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建
摘要:實踐教學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通過探索《戒毒社會工作》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措施,以期全面提高學生實踐參與力與研究創新力,進而達到提高學生專業核心力的宗旨。
關鍵詞:戒毒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改革;專業核心力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3.078
1課程教學目標
第一,幫助學生掌握毒品的定義、吸毒成癮的認定、自愿戒毒的模式、社區戒毒與社區康復的基本措施、強制隔離戒毒的應用、戒毒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務模式、戒毒同伴教育的實踐與探索、戒毒人員的社會融入機制等相關內容,促使學生充分理解戒毒社會工作的服務目的、角色任務、服務對象及工作范圍;第二,促使學生充分理解社會工作介入戒毒工作領域的專業性與可行性,分析戒毒社會工作現存的問題與改進措施,不斷探索本土化的戒毒社會工作模式;第三,帶領學生探索針對戒毒人員的社會保障體系,例如建立與完善戒毒人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戒毒人員的醫療救治制度、戒毒人員的社會服務救濟制度等。
2課程實踐教學改革過程
《戒毒社會工作》這門課程于春季學期開課,課程共設置36課程,其中課堂教學26課時,實踐教學10課時。本門課程結合專業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需求,重點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課外自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本學期實踐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為將2014級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社區戒毒人員和社區康復人員為服務對象,設計小組工作計劃書,探索小組工作的方法在戒毒工作領域中的作用與意義。之所以選取小組工作方法,是因為小組工作是在專業價值觀和社會工作實務倫理原則指導下,有目的地運用干預策略和小組過程,來幫助個人、小組和社會實現自己的目標。小組作為個人與他人之間建立關系的重要手段,能夠促進個人及其家庭關系結構穩固發展,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進步。戒毒社會工作的服務目的在于:第一,幫助戒毒或康復人員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協助他們解決就業、生活方面的困難,強化戒毒效果,幫助他們重新回歸社會;第二,針對家庭、社區或學校開展心理干預與團隊輔導,預防毒品濫用;第三,大力與政府部門或社會組織合作,促進政策調整和制度傾斜,使這一特殊弱勢群體的權益得到保障。因此,探索社會工作方法介入戒毒工作領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門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過程包括:
第一小組——“我們在一起”,理論運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標簽理論、差異交往理論、交流分析理論。服務對象:社區康復人員。服務目標:幫助組員重新樹立生活目標與信心,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小組特征:支持性小組、學習性小組。小組次數:6次。
第二小組——“幸福人生,無毒無悔”,理論運用:優勢視角理論、抗逆力理論。服務對象:社區康復人員。服務目標:幫助組員樹立戒毒的信心,建立社區康復人員社會支持系統,促使社區康復人員了解自己、接納自己,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小組特征:支持性小組、發展性小組。小組次數:6次。
第三小組——“伴你同行”,理論運用:行為主義理論、條件反射理論、社會支持理論。服務對象:社區戒毒人員。服務目標:幫助社區戒毒人員盡早地完成生理脫毒,開展心理治療,建立同伴支持網絡,實現社區戒毒人員之間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小組特征:治療性小組、支持性小組。小組次數:6次。
第四小組——“與你我共成長”,理論運用:優勢視角理論、需求層次理論、人際溝通理論。服務對象:強制隔離戒毒所戒毒少女。服務目標:培養戒毒少女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幫助戒毒少女形成良好的自我認知,充分發現自身潛力與優勢;增進同伴之間的信任感,建立同伴之間支持網絡,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小組特征:支持性小組、成長性小組。小組次數:6次。
第五小組——“快樂生活,改變自我”,理論運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庫利鏡中我理論。服務對象:社區戒毒人員。服務目標:幫助組員掌握科學的戒毒方法,正確地認知自我,尋找重新生活的動力;學會處理負面情緒,積極轉移注意力,鞏固生理脫毒的效果。小組特征:治療性小組、支持性小組。小組次數:5次。
第六小組——“攜手并肩,再創新未來”,理論運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差異交往理論、標簽理論。服務對象:社區康復人員。服務目標:幫助組員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增強戒毒的信心;幫助組員努力接納自己,正確認知自我,重新樹立人生目標。小組特征:支持性小組、成長性小組。小組次數:5次。
第七小組——“天涯若比鄰”,理論運用:再社會化理論、優勢視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服務對象:社區康復人員。服務目標:幫助組員重新認知自我,樹立新生活信心;學習新的社會技能,幫助組員順利融入社會生活。小組特征:學習性小組、發展性小組。小組次數:6次。
第八小組——“夢想合伙人”,理論運用:認知行為理論、社會學習理論、人際溝通理論。服務對象:社區康復人員及其家屬。服務目標:改善組員之間的家庭關系,建立家庭支持網絡;幫助組員增能,學會獨立自主,重新回歸社會。小組特征:互助性小組、支持性小組。小組次數:6次。
3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反思
第一,有利于培養學生專業素養,拓寬學生專業視角。學生在對課堂基礎知識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服務與學習,對戒毒社會工作有著充分的認知。這種認知不僅僅是停留在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把握,更多地是將理論模式運用在專業實踐服務中。這一層面,促使學生積極探索戒毒社會工作實務模式,思索如何將個案工作、小組工作與社區工作三大專業工作方法與戒毒工作有機融合。還可以積極探討戒毒社會工作中的倫理原則與職業操守,重新定位戒毒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與任務,明確工作范圍與工作職責。
第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增強學生專業技能。幫助學生思索不同領域的社會工作方法的結合,例如醫務社會工作與戒毒社會工作的結合、矯治社會工作與戒毒社會工作的結合、家庭社會工作與戒毒社會工作的結合等。從預防層面、治療層面及環境調試層面上探索多途徑的介入策略。
第三,有利于學生探索本土化的戒毒工作模式,擴張學生整合資源的能力。例如在針對社區康復人員的服務小組中,推廣同伴教育理念與模式,達到“自助”、“互助”與“助社會”的目標。同時,還可以積極發展同伴志愿者隊伍,發揮志愿者群體的影響力與號召力,更加凸顯公益性與互濟性,充分達到同伴志愿服務的社會效應。尤其是整合家庭、鄰里與社區資源,共建社會支持網絡,一方面緩和了家庭氣氛,調整了家庭關系,另一方面促使家庭成員的正向性發展以及家庭系統的正常化發展。
第四,有利于學生構建創造性思維,做到社會政策層面上的推動。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本質不僅僅在于鞏固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與專業技術能力,更多在于鼓勵學生將服務實踐的發現與探索,提升至學術研究領域或社會政策層面。例如探索針對戒毒人員的動態管理制度、戒毒人員的社會融入機制、戒毒人員的社會保障體系等。充分體現社會福利思想,即戒毒人員作為相對弱勢的特殊群體,理應受到社會的關懷,以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王娜.戒毒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4.
[2]朱眉軍,文軍.社會工作實務手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香港·社會服務發展研究中心.禁毒社會工作實務手冊[M].北京: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
[4]羅納德·W·特斯蘭著,劉夢譯.小組工作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