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邦++黃光昱++陳永波++胡百順++劉淑琴++陳娥++熊倩
摘要:對富硒花枝茶相關發展環境和特點進行了分析,闡述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打造富硒牌,助推茶產業具有的良好基礎,指出了進一步發展硒茶產業存在的問題,如硒茶新產品開發和品牌建設不足、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少、質量標準體系不完善、專業人才缺乏等,提出了制定硒茶產業品牌建設戰略規劃、加強硒茶科研工作、打造硒茶大品牌、強化科技支撐大服務等發展對策。
關鍵詞:富硒茶;產業發展;對策;恩施州
中圖分類號:F307.12;F30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6-3014-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6.004
Consideration over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Through the Boost of Selenium Rich Brand Construction in Enshi:A Case Study on Flowers Tea
QIN Bang,HUANG Guang-yu,CHEN Yong-bo,HU Bai-shun,LIU Shu-qin,CHEN E,XIONG Qian
(Ensh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Enshi Selenium Institute of Applied Technology and Product Development,Enshi 445000,Hubei,China)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lative environment and characters for developing the Se-rich flowers tea,as well as elaborating the good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Se-rich brand and boosting tea industry in Enshi,problem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e-rich tea industry were pointed out,such as insufficient of the new Se-rich tea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brand construction,lack of above-scale leading enterprises,imperfection of quality standard system,and lack of skilled professionals. Accordingly the development measures such as formulating strategic plans for the brand construction of Se-rich tea industry,improving the Se-rich tea scientific research,building a big brand of Enshi Se-rich tea and strengthening a large service of technology support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Se-rich tea;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easures; Enshi city
硒是人和動物重要的微量元素,是高等動物體生物代謝不可缺少的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組成元素。具有預防癌變、抗衰老、保護與修復營養細胞、解毒排毒、提高免疫力等多種生理功能,被稱為生命的元素之一[1,2]。人體缺硒會導致克山病、大骨節病等,而補硒有益于提高人體免疫力。
國際硒學會推薦成人硒日攝入量60~400 μg,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日攝入量50~200 μg。中國營養學會的營養調查結果表明,中國成人每日的硒攝入量僅26~32 μg[3]。中國有72%屬缺硒或低硒地區,其中約1/3為嚴重缺硒地區[4]。在低硒地區,通過補食硒產品來補充硒的攝入,這對硒缺乏病人的治療起到很好的療效.富硒生物制品由于其易吸收、毒性小被廣大消費者所接受[5]。硒的功能隨其賦存形態不同而異,食物中的無機硒對人體是有害的,無機形態的硒特別是六價硒毒性很大,對人體無營養價值;而有機形態的硒,可以在人體內被轉變為生物活性物質,為機體所吸收利用[6]。因此尋找合適的天然的富硒食品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茶樹是富硒能力較強的植物,茶葉集硒、茶多酚、維生素、茶多糖和其他微量元素等多種營養成分于一體,茶葉中的硒多為有機硒[7],茶樹通過生物富集和轉化途徑,能將非生物活性與毒性高的無機態硒轉化為安全有效、毒性低的有機態硒[8],是改善食物鏈中低硒的廉價且可行的方法,研究開發富硒茶具現實意義。對恩施市花枝山生態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富硒花枝茶開展了研討,以利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簡稱恩施州)打造富硒牌,助推茶產業發展。
1 恩施州具備發展硒茶良好的基礎
