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
摘 要:黃自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藝術歌曲創作不僅包含了中國聲樂作品優美抒情的旋律特質,而且也囊括了西方音樂復雜而精深的創作技術。黃自的藝術歌曲《思鄉》,蘊含著豐富而富于藝術性的內容,值得我們不斷研究與思考,不僅是當時藝術歌曲里程碑式作品,也是后世學習與研究的經典榜樣。本文以此作品為切入點,針對音樂作品中的對比性與統一性音樂元素進行分析與研究,從而挖掘黃自藝術歌曲音樂創作的特征以及其豐厚藝術價值與魅力。
關鍵詞:黃自 《思鄉》 對比 統一 創作
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上,涌現出了很多杰出的作曲家和無數經典的音樂作品,黃自就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創作涉獵了聲樂、器樂、交響樂多個領域,音樂創作手法融中西方音樂之長,音樂作品社會影響深遠,是當時音樂創作與音樂教育的領軍人物之一。在黃自作品中,主要可以分為交響樂作品與聲樂作品兩類,而在聲樂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就是他的藝術歌曲作品。黃自的藝術歌曲不僅包含了中國聲樂作品優美抒情的旋律特質,而且也囊括了西方音樂復雜而精深的創作技術,不僅具有極強的可聽性,而且也既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其藝術價值與欣賞價值兼具,是流傳至今的藝術佳品。
1933年,黃自創作了藝術歌曲《思鄉》,這首作品與《春思曲》、《玫瑰三愿》都是黃自當時抒情歌曲代表作品。《思鄉》的篇幅較為短小,但是卻蘊含著豐富而富于藝術性的內容,值得我們不斷的研究與思考,不僅是當時藝術歌曲里程碑式作品,也是后世學習與研究的經典榜樣。在《思鄉》中,有一種力量凝結著作品,統一著作品,為作品注入了龐大的音樂張力,這就是對比與統一的創作原動力。正是這樣的音樂力量是作品完整、豐厚,耐人尋味,經得起推敲,使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創作價值、表演價值與研究價值。本文即以此作品為切入點,針對音樂作品中的對比性與統一性音樂元素進行分析與研究,從而挖掘黃自藝術歌曲音樂創作的特征以及其豐厚藝術價值與魅力。
一、 音樂中的對比與統一
在歌曲中,看似短小簡單的音樂段落,其實隱藏著深厚的音樂結構與旋律創作原則。其主要體現在結構、旋律、調性以及和聲當中。
這首歌曲的結構有多種劃分方式,兩句式樂段、四句式樂段,起承轉合樂段,以及單二部曲式都是這首歌曲的常見劃分形式。我認為單二部曲式是較為準確的劃分方式,其結果曲式圖見下方:
歌曲結構中,A段建立在bE大調上,由主題材料相同的兩句組成,都使用了音階式上下起伏的旋律材料,節奏平穩連續,音樂抒情優美,這是歌曲中最為核心的音樂素材。在第二句結尾使用SⅡ-D7-T的和聲,充分的說明的第一樂段結束。在B段的第一句中,旋律使用了新的主題材料,具有沖擊力的同音反復式音型將音樂推向了全曲最高點音g2,再由下行式音階將音樂迂回平復到原來的音區。其中節奏變得簡短,使用了一個二分休止符、一個四分休止符使在音樂增添了動力的同時,也改變了音樂的情緒特征,變得激動而充滿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和聲在這一段落里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在調性做了設計與對比。由11小節便出現了#f1音,預示了g小調的來臨,在14小節明確的出現了g小調的D7和弦,并在15小節解決到t,明確了g小調的確立。之后迅速轉到關系大調bB,并由bB大調的T和弦作為中介轉回bE。在18小節音樂回到了bE大調的T,由此音樂全面展開了A段音樂特征的再現。首先是主調bE再現,和聲以穩定的狀態行進,音樂回歸到長線條抒情音階式級進與跳進相結合的旋律特征,節奏回復到長短音相結合的抒情式狀態。
