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摘 要 現今,隨著科技與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與融合,社交網絡早已根深蒂固于現代人的生活之中,每一個人和它之間都有著各種微妙的聯系,也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論是感情聯絡,還是工作需求,沒有時間與距離的限制,可以說,只要存在于任意兩個人之間所產生的關聯幾乎都離不開社交網站(英文Social Network Sites,簡稱SNS)。
關鍵詞 社交網站;定義;發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4-0136-02
1 社交網站概述
1.1 定義
從1997年社交網站出現至今,許多學者試圖給“社交網站”一個最終的定義,但是至今,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眾說紛紜。社會網絡研究專家Danah Boyd在《social network sites:definition,history,and scholarship》中提到:我們所定義的社交網站,是基于一種網絡服務,它允許個人在一個有邊界的系統內構建一個公開或半公開的形象,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在和誰共享一個連接,和查看和連接系統內的其他列表。這些連接的性質和命名可能跨網站。
Boyd對SNS的解釋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社交網站是基于web的在線服務。但是Ranjith則認為社交網絡服務僅僅只是一個提供平臺的在線服務,在這個平臺上去各種構建社會網絡或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Gustafsson認為,社交網站是集各種用戶生成的社交媒體的一種突出類型,有時被歸類為Web2.0。Kaplan和Haenlein提出,Web2.0支持在線服務,Web2.0不僅是一個社交媒體平臺,也不僅是社交媒體技術基礎,在這里,用戶可以創建和交換內容。他們還提出,Web1.0(如BBS)是單向的單一的,出版或閱讀信息的使用是被動的,可使用的功能是有限的,相比而言,Web2.0更加先進,用戶可以實現對話溝通,因此,這意味著Web2.0是一個互動的平臺。
Winder也贊同了這一觀點,在Web2.0的技術環境中,無處不在互動,用戶創建賬戶后可以結交新朋友,了解朋友的朋友,跟很久不聯系的朋友相互關注朋友保持聯系,或與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朋友在一起學習。Healey提出因為社交網絡服務的提供的在線服務,使得用戶可以聊天、分享照片、電子郵件、視頻、語音和在網上論壇或博客發表評論。Boyd提醒網絡用戶不需要擔心是否能夠在網上結識到新朋友,在社交網站中有一個特征功能,涵蓋了用戶的年齡、性別、照片、興趣愛好、工作和教育背景,甚至還可以星座去關聯朋友。社交網站不僅幫助用戶連接新朋友,他們也幫助用戶與老朋友保持聯系,根據用戶在網上錄入的資料,會出現一個公共列表可以幫助你確認哪些人可能是你認識的。
毋庸置疑的是,給“社交網站”定義的關鍵詞是Web2.0和互動。Web2.0是通過在線服務平臺讓人與人之間交談,分享經驗和參與在線活動。
1.2 六度分割理論
六度分割理論在1967年被Stanley Milgram提出,他所想表達的是任何兩個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個,換句話說就是最多只要通過6個人你就可以認識到任何陌生人。根據這個理論,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中心點,從一個中心點可以發出6個支點,6個支點可以發出36個分支,中心點的社交圈在不斷放大,以此下去,會成為一個巨型網絡。這種通過“熟人的熟人”來進行社交的網絡方式就是早期人們對于社交網站的理解。但是隨著科技不斷的發展和進步,“熟人的熟人”變得不再是唯一的網絡社交方式。現在,所提到的社交網站(SNS)種類多樣化,例如根據學習背景(如人人網)、根據話題(如百度貼吧)、根據興趣愛好(如小紅書)等。
2 社交媒體網站的歷史
Boyd和Ellison認為,社交網站的發展是基于社會媒體,因為我們可以透過社交網站看到很多社交媒體的特性。說到這里,不得不提的是SixDegrees.com。該網站被創始人Andrew Weinreich以著名的“六度分割理論”命名,是一個從1997年到2002年的社會網絡服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網站,并且是建立在社交網絡的聯系模式的基礎上的。
