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
任何一節能讓老師自己滿意的課,幾乎都是磨出來的,一節課的教學設計要改上幾次、十幾次甚至幾十次;試講也往往是一遍又一遍。去年,我又一次用將近兩周的時間精心準備了一節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吃的學問單元中的《我們的食物安全嗎》一課,在學校試上了兩次,在另外一所小學上了一次。每一次課后我都進行深入反思,越發的覺得想上出一節好課,真的不是想想那么簡單,它和經驗一樣,需要自己反復的磨礪,在不知不覺中成熟。
一教,跌破自己的眼鏡:
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
1.師:同學們上課,老師先給同學們講個小故事:話說孫悟空保護唐僧取經回到花果山后,想改善一下猴兵猴將們的生活品質,決定給他們購買一種飲品,可購買什么樣的飲品好呢?有兩家食品公司向猴哥哥推薦了兩種果汁,猴哥看見之后犯難了,該怎么選呢?(出示飲料)誰來幫幫猴哥呀?
二、認識色素
三、認識加工食品的危害
四、學會正確對待天然食品
五、注重食品安全
第一次試講,我用幫猴哥選飲料為情境導入主題,通過以上五個環節去完成這一課的教學。
我自信滿滿地走上講臺,心想著用孫悟空這樣的角色把學生引進學習活動中來,是再理想不過了,而且課前我還反復推敲過課堂中的重要問題該怎么問,教學設計早就已經熟記于心了,這一次試講一定沒問題。但現實與幻想總是存在一大段距離,導入環節剛一過,我就覺得課上的有些累,自己精心設計的導入情境對孩子們似乎沒起到什么作用,莫非他們對猴哥“免疫”了?一節課,頭兒沒開好,后面的效果似乎就很難跟得上來,我“連拉帶扯”地,領孩子們學完了這一課,他們累,我也累。
經過一夜的反思,我意識到自己犯了兩個錯誤:
一、設計的內容不符合學生興趣。說內容不符合學生興趣并不是說學生不喜歡孫悟空,而是學生從開課開始,就不知道也不理解猴哥怎么就想起喝飲料來了?他老人家領著猴子猴孫們在花果山吃吃桃子、摘摘野果的生活好像比選一種飲料做為永久飲品的生活美多了,既然不選飲料比選飲料的好處多,那干嘛要選呢?
二、高高在上的老師上不出好課。下課后,我很郁悶,自己精心準備的課就這樣草草試了一節,根本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經過吳校長和李老師的提醒,我忽然意識到,整節課我幾乎都站在講臺桌里面,沒怎么與小朋友近距離接觸,講故事時也是站在講臺上生硬的講,本來自己的語言感染能力就不是非常強,現在又無意識地與學生拉開了一大段距離。學生個個仰著小臉看著我,他們一直在仰視我,從心理上他們就在感受著位置的不平等,換作是我,恐怕也沒有心情也沒有膽量和一位高高在上的長者爭論個是非曲直。
基于第一次試教的反思,我調整教學設計,準備進行第二輪攻堅戰。
二教,面對“始料未及”
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好,我們每人每天都要吃些水果、小食品,而且吃的內容不一樣,喜歡吃的也不一樣,不知道同學們平時都愛吃什么,愛喝什么?
2.師:我們吃的東西有天然的,也有加工的,那么我們天天吃的這些食物安全嗎?
二、調查實踐 探索發現
活動1:實踐辨別飲品
活動2:寫自己三天來的飲食,了解自己的飲食習慣。
三、明理導行
四、全課總結
第二次試教,我將教學設計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將猴哥選飲料改為直接以各色食物圖片導入,引入關注食品的情境中來,并將其他四大環節縮減為三大環節,將教學目標進行了簡單調整。
這一次試教很緊張,教學設計練的不是非常熟再加上這是正式上課前的最后一次試講,心中忐忑不安,一心想著先要照著教學設計將課順下來。在第二大環節“調查實踐、探究發現”的授課過程中,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了。一名學生試嘗了芬達和橙汁后,無法用語言準確描述自己所品嘗到的味道,但表情卻很豐富,見他沒說出我課前預想的答案,我慌了,在這時,我犯了這節課第一個錯誤,又找一名學生來品嘗兩種飲品,這名學生也沒能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情急之下,我告訴學生:這兩種飲品一種是甜的一種是酸的。雖然自己明知道這話是不該由老師說出來的,但又怕影響教學進度,不該說的話還是說了出來。就這一句話,讓整節課的探究沉入谷底,也充分地暴露出自己教材吃的不透、課堂機智不成熟的弱點。
我知道,苦惱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利用午休時間,我在圖書室翻閱了幾本《科學課》雜志,2009年第5期里一篇名為《面對“始料未及”的問題》文章,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決定不能坐以待斃,這一次我又試著將文章里提到的:正確面對生成、靈活調整因勢利導、機智幽默轉移化解等方面內容溶入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三、四稿中。
三教,美中不足的生成
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好,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很多好吃的。你有什么發現?(幻燈)
2.師:我們吃的東西有天然的,也有很多是加工的,那么我們天天吃的這些食物安全嗎?
二、調查實踐 探索發現
活動1:實踐辨別飲品
活動2:寫自己三天來的飲食。
三、明理導行
四、全課總結(安全飲食歌謠)
正式上課之前,我利用那個周末,反復研讀教材教參,琢磨這節課,去超市做現場調查,又對教學設計進行了多次修改。這一次的教學設計,對于我而言是思路非常清晰的,整個教學內容一環緊扣一環。
課上,我感覺特別輕松,整節課像行云流水一般進行得那樣的自然,下課后,我再次感受到了那種達成教學目標后的暢快。我學著親切自然地走近學生;學著在課堂上生成新問題時順著孩子的思路一步一步將他們引回“正途”;學著拋開教學設計,自主去駕馭課堂,這次嘗試,收獲大于付出,因為自己認可了自己。心中暗暗地想:干得漂亮,真行!
收獲是有了,但不可避免的問題也出現了,那是課堂上的一次小生成,一個可愛小男孩送給我的“禮物”,但我沒“敢”接。在最后一次問同學們會選擇哪種飲料時,全班同學幾乎都選擇新鮮的橙汁,只有一個小男孩還是一如既往地選擇芬達,這本是一次絕好的機會,也許這個男孩會說出一些與眾不同的想法,但看看手表,還有幾分鐘下課,后面還有兩個環節沒有進行,心想,別超了下課時間,跳過去吧。就這樣,我主動放棄了一次也許可以讓課上得更精彩的機會。反思時,一想起這件事,就隱隱地感到心疼,可后悔藥沒處買。后來與其他幾位骨干老師課下交流,他們也為這個小生成感到可惜,我越發的意識到,這也許是對自己驕傲的懲罰,光顧著想前面的課上得很順,后面也不要讓它出問題,殊不知,教學的根在于要幫助學生獲得更多有用的知識,在于學生自主去發現去領會事物規律,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教師,要學會在美中不足里追求十全十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