在音樂中,對比因素集中體現在歌曲的第三句上,并由第三句的后部與第四句回歸形成統一。結構上,4+4+5+4(去掉附屬部分)的句式,第三句打破了4小節式的平衡結構布局,形成了對比,在第四句回到原來的形式,形成了統一;旋律上,第三句采用了不同的旋律特點形成了對比,在第三句的后部及第四句回歸,形成了統一;和聲上,第三句采取了連續轉調的手法,制造了和聲的緊張與不穩定,形成對比,在句子后部轉回原調,形成統一;調性上,在第三句轉至g小調和bB大調,構成對比,句子后部轉回bE形成統一,整體調性布局為bE-g-bB-bE,不斷體現了三度的調性布局關系,也是D方向調的調性布局。
二、 歌詞中的對比與統一
《思鄉》這首歌曲作品創作于1933年,當時的黃自受商務印書館委托,和應尚能、張玉珍、韋瀚章等人,一同編寫音樂教材《復興初中音樂教科書》。而這首歌曲的詞作者就是韋瀚章。
韋瀚章 (1905~1993),曾任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編輯、香港音專監督兼教授,榮獲香港民族音樂學會頒授的榮譽會士銜。1959年至1970年,曾應聘赴馬來西亞出任婆羅洲文化代理局長、華文編輯主任暨出版主任。
韋瀚章是我國的第一代從事現代歌曲創作的作詞家,他一生共創作了五百多首歌詞。韋瀚章與黃自合作過多部作品,如《抗敵歌》、《旗正飄飄》、《春思曲》、《春深幾許》等,他們的合作,最有影響的是根據唐代白居易《長恨歌》的詩意創作了我國第一部清唱劇?!端监l》是韋瀚章與黃自合作的代表作之一,歌中寫到:
柳絲系綠,清明才過了,獨自個憑欄無語,
更那堪墻外鵑啼,一聲聲道,不如歸去!
惹起了萬種閑情,滿懷別緒,問落花:隨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
我愿與他同去!
可以看出,歌詞的前兩句是對時間和景物的描寫。清明過后,柳枝逐漸變綠,墻外杜鵑的鳴啼不斷喚醒著作者對家鄉的無限思念之情。在第三句中,開始轉為對人物內心情緒的描寫,“萬種閑情,滿懷別緒”,一針見血的戳穿了整首歌曲的主題——深入骨髓的思鄉之情。當滿懷的思鄉之情無法抑制、無處宣泄,進而將滿腔的情感與愁緒轉化為對落花的提問與傾訴:隨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在第四句情緒逐漸平復,并堅定的表達了自己的心愿:我愿與他同去!
歌中,第三句是最關鍵的部分,點破了思鄉的主題,并且將思鄉之情轉化為對落花的提問,與前兩句對景物的描寫形成了動-靜、外在-內心、陳述-提問的不同狀態與情緒的對比,為歌曲增加了情緒動力,將整部歌詞推向了高潮;在第四句中,只有簡單的6個字,但是卻是對全曲的概括與總結,表達了主人公愿隨春水落花一同回到故鄉的美好愿望。不斷是對歌曲的點題,更是將整首作品統一在一種精神情景當中。endprint
三、 鋼琴伴奏中的對比與統一
《思鄉》的鋼琴伴奏不僅是歌曲旋律良好襯托,也是一首可以獨立存在的小型鋼琴音樂作品,通過自然率真的鋼琴音樂表現了作曲家深厚的思鄉情懷。A段中,作者在左手聲部采用了琶音的形式,不但以清晰的低音明確了和聲功能,而且連貫滾動的上下行琶音為音樂營造了抒情、優美的氛圍。幾乎所有的琶音音型都以連音的形式出現,柔和連貫,能夠準確的表達出憂郁而傷感的情緒以及綿綿不絕的思鄉之情。右手聲部在小節的前半部分配合左手一同演奏琶音,在后半部分使用了音階式下行的音型,這樣的素材來源于主題的下行材料,不但料的使用集中、統一,而且下行音型帶有淡淡的哀傷,非常適合表現思鄉情感。在12小節(間奏)中,左手的低音輕拍出現空拍,之后在兩個八分音符后引出八度疊置的二度下行音型,右手以和弦音補空,不僅完全打破了抒情連貫的音樂氛圍,而且造成了音樂強烈的不穩定性。