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竹
摘 要 廣播理論節目是新時期理論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以吉林人民廣播電臺《有理講理》節目為例,從傳播學的視角,認為廣播理論宣傳節目應該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將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相結合。同時,廣播理論節目也應該開拓新媒體的講理陣地,提升理論“解釋效果”,拉近科學理論與公眾間距離感。
關鍵詞 廣播理論節目;節目形式;解釋水平理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4-0018-02
一個政黨要走在時代的前列,就一刻也離不開理論指導。黨的十八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思想、新戰略。這些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們在改革攻堅期強大的思想武器。尊重大眾傳播規律,創新傳播方法,豐富理論傳播形式是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廣播是大眾傳播的重要媒介,如何走出廣播理論節目大眾傳播的局限性,達到更深層次的傳播效果?在網絡語境下,根據網絡交往和大眾心理變化的特點,廣播理論節目如何提高理論宣傳的“到達率”?抽象的政治理論如何在廣播節目中更容易被接受?這些問題的答案對新時期的理論宣傳工作具有深刻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1 “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
廣播是大眾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傳播形式受眾面廣、傳播效率高、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對《有理講理》而言,把專家、草根宣講員請到直播間,通過主持人的引導討論某一主題,然后經后期制作剪輯后播出,這是節目的常態。然而,這種理論宣傳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大眾傳播的重要特征是單向性強,缺乏實時必要的反饋。即使節目中引進了微信網友的提問互動環節,現場的嘉賓也無法一一做出針對性的回復。其次,節目時長所限,一些更深層次的理論問題很難在短短的30分鐘內講透徹。再次,大眾傳播的傳播手段無法滿足分眾化的差異性需求,節目中只能解決一部分人對理論問題的困惑和不解。吉林人民廣播電臺創新節目手段,采取“請進來”加“走出去”的方式,擴大了《有理講理》欄目的影響力。“走出去”有區別于“請進來”。到基層去宣講,更多地表現為人際傳播。當地的草根理論宣講員和當地群眾坐在一起,聊近期國家的理論熱點,打破了節目錄制時的條條框框,表現更為真實,講述的故事也更為動人。這就是面對面的人際傳播帶來的傳播效應。
面對面的人際傳播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人際傳播傳遞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靈活多樣。傳播者不僅可以用語言,而且能夠運用表情、動作、眼神等多種渠道和手段來傳達信息;同樣,受傳者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來接受信息。
《不朽民族之魂——楊靖宇精神》《抗聯精神——中華民族不屈之魂》兩期節目錄音制期間,由于陵園內沒有取暖設備,加之冬季氣候寒冷,館內很多群眾都凍得直搓手、跺腳。宣講員吳艷濱講了一段關于楊靖宇將軍的故事,他說到:“當年楊靖宇將軍就是在比這里氣溫還低上30幾度的冰天雪地里堅持抗戰,沒有后勤補給,穿草鞋,啃樹皮也絕不投降,這是怎樣的英雄氣概!作為英雄的后代,在將軍戰斗過的土地上,這點寒冷真是不算什么。”這段話讓很多現場的群眾感動。理論宣傳常告訴人們,我們今天和平舒適的生活是英雄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要珍視英雄精神,敬畏英雄。有些人不以為然,認為革命戰爭年代的英雄精神在今天已經失去了時代價值。然而,通過宣講員動情地講述、現場環境氣氛的營造加上人們切身的感受,“珍視英雄精神、敬畏英雄”就不再是一句“空話”。這樣直觀豐富的理論宣傳效果是在直播間錄制所無法達到的。
其次,人際傳播相對于大眾傳播,雙向性強、反饋及時,互動頻率高。在人際傳播中,傳播者和受傳者不斷交換角色,每一方都可以根據對方的反應把握自己的傳播效果。也就是說“走出去”彌補了“請進來”缺少及時反饋的局限性。在“走出去”的宣傳活動中,業界專家、草根理論宣講員、群眾三者之間的互動更多,而且不受節目錄制時長所限,更多人對理論政策的疑惑可以從根本上得到答案。
第三,人際傳播還是一種高質量的傳播活動,尤其是在說服和溝通感情方面,其效果要好于其他形式的傳播。
