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黎黎

[摘要] 目的 觀察早期保溫護理措施對兒童血液凈化過程中低體溫風險的影響。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血液凈化室進行血液凈化治療的患兒102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51例。對照組在血液凈化治療過程中僅用常規的護理。干預組則加用保溫毯給予早期保暖干預。比較兩組的低體溫發生率及不同血液凈化模式下的低體溫發生率情況。結果 干預組患兒血液凈化治療過程中低體溫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患兒在CBP模式治療過程中的低體溫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兒童血液凈化前30min給予保溫護理能有效降低治療期間低體溫的發生風險,尤其對CBP的效果更明顯。
[關鍵詞] 早期保溫護理;血液凈化;低體溫;保溫毯;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7)16-163-03
Effect of early heat preserv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risk of hypothermia in process of blood purification of children
YUAN Lili
Laminar Airflow Room, Wendeng Central Hospital, Wendeng 264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ect of early heat preserv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risk of hypothermia in process of blood purification of children. Methods 102 children who were given blood purification for treatment in Laminar Airflow Room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collected.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51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 process of blood purification whil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early heat preservation intervention by additional application of thermal insulation blanket. Incidence of hypothermia of two groups and incidence of hypothermia in different blood purification mod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cidence of hypothermia in process of blood purification of childre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Incidence of hypothermia in treatment process of CBP mode of childre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At 30 minutes before blood purification of children, heat preservation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risk of hypothermia during treatment, especially effect of CBP mode.
[Key words] Early heat preservation nursing; Blood purification; Hypothermia; Thermal insulation blanket
血液凈化技術在兒科的應用日益增多,其相關并發癥逐漸凸顯。兒童由于體質、抵抗力等方面與成人存在較大差異,其在血液凈化過程中易出現低體溫現象[1]。有研究報道,低體溫是兒童連續性血液凈化(CBP)和血液灌流(HP)過程中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率在10.5%~50.0%[2]。機體需要恒定的體溫來維持各項正常的生理功能。研究表明,低體溫可致凝血功能、能量代謝障礙及心血管功能減弱等生理病理改變,最終影響患者的預后[3]。本研究對CBP和HP過程中的患兒采用保溫毯進行早期保溫干預,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血液凈化室進行血液凈化治療的患兒102例。患兒選擇標準:因病情需要進行住院接受血液凈化治療的患兒,包括CBP治療和HP治療。排除標準:在進行CBP治療或HP治療前30~60min出現休克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上述患兒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51例。干預組男27例,女24例;年齡3~15歲,平均(5.4±1.2)歲;體質量12~42kg,平均(20.5±7.1)kg;疾病:藥物或毒物中毒25例,急慢性腎功能衰竭8例,重癥過敏性紫癜5例,ANCA相關性小血管炎2例,膿毒癥0例,其他11例;血液凈化治療112 例次(包括HP 71例次,CBP 51例次)。對照組男27例,女24例;年齡3~15歲,平均(5.4±1.2)歲;體質量12~42kg,平均(20.5±7.1)kg;疾病:藥物或毒物中毒28例,急慢性腎功能衰竭11例,重癥過敏性紫癜1例,ANCA相關性小血管炎0例,系統性紅斑狼瘡2例,膿毒癥2例,其他7例;血液凈化治療116例次(包括HP 70例次,CBP 56例次)。兩組的性別、年齡、體質量、原發病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上述患兒家屬或監護人知情同意。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endprint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嚴格按照血液凈化標準進行操作,操作由兩名經專業培訓,且從事血液凈化臨床護理工作>5年的專業護士完成。治療室溫度為23.0~28.0℃ ,濕度為40%~60%,HP治療采用JF-800A型單泵血液灌流機(麗珠醫療器械有限公司),CBP治療采用PRISMA flex血液凈化機(Gammbro公司),機器溫度加溫至37.0~39.0℃,常規給患兒加蓋衣被保暖,避免皮膚暴露。干預組同時在患兒床單下加用保溫毯(額定功率100W),并于上機前30min測量患兒的直腸溫度,若直腸溫度<37.5℃,將保溫毯調至高溫檔維持到上機后30min,密切觀察患兒的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待其平穩后且四肢末梢溫暖,直腸溫度在36.0~36.4℃時繼續用高溫檔;在36.5~37.4℃時調至低溫檔維持;對發熱患兒直腸溫度>37.5℃,關掉保溫毯電源,<36.5℃時保溫毯調高溫檔,36.5~37.4℃時用保溫毯低溫檔維持。記錄患兒在血液凈化治療0、30、60、90、120min時的中心體溫,之后每隔1h測一次中心體溫至治療結束后1h。血液凈化時間包括HP平均2h,CBP平均8h。
