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彩霞
(江蘇省射陽縣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300)
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應用于剖宮產患者中的效果研究
尤彩霞
(江蘇省射陽縣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300)
目的 分析研究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應用于剖宮產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剖宮產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常規組,各60例。常規護理模式用于常規組,研究組,以常規護理為基礎,配合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對比分析患者護理效果。結果 對比SDS評分與SAS評分,護理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顯著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并發癥情況,研究組發生率為6.7%,常規組為1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剖宮產患者,配合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推廣。
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剖宮產;效果
目前,在醫療改革的背景下,醫療水平不斷提升,剖宮產在產科得到廣泛應用。相較于自然分娩,剖宮產潛在風險大,易導致患者出現不良情緒,例如,焦慮、緊張、不安、煩躁等[1]。因此,剖宮產手術期間,應配合適宜的臨床護理干預,不僅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而且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基于此,為分析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應用于剖宮產患者中的效果,本院以剖宮產患者120例為對象,經不同方式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剖宮產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常規組,各60例。常規組年齡21~38歲,平均年齡(28.9±3.76)歲。41例初產婦,19例經產婦,孕周(38.4±1.07)周。研究組年齡23~39歲,平均年齡(29.4±3.05)歲。39例初產婦,21例經產婦,孕周(38.1±1.26)周。所有患者均行剖宮產術,且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有知情同意書。另外,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主要包括日常護理、病房護理、飲食干預等,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同時,配合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1)心理護理:術前,護士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綜合評估患者心理狀態,了解患者的實際需求,鼓勵、支持患者,獲取患者信任,搭建良好的護患關系,緩解患者消極情緒,例如,恐懼、焦慮、抑郁、不安等,促使患者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手術。待進入手術室后,患者清醒時,護士了解患者心理狀態,盡最大程度滿足患者合理需求,用溫和的語言,配合肢體語言,促使患者情緒處于穩定狀態。術中,護士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例如,血壓、脈搏、呼吸、體溫等,對于出現緊張、恐懼等現象的患者,給予安慰,通過聊天的形式,轉移患者注意力,向患者介紹手術情況。取出新生兒后,向患者介紹新生兒情況,告知性別。待患者回到病房后,詳細介紹新生兒狀況,麻醉效果消失后,患者伴有不同程度上的疼痛,告知其是正常現象,避免患者產生消極情緒。(2)健康教育:術前,以患者文化程度、年齡、接受能力等為依據,向患者介紹剖宮產相關知識,仔細傾聽患者訴說,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疑問,引導患者正確認識剖宮產。術后,護士向患者普及母乳喂養的優勢,叮囑患者盡可能母乳喂養,指導患者學習母乳喂養的正確方式,做好乳房保護工作。另外,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叮囑患者早日下床活動,有利于術后恢復,縮減住院時間。
1.3 觀察指標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同時,對比分析患者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SDS評分與SAS評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SDS評分與SA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SDS評分與SAS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SDS評分與SAS評分對比
2.2 并發癥情況
基于不同護理方式作用下,對比患者并發癥情況,研究組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對比
分娩,指胎兒脫離母體,成為獨立存在的個體的過程,分娩全過程包括宮口擴張期、胎兒娩出期和胎盤娩出期三個階段[2]。自然陰道分娩、剖宮產分娩是分娩的兩種常見方式。其中,剖宮產術,是解決難產及某些產科合并癥,挽救產婦及圍產兒生命的重要手段[3]。近幾年,在麻醉學、輸液、手術方式等的不斷發展前提下,手術縫合材料有所改進,剖宮產術操作日漸成熟,并廣泛應用臨床。針對剖宮產,其指證包括以下幾點:(1)難產:如頭盆不稱、臍帶脫垂、胎兒窘迫。(2)妊娠合并癥:如子宮肌瘤、卵巢腫瘤、糖尿病等。(3)妊娠并發癥:如胎盤早剝、子癇、前置胎盤等。(4)珍貴兒[4]。
剖宮產患者,基于多方面因素影響下,例如,擔心手術效果、術中麻醉等,易產生消極情緒,例如,緊張、恐懼、不安、煩躁等,加之對手術室的陌生感,對剖宮產術順利進行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干擾[5]。因此,剖宮產術期間,加強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心理護理,在綜合評估患者心理狀態的基礎上,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穩定患者情緒,促使患者維持積極的心理狀態。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紹剖宮產相關知識,提高患者對剖宮產的認知程度,引導患者全面認識剖宮產。本次研究,以120例剖宮產患者為對象,通過抽簽的方式,平均分為研究組與常規組。其中,常規護理模式用于常規組,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同時。配合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結果顯示,經護理,研究組SDS評分與SAS評分分別為(36.87.39)、(39.66.32),顯著低于常規組的(45.98.64)、(48.57.89)(P<0.05)。同時,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7%,顯著低于常規組的1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剖宮產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配合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推廣。
[1] 周文姝.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在預防剖宮產后出血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養生,2016,(2):205-205.
[2] 周曉亞.心理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對剖宮產患者的影響[J].醫藥,2016,(5):94-94.
[3] 羅 艷.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在剖宮產產婦護理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3):85-86.
[4] 李小菲.剖宮產患者中運用持續性健康教育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0):290-290.
[5] 曹 敏.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對剖宮產產婦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9):68-69.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72
B
ISSN.2096-2479.2017.08.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