理論宣傳本質上就是說服。草根理論宣講員來自基層的各行各業,他們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他們用故事把文件上的話將給百姓聽。這種理論宣傳形式是高質量的,是深入人心的。此外,草根理論宣講員在各自的生活圈子里也扮演著理論層面“意見領袖”的角色,他們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是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的作用,增強了大眾傳播中理論宣傳的效果。通過近一年的實踐經驗總結,讓“大眾傳播”形式和“人際傳播”形式形成優勢互補,把“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能夠提高理論宣傳的“到達率”,讓科學理論真正在百姓心目中落地生根。
2 互聯網+“講理”,堅守理論宣傳新陣地
互聯網像一根紐帶,給傳統的理論宣傳形式賦予了新的生機。新時期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對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特別是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影響。互聯網空間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群眾意見表達的重要渠道,是理論宣傳工作不可忽視的重要平臺。在做好傳統廣播宣傳的同時,《有理講理》微信訂閱號“738有理講理”的宣傳制作也緊緊跟上,每日推送,并以清新親近的話語方式、音視圖文并茂的傳播方式,贏得了好評。
微信每日推送的有理講理節目精彩內容,相對與廣播播出的整期節目來說更為短小精悍,嘉賓的精彩觀點輔以引人矚目但不流于俗套的標題,充分地吸引了人們的眼球。比如《農民不再羨慕城市戶口的真實原因是……》《馬克思給資本主義下的這張診斷書過時了嗎?》《<萊茵報>黃了之后,失業的主編寫了這樣一本耀眼的著作》,這樣的“講理”形式也符合新媒體浪潮下人們碎片化學習的特點,每天3~5分鐘,“講理哥”為粉絲送上一份“知識大餐”。吉林廣播網、中國吉林網上也開辟專欄跟蹤推介《有理講理》。節目還嘗試視頻直播的方式,讓聽眾更加全方位的感受到理論的魅力。互聯網+“講理”,讓傳統媒體在理論宣傳新陣地上煥發光彩。endprint
3 不斷提升理論“解釋效果”,拉近科學理論與公眾間距離感
理論宣傳的核心工作是把宏觀抽象的政治理論轉化為具體的、易于接受的觀點。對于普通群眾來說,政治理論被解釋的越具體,與自身生活的聯系越密切,理論與自身的距離感越小。
心理學中“解釋水平理論”認為,“解釋水平”有高低之分,“高解釋水平”是指解釋主體運用抽象的、核心的、主要的、連貫的話語方式來反映、解讀與自身距離較遠的解釋客體,相反,“低解釋水平”則強調解釋主體運用具體的、表面的、細碎的話語方式來反映、解讀與自身距離較近的解釋客體。民眾與解釋客體之間存在心理距離,這是一種客觀存在,而“距離感”則是體現解釋效果的重要標志。
《有理講理》欄目,根據廣播特點和受眾的實際情況,常常采用兩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解釋水平”雖有“高低”之分,但卻沒有優劣之別,只是兩種不同的解釋方法。而廣播中,被認為“低水平”的解釋恰恰在節目操作中體現了一發千鈞之功。草根宣講員采用“低解釋水平”的方法,用故事、用感受來解釋理論,這種方法雖然生動可聽性強,但其解釋的理論政策往往不系統、完整。節目中“理論專家”的設定彌補了這個問題,專家一般在幾位草根宣講員發言后進行總結歸納,用“高解釋水平”的解釋方法把政策理論的理念、目標、實現途徑表述清楚從而激發聽眾的認知、態度、直至情感上的共鳴。
在節目的選題和編排上,《有理講理》從整體上對兩種解釋方法進行了充分結合,把要講的理論和近期老百姓關注的熱點進行結合,也就是說先由近期熱點引入,再落腳到某一理論上。比如:從養老服務業的改革進程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理念;從里約奧運會上的“中國制造”、中國人金牌觀念的變化看世界舞臺上的中國自信;從網絡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看“網絡強國”的戰略目標。這種做法突破了既有理論宣傳節目理論先行的范式,將人民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作為理論宣傳的邏輯起點,提升了宣講理論的“解釋效果”,拉近了與公眾間的距離感。
《有理講理》節目是對新時期廣播理論宣傳方式的有益探索。把握傳播規律,敢于創新傳播形式,把握聽眾心理,既要堅守“接地氣”的傳播方式,又要堅守“大主題”的選題視野,貼近當下的時效原則,這樣才能做到讓真理真正走近大眾,增強全體中國人的理論自信。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劉小燕.政治傳播中的政府與公眾間距離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3]趙晨竹,王林,郝峰.挑戰廣播理論類節目“定勢”的思考與實踐——以吉林人民廣播電臺《有理講理》為例[J].北方傳媒研究,2016(5):10-13.
[4]袁中樹.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為核心煥發廣播新生命——吉林人民廣播電臺《有理講理》欄目的創新探索[J].北方傳媒研究,2016(5):22-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