1.3 觀測項目
治療期間采用多功能監護儀進行直腸溫度監測。當直腸溫度<36.0℃判斷為低體溫,低體溫分3個等級:36~34℃為輕度,33~32℃為中度,<32℃為重度[4]。
1.4 數據分析
統計學軟件用SPSS20.0,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血液凈化治療過程中發生低體溫情況
對照組患兒進行116例次血液凈化治療,共發生19例次低體溫。干預組患兒進行112例次血液凈化治療,共發生6例次低體溫。干預組患兒血液凈化治療過程中低體溫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兩組不同血液凈化模式下低體溫發生情況
干預組患兒在CBP模式治療過程中的低體溫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但HP模式治療過程中的低體溫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并無顯著性(P>0.05),見表2。
3 討論
兒童是一個特殊群體,因其體質量低、血容量少,體溫調節中樞發育尚未完善,加之血液凈化在兒童中一般應用于危急重癥,極易并發低體溫癥。據報道,CBP、HP治療過程中患兒低體溫發生率分別為39%、31.1%[5]。本研究干預組和對照組患兒接受血液凈化治療過程中的低體溫總發生率分別為5.4%、16.4%,低于上述研究結果,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所選的患兒年齡、體質量等與上述研究不同有關。有研究發現,年齡低于6歲的兒童在接受血液凈化過程中易發生低體溫[6]。
兒童因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對環境和季節的變化適應性差,因此在春季進行血液凈化治療易出現低體溫[7];在一天24h當中,夜間23:00~ 06:00易發生低體溫[8],說明在寒冷季節或下半夜氣溫較低情況下兒童血液凈化過程易出現低體溫。鑒于此,本研究干預組在血液凈化治療前30min給予患者保溫毯保暖,同時提高患兒血液凈化前的基礎體溫,利于引導體溫調節中樞的正向調節作用,為患兒治療營造了溫暖的環境,減少了傳導和輻射散熱。有研究報道,預保暖可能通過減少重新分布的熱損失來提高患兒體溫,預防血液凈化所致的低體溫[9]。通過給予溫暖環境,避免熱量損失,并由自身的溫度調節中樞來提高體溫,從而達到保守復溫的目的[10]。另外,血液凈化裝置易致熱量損失而引起低體溫,故血液凈化裝置均安裝有加溫器具,但效果不佳[11],加溫器具通常將溫度設置為37~39℃,并加血液凈化的管道包裹,但因血液流速快,停留短暫,且CBP置換液交換量大,治療時輸注0.9%氯化鈉溶液或洗管路額外輸液等[12],若用熱水袋、電熱毯、置換液加溫等措施則會增加燙傷、藥物和血液加溫難以控制而引起變形等不良反應的風險[13]。
本研究干預組在早期采用保溫毯可提高患兒治療前的基礎體溫,治療時配合加溫器具的加溫,能有效的補充體外循環及機器所致的熱量損失,進而降低低體溫的發生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患兒在CBP模式治療過程中的低體溫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但HP模式治療過程中的低體溫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并無顯著性(P>0.05),這是由于HP 治療時間通常為2h,治療時間較短,其引起的熱量損失較CBP明顯減少。
據報道,兒童HP低體溫一般發生在上機30min內,可能是血液凈化早期血容量減少,機體內環境改變及熱量丟失所致;而CBP低體溫常在治療后2h發生[14-15]。總體而言,兒童血液凈化低體溫常發生在治療早期,因此需要進行早期保溫護理干預。本研究干預組采用保溫毯進行早期保溫干預,6例次低體溫中有4例次在上機30min內,余下2例則在治療后1~2h發生,發生低體溫的患兒并無四肢涼及寒戰等不舒適表現。對照組19例次低體溫中有10例次在上機30min內發生,余下在治療后1~5h發生;部分患者出現四肢涼及寒戰等不舒適表現,經對癥處理后好轉。
總而言之,兒童血液凈化前30min給予保溫護理能有效降低治療期間低體溫的發生風險,尤其對CBP的效果更明顯,但其對HP及患者預后的影響,上需擴大樣本加以證實。
[參考文獻]
[1] 劉華.中國兒童血液凈化的現狀[J].臨床兒科雜志,2013,31(3):98-100.
[2] 張文燕,朱笑笑,楊中夏,等.充氣式加溫毯預防危重癥患兒連續性血液凈化中低體溫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5):142-143.
[3] 王好,鄭凌,呂桂蘭.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中低體溫發生的臨床護理進展[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5,92(12):268-269.
[4] 葛世偉.低溫對創傷患者生理功能影響的新認識[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3,26(1):93-97.
[5] 鈔海蓮,倪秀梅,趙麗燕,等.充氣式加溫毯在小兒腹腔鏡巨結腸根治術中的應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4,45(8):76-77.
[6] 趙燕,朱利娟,湯增潔,等.早期保溫護理干預減少兒童血液凈化過程中低體溫風險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19):1480-1481.
[7] 陸國平,蔡小狄.連續血液凈化的安全問題[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2,19(2):118-120.
[8] 高海濤,孫穎,齊玉鳳,等.血液凈化在嬰幼兒重癥治療中的護理進展及展望[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6,8(3):381-382.
[9] 陳鷗.護理干預對預防小兒術中低體溫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4(5):108-109.
[10] 蘇婕妤.嬰幼兒圍術期低體溫的護理干預[J].中國醫師雜志,2014,76(z2):75-76.
[11] 劉曉輝,劉冬華,任春光.全身麻醉患兒術后恢復期保溫措施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6,31(22):38-40.
[12] 趙立臻,王艷菊,張傳蓮.綜合保溫措施在全麻腹部手術患者預防低體溫中的應用[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88(6):455-457.
[13] 李涵霖,朱素潔,熊金敏,等.防范嬰幼兒患者全身麻醉后低體溫的體溫保護策略研究[J].新疆醫學,2016,46(6):825-826.
[14] 李英姿,徐善玉,李向榮. 嬰幼兒開腹手術圍術期低體溫的防護[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3):76-77.
[15] 劉英敏.護理干預對預防兒童圍術期低體溫的影響研究[J].四川醫學,2012,33(9):1697-1698.
(收稿日期:2017-04-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