建立初期,SixDegrees.com的基本功能是允許用戶創建個人形象,列出朋友清單。但在1998年,SixDegrees.co增加了新的功能:允許用戶在網站內部及外部列出認識的人,外部聯系人可以被邀請加入該網站;用戶可以在網站內部間發送消息,并查看他們與網站上其他用戶之間的關聯。可以說,SixDegrees.com是今天能看到的社交網站的第一個表現形式,也是社交網站發展的雛形。
在SixDegrees.com之后,2000年代初,也出現了不少類似的社交網站,如LiveJournal,Asian Avenue,Cyworld和Ryze.com,這些網站的用戶都可以創建個人信息、添加朋友、關注朋友主頁、管理隱私設置,甚至增加了在線商業業務。在這一階段的重多網站中,只有Ryze.com取得了暫時的成功,但是也沒能抵過Friendster的沖擊。
2002年,Friendster一經推出,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到靠著口碑效應發展到了30萬客戶,2003年大量用戶因系統不穩定、公司刪除大量虛擬用戶而棄用Friendster。同年,兩個世界上最流行的社交網站LinkedIn和MySpace問世。LinkedIn是一個面向專業業務的社交網站,而MySpace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主要面向青少年和青年團體。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社交網站正在迅速成為一種現象。各大社交網站也在不斷的推出新功能,比如2004年推出的Facebook,給每位用戶一個有效的電子郵件。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中國社交網站的發展似乎比其他國家發展更快,2005年到2009年期間,出現了4個中國最大的社交網站:新浪微博,QQ空間,開心網和人人網。因為中國人口眾多,這4個社交網站用戶的數量在幾年內已經超過1億。endprint
3 社交網站發展帶來的影響
在社交網站告訴的發展下,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便利,縮短了時間,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以下簡要總結了幾個社交網站明顯的優點。
1)使用成本低,只需要一個可以連接到互聯網的電子設備和一個社交網站的賬戶。
2)沒有時間限制和地理位置限制,社交網站幫助用戶之間保持聯系。
3)允許用戶發送和接收即時消息,上傳和分享照片和視頻,閱讀或留言,發布時實狀態并在更新后與他人交流和互動。
4)根據個人信息,用戶可以找到相同興趣愛好或是溝通利益的朋友或群體。
5)提供了一種更快捷、更簡單的方法幫助用戶收集信息。Ranjith在《Social networking sites – a new era of 21st century,Management》中說,正是因為這些優勢和大量的用戶,社交網站逐漸變成商業活動的工具,當然這個工具也適用于政府、教育、金融和衛生服務。
凡事具有兩面性,Ranjith認為在社交網站中,最應該注意是隱私問題;而Healey則認為是網絡欺凌和兒童安全的風險。一般來說,社交網站是一個公共的在線服務,它允許任何人通過互聯網連接到訪問個人頁面,可以瀏覽到個人信息和照片,在這個時候,用戶必須注意,這些個人資料很有可能被陌生人所查閱。當用戶上傳狀態、照片或其他內容時,應該清楚的知道這些內容里面不僅包含自己的信息,也可能涉及到朋友或公司的信息,用戶要有保護隱私的意識。另一方面,社交網站用戶需要更多關注虛假資料。
參考文獻
[1]Boyd,D.M.,&Ellison,N.B. Social network sites: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8,13,:210-230.
[2]Deepa,S.D. Neha,C.,Ranjith,P.V.,Social networking sites–a new era of 2tst century,Management,2012,8(1), :66-73.
[3]Gustafsson,N. This time its personal:social networks,viral politics and identity management.Emerging Practices in Cyberculture and Social Networking,Editions Rodopi,2009:16-29.
[4]Healey,J. Social impacts of digital media,Issues in Society.2008,324:204-217.
[5]Kaplan A.M.,Haenlein,M. Users of the world,unite!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Business horizons,2010,53(1):59-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