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全村失去統一的集體領導,黨政組織陷入癱瘓。
全村成立了6個造反派組織,其中以“河造總”派(河南省革命造反派總指揮部在基層的延伸)和二七公社下屬的“602”派勢力最大。各造反派組織由初期的文斗逐步發展到武斗,“河造總”派以黨員、老干部為主,“602”派經常將前黨支部書記王雙喜等村干部拉出去批斗、毆打,直至出現“602”派在武斗中打死人的現象,死者為大孟村第七生產隊村民孟德恩。
“文化大革命”初期,個別村民無心生產,甚至在勞動期間打牌玩耍,影響了正常的農業生產。但大多數村民在政治混亂的形勢下堅守農業一線,勒緊褲腰帶堅持發展生產。
尤其是1969年冬王雙喜任桐樹王大隊革委會主任后,全村政治局面逐步穩定,此期間,土地改革、剿匪反霸運動中潛逃在外的人員被遣送回村,黨支部對他們嚴加管制并進行批判教育。充分發揮集體力量大的優勢,進行了平整土地、架線引電、興建農田水利設施等大規模農業基本建設;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為平整土地高峰期,全村大部分土地在此期間得到平整,加上逐步完善的灌溉配套設施發展,原來的坑洼地變成了水澆田;除傳統果品柿子以外的水果業生產從無到有,農業生產從單一種糧走向多種經營;全村的生產條件和農業經濟基礎得到極大改善,為20世紀80年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文化大革命”前期,各種以個體形式經營的小手工業、副業生產,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予以割掉,村民養殖、出售家畜、家禽也被嚴格限制,做小生意被視為“投機倒把”受到打擊,整個商貿市場成了一潭死水。但村組辦集體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集體經濟逐步發展壯大。在積極組織農業生產活動、發展果園的同時,各生產隊陸續創辦小企業、發展副業生產。尤其是1972年孟發亮任大隊黨支部書記、1975年耿松峰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后,村、隊工副業企業得到更快的發展。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