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妙蘭
腔格,顧名思義是昆曲譜腔和唱腔的格律規范,是昆曲藝術最終呈現的核心。制譜、唱曲都需要有腔格來支撐,既有的腔格理論中對其概念定義各有不同,這是因為切入的視角和分析的方式各有不同。筆者根據前人的總結和唱曲的經驗,把腔格簡明分為字律源腔格和唱法源腔格兩種類型,通常樂理研究界偏重于前者,唱曲伶友界偏重于后者。
字律源腔格
字律源腔格指腔的生成源于曲牌文辭,包括腔的長短、繁簡等,尤其是曲字的聲調已經決定了腔的基本軌跡和腔型結構。這種腔格內涵著眼于分析制譜時,如何根據單個及多個相連曲字聲調組合,來確定配合這些曲字的唱音組合,并總結出相應的規律。比如武俊達《昆曲唱腔研究》解釋腔格定義是“依照唱詞字音四聲陰陽配制唱腔的格律”;洛地《詞樂曲唱》說“字腔是每個字依其字讀的四聲陰陽調值化為樂音進行的旋律片段”,“腔格是字腔的行腔規范”。后來還有孫從音《中國昆曲詞腔格律及運用》、俞為民《昆曲格律研究》對腔格的研究,其實就是照武氏、洛氏研究的路線和方法,將之以更多實例進行細化梳理。從字調源頭來研究腔格,無疑是解釋了腔格的生成規律。這種腔格的具體排列組合種類繁多,讀者可閱讀上述著作來詳盡了解。
唱法源腔格
唱法源腔格的本質是唱法的技巧問題,指腔的生成源于唱曲時氣息調度、共鳴位置、力度控制、音色波動等技術運用因素,切入的角度是唱腔的實際效果,分析聽覺上具有規律性的樂音組合方式或樂音運行特征。于是曲家們將之歸入唱法范疇,如俞振飛《習曲要解》給腔格定義為“不是指旋律結構,而是昆曲特有的潤腔方式”,王守泰《昆曲格律》認為腔格是唱曲的口法。這類腔格適用目標較強,掌握和運用到位,則簡單的譜子能唱得韻味濃厚。
歷代曲家根據唱法腔格的特征,給出了形象貼切的專業名稱。比如俞氏文論中分為十六種:帶腔、撮腔、帶腔連撮腔、墊腔、迭腔、啜腔、滑腔(揉腔)、擻腔、迭腔連擻腔、豁腔、嚯腔、口罕腔、拿腔、賣腔、橄欖腔、頓挫腔。王氏著作中主要介紹了六種:掇腔、疊腔、擻腔、嚯腔、豁腔、斷腔。(但二人在腔格名稱用字上并不統一,存在同義不同名或同名不同義的問題,暫不糾正。)曲師拍曲或者曲家解釋唱曲要義時,會頻繁地使用這些名稱來表述唱法技巧。
當代曲家陳宏亮在《昆曲聲腔中的基本腔格》一文中,把腔格細化為二十七種,按照功用分為支架、鋪陳、附飾和強化四個門類,他把支架類的腔格又稱作字調類,即是從字素音調影響腔格的角度分析的,其他幾類則多數是從唱法角度來分析的。
腔格唱法簡釋
那么這些腔格的唱法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這里舉幾個典型腔格,以品三昧。
(1)重復主音的腔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