合基本模式和主要進展的基礎上,結合目前四川農村產業融合的現狀及臺灣農業發展優勢,川臺通過加強經驗交流互鑒、加強融合試驗、深化三次產業融合合作、合理促進農業發展要素雙向流動來推動四川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
關鍵詞: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川臺農業合作;農村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3.011
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圍繞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出臺了支持政策。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進一步指出推動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與此同時,近年來四川農業外向性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開放合作范圍不斷擴寬,農業合作機制不斷建立健全。農博會和川臺農業合作步上新臺階,成為四川農業領域開放合作的特色,“跨界”發展成果豐碩。在這樣的背景下,川臺農業合作對于推動四川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助推四川農業的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品牌化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1四川農業發展特征和基本態勢
1.1發展基礎優勢突出
一是豐富多樣的自然條件。平原占53%、丘陵占129%、山地占77%、高原占47%、水域占185%,四川盆地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川西南山地冬暖夏涼、西部高山峽谷高原冬寒夏涼,多樣的農業氣候條件和土地資源孕育著極其豐富的生物資源,適宜于多樣的農作物生長,是支撐四川農業發展的重要自然基礎。二是農產品產量大、特色鮮明。四川糧食作物種類繁多,糧食總產量居全國第七位、西部第一位,也是全國五大林區和全國五大牧區之一,其中生豬存欄、出欄和豬肉外銷量均居全國第一位,稻田養魚、水庫養魚單產居全國第一。三是農村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四川金沙文化、三國文化、九寨溝、峨眉山等文化和自然風景資源獨具特色;攀西和秦巴山等生態優良、物產豐富,適合發展生態康養產業。依托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資源,對農業進行多功能開發,深度拓展鄉村旅游和生態康養產業,是四川未來一個潛力極為巨大的農業投資方向。
1.2發展條件逐步改善
一是農業基礎項目加快建設。截至2015年底,四川省建成高標準農田2496萬畝,現有各類水利工程使得有效灌溉農田面積累計達到4095萬畝,占四川耕地面積4052%;農村公路總里程和農網配網總投資均居全國第一。二是農業社會化服務不斷增強。農業科技創新機構總數居西部第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6%。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快速發展,以及培育了大批新型職業農民。農村電子商務、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加快等為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三是農業生態資源保護成效顯著。2015年四川省森林覆蓋率3602%,草原綜合植被蓋度845%,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大力開展實施森林、濕地、生物多樣性修復行動,結合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資源,對農業進行多功能開發,深度拓展鄉村旅游和生態康養產業,是充分利用四川生態資源開展農業投資,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時期。
1.3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
一是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加快發展。四川省現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3個、示范點24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8個,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11個。農村服務行業蓬勃發展,2015年底,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104億元,比上年增長76%。二是森林康養產業和創意農業積極發展。依托農業文化遺產、傳統村落民居、民族村寨等資源,結合文化創意和設計等,打造具有農耕文化、歷史記憶、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的特色小鎮、美麗村莊等新型業態也快速發展。三是電子商務建設日益興起。大力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示范行動上,四川積極打造“線上農業”,帶動“線下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2016年四川省國家級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總數達到37個,居全國第一;截至2015年底實現農村電子商務交易額3708億元。
2四川農村產業融合的基本模式與主要進展
近年來,農村一二三產業充分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通過產業間相互滲透、交叉重組、前后聯動、要素聚集、機制完善和跨界配置,交叉融合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使綜合效益高于每個單獨的產業之和,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四川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呈現多種模式。
2.1新型經營主體融合模式
一是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把龍頭企業作為當地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的領軍企業,支持龍頭企業通過自營、聯合、參股、并購等多種形式,發揮在技術、信息、資金等方面優勢,向原材料生產基地建設等上游環節延伸,向品牌、流通、服務等下游環節拓展,打造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在龍頭企業內部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目前四川農業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21337萬戶,規模以上龍頭企業達到8703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數量在全國排位前列。二是農民合作社為主導的加工、服務延伸模式。引導和鼓勵農民合作社在聯合農戶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拓展農產品加工、倉儲和銷售,實現優質原料的就地轉化。2015年底,四川省在工商注冊的農民合作社達58萬個,出資總額達14669億元。三是以家庭農場為主導的社會化服務拓展模式。引導家庭農場提高社會化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為周邊農戶提供服務,做到農業生產與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機結合。
