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珊
【摘要】本文論述了初中語文“五知”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內容:“導知”環節,優化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感知”環節,自學提問,明確教學目標;“探知”環節,自主探究,以問題升華認識;“固知”環節,練習鞏固,展示交流學習成果;“拓知”環節,拓展遷移,引導學生自主運用。“五知”課堂教學模式的提出,旨在從認知角度去設計與改進教學,打造高效優質課堂。
【關鍵詞】初中語文 教學模式 五知 導知 感知 探知 固知 拓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A-0091-02
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在課堂。我們在人本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及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借鑒洋思中學教學經驗,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學,摸索出“五知”教學模式。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五知”課堂教學模式改進教學策略,打造高效優質課堂。
一、導知(導入):優化導入,激發興趣
《語文教育心理學》指出:“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的確,導入環節如果設計得好,就能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燃起智慧火花,開啟思維閘門,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導入的形式很多,有設置懸念法、游戲導入法、故事導入法、創設情境法等。教學《傷仲永》這一課,教師設置懸念,引導學生思考:“宋朝是一個群英薈萃的時代,作為一代大文豪的王安石當時為什么要寫這么一篇文章呢?”勾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學季羨林的《成功》時,教師采用游戲導入法,讓學生課前玩猜詞游戲,一人比劃一人猜,所猜的成語有“囊螢映雪”“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等,為后面所學內容做鋪墊。對于《陋室銘》這篇文章,教師采用故事導入法,就采用劉禹錫創作這篇銘文的故事導入,通過繪聲繪色的描繪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詠物抒懷的文章時,教師采用情境創設法,先來一段開場白:“‘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自然萬物皆有靈性,蘊含哲理,給人啟迪。文人筆下的花鳥蟲魚、一草一木或寄之以情,或托物明志。我們學習在記敘文中巧妙托物言志。”這樣詩意盎然的開場,扣動學生的心弦,引發學生思考。
總之,導入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無論用何種形式和方法導入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瞄準教材重難點的前提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學內容靈活設計,巧妙運用,使導入這個教學的“第一錘”敲在學生心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二、感知(質疑):預習提問,明確目標
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中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發新的知識經驗,在探索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在“感知”環節,我們要放手讓學生質疑,鼓勵學生自學提問。教師可給學生3—5分鐘初讀課文,根據最初的理解提出疑問。《泥人張》這課,筆者提示學生畫出不理解的詞句,針對人物、寫法或主旨發問,并圈出可細細賞析的語句。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架式”“怵”“找樂子”,還提出疑問:“為什么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個……?”“眾人有何作用?”“海張五會報復嗎?”
感知(質疑)環節就好比拋錨。建構主義的“拋錨式方法”提出,教師選擇出與當前主題密切相關的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就是“錨”,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拋錨”。比如《狼》專題,老師拋出問題“到底獵狼還是護狼”,問題就是“錨”,拋出來后,整個內容和進程也就被確定了,組織學生根據課內外知識展開辯論、寫作,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把學生的胃口吊起來了,探究興趣就濃厚了。
三、探知(探究):自主探究,點撥升華
學生提出問題以后,教師該怎么做呢?這是模式操作的難點。有的課堂,提問流于形式,學生提學生的,教師上教師的;有的課堂,教師隨波逐流,由學生牽著鼻子走。有位語文老師采用“三三三”教學模式,將一個學期的時間分為三份,三分之一時間學課文,三分之一時間課外閱讀,三分之一時間寫作文。她只用三分之一時間上課,這段時間內只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用她的話說,我的學生這么優秀,不用講什么。筆者對此不敢茍同,因為學生提問零碎、不系統,對教材的鉆研沒有教師深刻,對重難點的把握沒有教師準確,所以教師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究時點撥,讓學生的認識得以升華。我們采用三位一體的提問方式教學解決這個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一)了解學生的問題。了解哪些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哪些是學生感到困惑的問題,哪些問題是一種模仿,即是模仿老師提的。如《人生的開關》一課,學生提的問題有:“‘開關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為什么人生道路也有開關?” “‘我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征?”“為什么人生的開關能把人帶進光明與黑暗兩種境遇?”“為什么‘輕輕一按就把人帶進光明和黑暗?”“文章給我們什么啟示?”