這樣的動蕩預示著音樂要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并在變化中發展與升華。在15小節,整個鋼琴織體發生了變化,琶音式分解和弦變成了八分音符柱式和弦,左手在低八度補以低音,兩手的聲部隨和聲變化逐漸向兩端擴張(右手向高音擴張,左手向低音擴張),柱式和聲及其擴張的強大張力將音樂推向了高潮。在18小節中,織體開始向A段的織體回歸,一開始左手織體恢復,而右手仍然使用柱式和聲與旋律音同節奏下行,20小節開始,鋼琴織體全面再現,直至結束。
鋼琴織體的運用中,對比因素體現在兩種不同音樂特質、不同音樂情緒織體的使用上,柔美抒情的分解和弦和雄壯有力額柱式和弦之間的對比使鋼琴音樂豐滿而立體;統一因素不僅體現在音樂后部分對A段織體與音樂特征的再現,也體現在鋼琴音樂對和弦形式的運用上——無論是分解和弦還是柱式和弦,都是和弦形式的不同體現。
四、 演唱中的對比與統一
黃自的《思鄉》是一首經典作品,膾炙人口,雅俗共賞,多年來無數為歌唱家演唱過這首作品,可以說是各位演唱者對她的詮釋可謂百花齊放,各有千秋?,F在網絡上也有很多關于這首歌曲的演唱視頻,其中沈洋的演唱版本點擊率很高,并且對歌曲的演繹更為細膩準確,打動人心。
這首作品結構較為短小,所以在演唱中要想全面而準確的表達音樂作品中的結構、旋律、節奏、歌詞以及情感等各方面的內容,并且將歌曲中“音樂呈示-音樂對比-音樂再現與統一”這幾個層次表現清楚,是對演唱者提出的挑戰。在A段中,演唱者要以呈示音樂形象為主,情緒平穩中帶有淡淡的哀傷,在第二句配合音樂將情緒稍有釋放,但是要有一定的控制,好為后面留有余地。在B段開始處,將情緒穩步提升,在“問落花”處達到高點,并逐漸收束平復下來。演唱再度回復到音樂開始時的平穩與哀傷,直至結束。
整首歌曲的演唱基調都是建立在平穩與哀傷的情境之中,不適宜處理得有過分的大起大落,這是全曲統一的演唱特征;在第三句中,高潮的出現以及音樂情緒的爆發,為歌曲制造鮮明的激動、悲憤的情緒,與前后形成了對比,使音樂演唱形成了變化與張力。
藝術歌曲《思鄉》是一首在中國近代藝術歌曲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作品,其中以對比性和統一性是兩種主要創作原則構架了全曲。在這首短小的作品中,這兩種原則構成了全曲的支撐,能夠將這兩種原則清晰準確的體現出來,不但可以將歌曲作品表現的完整、豐富、立體、生動,更能夠將音樂背后那種隱忍的、難耐的、欲語還羞的思鄉之情表達出來。
對比原則,體現在音樂材料的對比、節奏的對比、調式調性的對比、和聲的對比、歌詞的對比、鋼琴織體的對比、音樂情緒的對比、演唱處理得對比等;統一原則,體現在音樂材料的再現、節奏的再現、調性的轉換與再現、和聲的統一設計、歌曲的完整性、鋼琴織體的統一性設計、音樂情緒的統一、演唱基調的統一等方面。
在中國,這樣的歌曲形式可以稱之為“起承轉合”式作品,表現了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對比與統一原則的結合與運用;在西方,這樣音樂作品可以理解為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表現了西方音樂創作中對立統一的哲學范疇的體現。黃自是一位曾留學美國的作曲家,他在這首藝術歌曲中巧妙的融入了自己對中西方音樂的理解,將它們以對比性和統一性兩種創作原則結合在音樂中。藝術歌曲《思想》不但抒發了詞曲作者心中濃得化不開的鄉愁,承載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與無限深情,更是體現了作曲家對音樂創作力與音樂結構力的理解,表現出了黃自對歌曲創作獨特的音樂理解與鮮明的創作特征。
作者單位:上海華東師范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