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義飛+夏艷春
【摘 要】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是企業技術創新必不可少的路徑,研發投入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得長期優勢的基本保證。隨著企業研發投入量的擴大,研發投入的效率和質量問題更為社會各界所重視。基于此,文章以2011—2014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數據為研究樣本,以內部控制質量為切入點,檢驗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作用。研究發現:研發投入越高,企業績效越好,企業績效與研發投入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同時,內部控制質量對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的正相關關系具有顯著調節作用。研究結果表明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提升研發效率,進而提升企業績效。
【關鍵詞】 內部控制質量; 研發投入; 企業績效
【中圖分類號】 F275.5;F27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18-0035-04
一、引言
研究與開發活動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源泉,企業研發活動本身具有風險性、跨期收益性、信息不對稱等特點。一方面,成功的研發活動能夠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變成企業競爭力核心的同時提升企業績效;另一方面,研發活動的開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果不對研發投入進行有效監督和管理,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適得其反,造成企業資源的流失與浪費。因此,企業必須重視提升研發投入效率。企業的研發投入效率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諸如公司治理、資金管理、人事制度、產權性質、經濟形勢等,其中,內部控制質量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薩班斯法案》頒布以來,世界各國逐步將內部控制視為防范企業風險、提高管理質量的有效工具,中國也不例外。2011年,中國政府頒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研究與開發》,從內部控制角度對企業的研發活動進行規范,要求企業在立項、研發過程管理、結題驗收、研究成果的開發和保護每一個階段都要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以控制企業研發風險,提升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科技的引領作用,促使企業發展戰略的實現。
企業的研發投入能夠提升企業績效[ 1 ],研發活動的各個環節都需要按照內部控制的要求進行規范,但是內部控制質量對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關系又是怎樣的呢?目前,關于內部控制、研發投入、企業績效的研究,大多數學者從內部控制質量與企業績效或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分別進行研究,但是對內部控制質量、研發投入和企業績效三者之間關系的研究較少。本文基于上市公司年報數據,分析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作用,再進一步分析內部控制質量對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到底有怎樣的影響,學術界對此尚未得出一致結論,目前主要存在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研發投入可以提升企業績效,企業營業利潤與研發投入正相關[ 2 ]。Ballot et al.為研究人力及技術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以法國、瑞典兩國大型企業為樣本,通過研究發現這兩個國家研發投入是重要的資源投入,給企業帶來了高額回報[ 3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學者愈發開始關注研發投入對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梁萊歆、張煥鳳通過研究發現,高新技術企業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與其研發投入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 4 ]。侯曉紅、張艷華發現,研發投入是企業獲取排他性競爭優勢的來源之一,研發投入對企業價值、企業生產率和企業產出有正的顯著性影響[ 5 ]。鄒琪、劉錦虹等以創業板前三批上市的37家科技型企業為對象,研究發現,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有正向影響作用[ 6 ]。第二種觀點認為,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但存在一定的滯后效應。張澤、許敏以2008—2012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存在一定的滯后效應,即企業當期盈利能力與研發投入負相關,滯后一期時兩者呈正相關,滯后兩期時兩者的相關關系不顯著[ 7 ]。趙月紅等根據2006—2010年長三角地區上市公司數據,研究得出研發投入強度對企業當期營業利潤率有負向影響,對滯后一期、滯后二期、滯后三期有正向影響作用,且滯后二期的相關系數最大[ 8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H1:企業績效與研發強度正相關。