(二)問題分類。①哪些問題關乎課文的核心內容,哪些問題關系著細節對中心的支持,哪些問題涉及到方法技巧,哪些問題是針對內容的疑問以及追問。②學生的問題分別體現了怎樣的視角與理解的程度?
(三)以問題設計有效教學。①以學科的問題為基本問題(不同文體有不同問題),如上面學生提出的問題:“大山下發生了什么事情?怎么概括事件?人生的開關為什么會把人帶進光明和黑暗的不同境界?”②以學生的問題為起點問題,即:“人生的開關是指什么?它有什么作用?”“我在大山下接觸過一個怎樣的開關?”“對‘人生道路上有很多開關,輕輕一按,便把人帶進光明或黑暗兩種境界的理解是什么?”③以教師的問題為推進問題。這樣,以學科問題為基礎,以學生問題為起點,以教師問題為引導,形成三位一體,產生核心問題,即:“為什么說‘輕輕一按開關,就把人帶進光明和黑暗的不同境界?”
以學生的問題為起點,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在哪一個切入點上產生了思考,思考的方向是什么。例如《泥人張》這課,筆者就從品析學生感興趣,又是課文重點的“泥人張捏泥人”的精彩語段入手,欣賞“手藝奇”,進而理解“為什么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及寫眾人作用,從而領略馮驥才筆下的奇事、奇人、奇世道的藝術魅力。
四、固知:練習鞏固,展示交流
孟照彬教授說:“空講是教學的大敵,課堂必須講練結合。”教師在教學中應既考查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啟發學生舉一反三,鞏固新知。
練習設計要有針對性。教學目標是“指揮棒”,所有的教學活動,包括練習設計,都應圍繞它而展開。練習設計也要有層次。關注個體差異,設計有層次、有坡度的練習題,供各種層次的學生選擇。練習設計還要精選和精練。選題遵循典型性原則,力求小題量獲得最好的練習效果,克服隨意性、盲目性,提高課堂練習題的利用率。同時,力求多樣性和趣味性。鼓勵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展示交流,充分挖掘學生的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例如,學生可以采取口頭表述、文字、畫畫、表演等多種形式展示。如上哲學方式的一堂課,當學生對本課的辯題“哈佛媽媽好還是狼媽虎爸好”進行了一番激烈的辯論后,筆者就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來匯報本節課的收獲和體會。學生用詩歌、漫畫、廣告,還有改編歌詞演唱等各種形式展示,交流學習成果。
五、拓知:縱橫延伸,拓展遷移
懷特海曾經說過:“教育的問題就在于使學生通過樹木而見到森林。”教師應做好課堂練習的拓展和延伸,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自主運用,學會將學習與生活、成長緊密結合,從而使課堂教學突破原來僅局限于書本的范圍。
(一)運用所學知識。如對課文的段或篇的寫作方法進行模仿小創作,如學了《陋室銘》,筆者就放手讓學生運用,設計兩個層次的練習供學生選擇:1.用“___不在____,有___則_____”造句;2.仿造本篇課文寫一篇銘,如《教室銘》《考試銘》等,達到對所學知識的拓展。
(二)總結規律技巧。如可讓學生總結課文的寫作方法、結構方式、修辭手法等。
(三)縱橫延伸。讓學生將自己新學的知識與以前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
高月亮督學指出,教學行為要從讀懂學生開始。”我們運用“五知”課堂教學模式,是從認知角度而非知識角度去設計教學。教師從學生角度、認識水平、學習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教學,從而使教學行為發生根本性轉變,提高教學水平。
(責編 秦越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