1.1 恩施州具有得天獨厚的富硒自然環境
恩施州是中國著名的高硒區,是國家的“天然硒庫”,有“中國硒都”之稱,境內的硒礦床形成了獨特的硒資源圈。全州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幾乎無工業污染,是適宜種茶的地區。由于恩施海拔在800~1 000 m的土壤是富硒土壤,茶葉生長周期較長,茶葉中有機硒和其他微量元素含量豐富,硒的含量在0.3~5.0 mg/kg之間。硒檢測中心在2004年檢測恩施富硒區的富硒茶34份,硒檢出范圍0.32~4.64 mg/kg,均值0.82 mg/kg,在湖北省地方標準(0.2~3.0 mg/kg)之內。擁有得天獨厚的富硒自然環境,生長出來的茶葉大都富含有機硒,恩施富硒茶的茶葉水浸出物咖啡堿、茶多酚、氨基酸等含量較高,和硒元素有機結合,長期飲用可促進人體健康。endprint
1.2 富硒茶的營養保健作用已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關注
除了茶葉本身的降血脂、清熱解毒、強心利尿、提神醒腦功能外,再加上硒的抗氧化、抗癌、防輻射、抗衰老、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特別是硒具有拮抗和抑制茶葉對重金屬毒害元素汞、鉛、鎘、鉈、銀等的吸收,并可能促進有毒農藥的降解,從而使茶葉品質優良,硒元素與原生態茶葉珠聯壁合、優勢互補,是安全、有效、不間斷攝取硒的最佳選擇,茶湯不僅口感清香、鮮美、回甜味持久,而且可補充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且具有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質過氧化,促進生長發育、延長生長等功效。恩施州硒研究院采集花枝茶公司的成品富硒花枝玉露和恩施玉露干茶樣品2批次,測定含硒量分別為0.352、0.282 mg/kg,均達到0.2 mg/kg富硒水平。
1.3 恩施州茶葉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2016年恩施州茶園總面積達到越10萬hm2,其中恩施市現有茶園1.4萬hm2,有0.7萬hm2達到富硒茶標準,是“湖北省無性系良種茶第一市”,茶葉總產量達9.3萬t,實現茶葉農業產值32億元,茶業綜合產值達到105億元。目前全州茶葉面積、產量均居全省第一位,在全國地市級產茶區中居第五位,進入全國茶葉發展第一方陣。很多企業打造富硒茶品牌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如恩施市花枝山生態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依托優質富硒茶葉資源打造“花枝山”牌產品花枝茶、恩施玉露、恩施硒茶三大系列50多個品種,年銷售額已突破3 000萬元,年利稅500萬元。
1.4 恩施州高度重視硒產業發展
恩施州多年來高度重視硒產業的發展,憑借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勢頭,恩施州硒應用技術與產品開發研究院、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湖北省硒資源開發利用促進會等機構相繼落戶恩施。近年來,恩施州將茶產業納入全州重點建設的七大產業鏈,在品牌打造、企業培植、標準化生產上下功夫,推動全州茶產業健康發展,恩施州第七次黨代會響亮提出了打造“一谷、兩基地、三示范區”的目標。“一谷”即“世界硒都·中國硒谷”;“兩基地”其中一是全國知名的生態富硒產業基地,富硒茶作為富硒產業的重頭戲,大有可為。
2 茶葉富硒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2.1 土壤中的有效態硒含量是影響茶葉含硒量的主要因素
茶葉自然富硒與土壤、茶樹品種有很大的關系,其中土壤是決定性因素。通過采集花枝山茶園土壤樣品,檢測土壤中含硒量,測定富硒茶園硒含量分別為0.930、0.988 mg/kg。硒在地殼中的含量為0.05~0.09 μg/g,在巖石中分布極不均勻,變質巖含硒量(0.031~0.131 μg/g)>沉積巖硒含量(0.028~0.118 μg/g)>巖漿巖硒含量(0.059~0.108 μg/g)[9]。對安徽省茶葉硒含量和分布規律研究表明[10],正常含硒水平茶葉(含硒量25~247 μg/kg)產地巖石為多種巖石類型,含硒量較高的茶葉(285~7 027 μg/kg)其產地巖石類型為石煤地層。多種巖石類型發育成的土壤含硒量為159~616 μg/g,石煤地層發育的土壤含硒量為826~5 363 μg/kg。湖北恩施地區煤礦含硒可達155 mg/kg,因其土壤中含硒量高而能生產富硒茶葉、富硒水稻、富硒小麥等作物。對福建閩東、閩南、閩北三茶區茶樹鮮葉含硒量的影響研究表明,不同類型土壤中的有效態硒含量是影響茶葉含硒量的主要因素,兩者成正相關[11]。
2.2 不同部位不同季節的茶葉含硒量不同
在花枝茶含硒土壤基地采集鮮茶葉樣品4批次,分別為老葉、二葉一芽、一葉一芽、芽頭,測定硒含量分別為0.131、0.025、0.043、0.048 mg/kg,樣品老葉中硒含量最高,芽頭次之,一葉一芽,二葉一芽依次降低。茶樹含硒量與器官和樹齡有一定的關系,茶葉中以老葉含硒量最高,依次為果殼>老枝>嫩葉>根系和種子,表明茶葉中的含硒量會隨新梢的老化而增加[12]。黃嬌等[13]通過對茶樹作物不同部位硒含量測定,對土壤總硒及其有效態含量測定分析結果茶樹各部位中含硒量次序為老茶葉>茶莖干>嫩茶葉;同一品種、同一塊地,茶樹鮮葉含硒量基本為春茶>秋茶>暑茶>夏茶,各采茶季節含硒量之間差異顯著[11]。
2.3 硒營養強化技術取得新的進展
2.3.1 噴施富硒 利用茶樹葉面吸收硒可以達到富硒的目的。比較茶葉噴施亞硒酸鈉和自然富硒的結果[14],茶葉噴施硒后有機硒占硒總量的79.38%,自然富硒茶有機硒占硒總量的80.00%,其中有機硒中蛋白質硒含量分別為79.56%和88.70%。葉面噴施亞硒酸鈉可以顯著提高茶葉的含硒量[15],其提高幅度與亞硒酸鈉噴施的濃度成線性關系。