內部控制質量是影響公司治理的重要因素,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提高財務報告質量,通過披露企業內部控制信息可以使管理層認識到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而采取必要措施解決問題,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9 ]。國內學者李維安、戴文濤從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關系出發,發現內部控制評價結果的發布可以對公司形成強有力的聲譽制約,有利于管理層及時發現風險[ 10 ]。內部控制對企業績效也會產生直接影響,不同的學者基于不同視角最終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鄭軍等發現,通過建立并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方法,可以顯著提升企業價值[ 11 ];黎明、宗文(2014)發現,提高企業內部控制質量有助于企業經營績效的提升;肖華、張國清基于內部代理和信號傳遞理論研究發現,與內部控制質量低的公司相比,盡管內部控制質量高的公司財務績效沒有更好,但其市場績效更好[ 12 ]。因此,內部控制質量是企業降低風險、提升企業績效的關鍵。
企業的研發活動是一個復雜過程,再加上其本身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從研發活動開始到最終產生成果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在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過程中,從立項、研發過程管理、結題驗收到最終研究成果的開發和保護,每一個階段都存在風險與不確定性,如果企業能夠對研發活動的各個環節都實施嚴格控制,建立嚴格的內部控制制度,管理者在作出投資決策以及對研發投入整個活動進行監管上都會更加謹慎,進而降低企業經營風險,推動企業經營效益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H2:內部控制質量對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2011—2014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同時,樣本中剔除了ST、*ST公司、金融保險行業公司、資產負債率大于1以及財務數據不全的公司,共得到1 624個樣本。考慮到研發投入的滯后性,績效指標滯后研發投入指標一年,以財務報表附注中研發支出增加數作為當年研發投入數額,企業內部控制質量數據來自迪博企業風險管理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迪博·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其余數據均來源于國泰安CSMAR數據庫(www.gtarsc.com)、新浪財經(finance.sina.com.cn)以及巨潮資訊網,數據處理由SPSS23.0和Excel軟件完成。endprint
(二)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
本文將企業績效作為被解釋變量。由于總資產收益率(ROA)反映的內容較為全面,集中體現了資產運用效率和資金利用效果之間的關系;同時在企業總資產一定的情況下,利用總資產收益率指標可以分析企業盈利的穩定性和持久性,確定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因此,將ROA作為衡量企業績效的指標。
2.解釋變量
本文將研發投入(RDIN)作為解釋變量。由于研發投入(RDIN)總額受到企業規模的影響,缺乏可比性,國內外學者一般用研發投入強度這個相對數指標來衡量企業研發的投入,最普遍的做法是企業研發支出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因此,本文借鑒國內外學者通行的做法,研發投入強度用研發投入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來衡量。
3.調節變量
本文將內部控制質量作為調節變量。內部控制質量(ICQ)的衡量采用深圳市迪博企業風險管理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迪博·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該指數涵蓋了經營回報信息、經營合法性、資產安全、企業戰略執行結果、披露真實完整性五方面,并根據內部控制重大缺陷來進行修正和補充,充分反映了內部控制的質量,這一方法也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認可。
4.控制變量
在控制變量上,本文取總資產的自然對數作為衡量企業規模的替代變量。企業的資本結構即資產負債率與企業的風險水平密切相關,而且企業當期的風險水平會影響管理者對研發投入的決策;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所在行業、年度以及董事會特征會影響企業研發投入數額。因此,將公司規模(SIZE)、資本結構(LEV)、公司發展能力(GRO)、行業(IND)、年度(Year)、高管持股比例(TPS)、獨立董事比例(INDE)、是否兩職合一(SEP)作為控制變量。各變量具體定義如表1所示。
(三)模型設定
四、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從表2的描述性統計結果中不難發現,樣本公司的總資產收益率差異較大,最大值為28.71%,最小值為-22.45%;從內部控制質量上看,樣本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比較高,對其取自然對數后,平均值為6.5045;就公司規模而言,樣本上市公司規模差距比較大,其標準差為0.0553,波動較大;從研發投入強度來看,各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強度差距較大,最大值達到94.68%,最小的幾乎為0;樣本公司的發展能力潛力較大,平均值達到19.15%,但是差距比較大,最小值為-0.7011,最大值到了12.8688;樣本公司的資產負債率比較適中,平均值為38.85%,但是有些公司資產負債率高達96.37%,不盡合理;從樣本公司董事構成來看,獨立董事比例平均值達到37.81%,獨立性較好;高管持股平均值為9%,比較適中,但是有些公司高管持股比例高達79.54%。
(二)相關性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企業績效(ROA)與研發強度(RDIN)在5%的水平上顯著相關,企業績效(ROA)與內部控制質量(ICQ)在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而且,企業績效(ROA)與各控制變量之間都存在相關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控制變量選擇的合理性。
(三)多元回歸分析