2.2農業產業融合模式
一是以特色產業為載體的一村一品、一縣一業模式。以特色主導產業為基礎,整合政府、企業和民間各方資源,推進區域特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組織農民成立合作社開拓農業多種功能,提高農業多重價值,有效促進一二三產業良性互動發展。二是以產業集群為特征的農業產業集群模式。產業化集群可以降低龍頭企業投入成本,減少中間環節的損耗和費用,提高集群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其次也能夠引導產業向縱深發展,帶動配套產業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將更多的增值空間留給農業、留在農村。三是以農業產業鏈為主線的產業化聯合體模式。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合同契約為主的交易聯結,再到服務資源共享的要素聯結,打通了存在于各主體和各產業之間的障礙,每個主體都獲得比單打獨斗更多的收益,極大的調動了主體間打造全產業鏈條、促進融合發展的積極性。endprint
2.3農業要素融合模式
一是以土地要素為紐帶的土地經營權入股模式。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到農民合作社或龍頭企業,不僅可以獲得農業生產的收益,還可以參與企業經營,分享加工、流通等環節帶來的增值收益。企業與農戶形成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二是以技術要素為媒介的“互聯網+”模式。利用互聯網把農業生產相關資源連接起來,創新發展電子商務、直銷配送、眾籌認購、體驗營銷等新型營銷模式;將龍頭企業與農戶、經銷商的信息互動、數據共享、利益共贏,使產業連接形成封閉環,既延長了產業鏈,又緊密了利益鏈,使產業各主體共享利益、共擔風險。三是以休閑、生態為特征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立足一產,依托“生態”、“健康”等理念,挖掘農業在生態休閑、旅游觀光、農耕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價值,引導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創新經營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文化農業、休閑農業等農村發展新路徑。
3川臺在農村產業融合領域合作的展望及建議
在臺灣,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了“三生農業”,目前已形成旅游休閑農業多元化發展階段,休閑農業園區和鄉村游憩均跳出了規模經營經濟思維,向經營方式的細膩化、生產技術的科學化以及產品品質的高級化延伸轉型,“鄉村花園”、“鄉村民宿”、“教育農園”、“市民農園”等已有較大發展,形成了許多成熟經驗,也是未來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之一。從歷史和現實的視角來看,四川和臺灣兩地在發揮各自優勢,在農村三次產業融合領域都已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基礎、投資環境,未來的發展前景將十分廣闊。
3.1加強川臺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經驗交流互鑒
經過近幾年的機制化建設,川臺農業合作論壇作為四川農業開放合作的一大特色舉措,成為深化川臺農業合作和提升四川現代化農業發展水平的有效載體,應在三次產業融合經驗交流互鑒上建立更廣更深的合作機制。建立協同創新聯盟、農業技術交流推廣中心和試驗基地,推廣臺灣農業優質品種和新技術,在農業領域建立長期的產學研協作關系。特別是要率先加強川臺兩地民間層面的農業合作和交流,以農業科研院校、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大戶為重點,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農業合作與交流,構建川臺兩地更加暢通有效的農業合作與交流機制。
3.2加強川臺農村三次產業融合試驗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開展農民增收新產業新業態示范縣創建和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縣建設,推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走出去、引進來”,推進川臺農業合作示范基地建設。在試驗區建設獲得突破之后,可設立扶持試驗區建設專項基金,對農業合作試驗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示范、推廣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扶持。
3.3進一步深化川臺農村三次產業融合合作
兩地農業互補,理念交匯、智力碰撞,交流層次高、涵蓋內容廣,在交流中互相啟發、共同提高,賦予了農業嶄新理念。鼓勵臺資企業通過入股、合作、自建等形式,來川興辦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休閑農業、生態康養、創意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投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新業態。支持創辦研發中心、生產服務公司、發展投資公司等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在川臺資農業項目已達200多個,投資超過20億美元,涵蓋農產品生產加工、生態有機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多個領域。
3.4合理促進川臺農業發展要素雙向流動
鼓勵川臺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既引進臺灣投資商來川投資,也包括四川企業到臺灣投資。建立健全川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機制,促進川臺人才、資金、技術、文化等要素雙向流動和良性互動。四川憑借農業資源豐富、地域文化特色產品、市場巨大的比較優勢,而臺灣在精致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現代農業技術和資金方面的比較優勢,開展廣泛合作,促進農業發展要素雙向流動,實現發展共贏。
參考文獻
[1]吉銳.2015年四川省農業農村經濟基本情況[EB/OL].中共四川省委農村工作委員會,20160527.http://www.snsc.gov.cn/agriculture/3263.htm.
[2]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四川省“十三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Z].川府發[2017]28號,20170428.
[3]梁立華.農村地區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發展模式及實施策略[J].改革與戰略,2016,(08):7477.
[4]蘆千文,姜長云.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分析與思考——基于對湖北省宜昌市的調查[J].江淮論壇,2016,(01):1216.
[5]呂明偉,郭煥成,孫藝惠.生產·生態·生活——“三生”一體的臺灣休閑農業園區規劃與建設[J].中國園林,2008,(08):16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