2.3.2 土施硒肥 通過施用富硒肥料茶葉可以達到富硒的目的。根是植物累積硒的主要部位,硒酸鹽通過硫酸鹽載體吸收進入植物根部后,在沒有改變化學形態的條件下從木質部轉運進入葉片[10,16],一旦進入葉片的葉綠體中,硒酸鹽就在硫酸鹽同化酶的作用下被同化。茶園施硒肥后茶葉含硒量增加緩慢,增幅小,但肥效的持續時間長。施硒2個月后茶葉含硒量開始增加,到4個月后達到富硒標準[16]。比較天然和人工富硒茶葉中硒的化學形態、生物有效性和抗氧化功能,天然富硒茶和人工富硒茶有機硒和蛋白質硒的比例無顯著差異[17]。
3 恩施州茶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硒茶新產品開發和品牌建設不足
當前主推的仍多是傳統品牌,缺乏按照人們的補硒需求和茶葉的富硒規律研發的硒茶新產品。
3.2 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少
資源開發利用不夠,成為制約恩施州茶產業發展的瓶頸因素。
3.3 開發硒茶的質量標準體系不夠完善
相關標準亟待建立,科技推廣體系、信息服務體系不夠健全。
3.4 硒茶發展專業人才缺乏endprint
無法滿足和指導茶產業發展的需要,從而導致茶葉加工技術含量低,高端名優產品少,附加值不高。
4 產業發展措施
4.1 制定恩施州硒茶產業品牌建設戰略規劃
恩施擁有豐富的富硒茶資源,經過多年的發展,恩施的富硒茶產業取得明顯成效,需要進一步積極吸取先進地區品牌建設的經驗和教訓,聘請著名品牌專家問診把脈,制定長遠規劃。
4.2 加強硒茶科研工作
目前提高茶葉含硒量和茶葉富硒方法等研究已有初步結果,但大多限于茶葉含硒量分析、富硒方法的探討,茶樹吸收硒最佳的土壤環境和氣候條件,硒對茶樹的生理、生化的影響,富硒茶品種的選育,富硒茶生長環境(土壤環境和氣候環境)以及茶樹富硒機理等探索性研究將成為茶葉工作者研究的下一目標。
4.3 推進硒產品結構大調整
根據消費市場調優產品結構,努力開發富硒茶新品種,在鞏固提升綠茶質量的基礎上,適度擴大紅茶、烏龍茶、黑茶生產規模,形成多茶類生產、多檔次搭配、多元化開發的產品格局,增強茶葉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拉長產業鏈條,積極投入茶資源衍生品的跨界開發,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多元化產品,滿足市場差異化需求。
4.4 打造恩施富硒茶大品牌
圍繞提升恩施富硒茶品牌知名度,全方位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制定恩施富硒茶產品質量標準、品牌體系和品牌使用管理辦法,規范品牌使用管理,確保產品質量和信譽,加強茶文化建設,豐富品牌內涵,將恩施富硒茶打造成全國最具競爭力的知名品牌之一。
4.5 強化科技支撐大服務
加強產學研合作,充分發揮恩施州硒科研與檢測機構的作用,重點加強與國家、省級科研院校的交流與合作,建立產學研技術研發平臺、茶葉科技應用推廣體系和人才培訓基地,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創新平臺支撐。強化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積極創新技術推廣機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科技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率。
參考文獻:
[1] 王 夔.生物科學中的微量元素(上冊)[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1992.
[2] 覃事棟,劉建福,張永康.微量元素硒及其測定[J].吉首大學學報,1997(18):71-76.
[3] 常碩其,張亞蓮,周 浩.富硒茶的研究[J].福建茶葉,2015(4):7-8.
[4] 布和敖斯爾.土壤硒區域環境分異及安全閾值的研究[J].土壤學報,1995,32(2):169-193.
[5] 左銀虎.富硒枸杞中硒形態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8(7):55-56.
[6] SCHRAUZER G N,WHITE D A.Elemental selenium in organic selenium compounds;their chemistry and biology[J].Biochem,1983,8(3):303-304.
[7] 杜琪珍,沈星榮,方興漢.茶葉中硒成分分析[J].茶葉科學,1991, 11(2):133-137.
[8] 陳永波,吳一鳴,劉 源,等.淺議開陽富硒茶的發展現狀與對策[J].耕作與栽培,2010(6):9-10.
[9] 布和敖斯爾,張東威,劉 力.土壤硒區域環境差異及安全域值研究[J].土壤學報,1995,32(5):186-192.
[10] 劉 因.安徽省茶葉硒含量和分布規律[J].安徽農學通報,1995(2):45-47.
[11] 沙濟琴,鄭達賢.黃旦對元素硒的生物積累特征[J].福建茶葉,1995(3):14-16.
[12] 方興漢,沈星榮.硒對茶樹生長及物質代謝的影響[J].中國茶葉,1992(2):28-30.
[13] 黃 嬌,鄭智溢,蔡林邑.茶樹不同部位硒含量分析及其土壤有效態硒的關系研究[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5,25(18):3169-3170,3173.
[14] 胡秋輝,潘根興,丁瑞興.低硒土壤茶園茶葉富硒方法及其富硒效應[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99,22(3):91-94.
[15] 許春霞,李向民,肖永綏.噴施亞硒酸鈉對茶葉含硒量的影響[J].茶葉科學,1996,16(1):19-23.
[16] 王雅玲,潘根興,劉洪蓮,等.皖南茶區土壤硒含量及其與茶葉中硒的關系[J].農村生態環境,2005,21(2):54-57.
[17] 胡秋輝,潘根興,安辛欣,等.天然和人工富硒茶葉的抗氧化功能比較[J].營養學報,2001(3):242-2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