為驗證假設H1,先進行研發強度與ROA的回歸。通過表4模型1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到,在控制了其他影響財務績效因素的情況下,研發強度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為正(1.11,1.977),假設H1得到驗證,即企業績效ROA(滯后一期)與研發強度具有正相關關系。為驗證假設H2,對模型(2)、模型(3)進行回歸。首先通過模型2引入內部控制變量之后,可以看到企業績效ROA與內部控制質量顯著正相關(0.297,10.551),進一步將內部控制質量與研發強度的乘積(RDIN×ICQ)項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可以看到企業績效與內部控制質量與研發強度的乘積顯著正相關(1.392,3.325),假設H2得到驗證,即內部控制質量對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對于控制變量而言,企業績效與企業規模顯著正相關,也說明了企業規模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顯著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而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越高,其績效越差;企業績效與其發展能力顯著正相關,即企業的發展前景越廣闊,企業績效越好。其他控制變量的結果與預期基本一致,再次驗證了控制變量選取的合理性。
(四)穩健性檢驗
為降低偏差,本文還進行了穩健性檢驗。首先用凈資產收益率(ROE)作為企業績效的替代變量進行穩健性檢驗,對上述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其次對研發強度衡量指標用研發投入/總資產作為替代指標進行穩健性檢驗;最后對上述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都通過了穩健性檢驗。
五、結論及啟示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進步的階梯,同時也是企業實現長遠發展的命脈,如何通過研發活動提升企業績效成為越來越多企業關注的焦點。本文以滬深A股2011—2014年披露研發支出的上市公司為樣本,以內部控制質量為切入點來分析通過研發投入提升企業績效的過程。研究結果顯示,企業的研發強度越高,其經營業績越好;同時企業內部控制質量越好,企業盈利能力越強,企業績效越好;內部控制質量對企業績效與研發強度的關系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目前,關于內部控制對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關系影響的研究文獻較少,本文豐富了企業績效的研究內容,為改善我國上市公司績效提供了經驗證據,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研發投入是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促進企業迅速發展的可靠途徑。研發活動的效果能否凸顯出來,不只是體現在研發投入數量上,更體現在能否建立恰當的制度環境促進研發效率的提高上。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的啟示在于:首先,要提升企業績效,重視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提高內部控制質量,為企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內部環境;其次,不僅要重視研發投入的“量”,更要重視研發投入的“質”,從內部控制層面嚴格研發資金的管理,提升研發投入效率,進而提升企業績效。endprint
【參考文獻】
[1] BRANCH B.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y and profitability:a distributied laganalysi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5):999-1011.
[2] GRILICHE. Maket value, R&D, and patents[J].Economics Letters,2000(7):183-187.
[3] BALLOT,FAKHFAKH,TAYMAZ.Firms human capital,R&D and performance: a study on French and Swedish firms[J].Empirical Economics,2012,43(2):581-596.
[4] 梁萊歆,張煥鳳.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績效的實證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2005(2):232-236.
[5] 侯曉紅,張艷華.R&D投入對企業業績的影響[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108-110.
[6] 鄒琪,劉錦虹,洪侃,等.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技術人才流失對策研究[J].金融與經濟,2014(12):75-77.
[7] 張澤,許敏.中小板上市公司R&D投入績效的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4):76-80.
[8] 趙月紅,許敏.R&D投入對企業績效影響的研究:基于長三角上市公司2006—2010年的面板數據[J].科技管理研究,2013(12):95-98.
[9] 池國華,楊金,鄒威.高管背景特征對內部控制質量的影響研究[J].會計研究,2014(11):67-74.
[10] 李維安,戴文濤.公司治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的關系框架:基于戰略管理視角[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4):3-12.
[11] 鄭軍,林鐘高,彭琳.貨幣政策、內部控制質量與債務融資成本[J].當代財經,2013(9):118-129.
[12] 肖華,張國清.內部控制質量、盈余持續性與公司價值[J].會計研究,2013(5):73-80.
[13] 李艾,李君文.調節變量辨析:類型、表述和識別[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8(2):257-2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