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祖古麗·圖爾蓀
摘要: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少數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溝通也越來越頻繁,單純的依靠本民族語言進行交流溝通較為困難,而漢語是我國56個民族的通用語言,所以學習漢語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結合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給予少數民族小學漢語教學一些建議,以提高少數民族小學漢語教學水平。
關鍵詞:少數民族;小學;漢語教學;合作學習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已成為漢語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滲
透著課程改革的理念,是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漢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豐富教學內容、滿足漢語教學的需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解決學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資源缺乏和利用不當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多次對新疆阿克蘇地區不同小學漢語教學情況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嘗試提出結合多種教學方式進行少數民族小學漢語教學的對策。
一、幫助少數民族小學生夯實漢語基礎
漢語基礎是開展少數民族小學生漢語教學最為重要的環節,漢語的運用是需要建立在漢語基礎之上的。其中夯實基礎環節中第一步是教會學生正確的拼音發音。因為不同的語言習慣導致少數民族學生對于很多拼音的發音不夠標準。作為漢語教師需要時刻保持耐心,通過多練習多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拼音的讀音和拼讀的方法。使其能夠借助拼音讀出漢字;第二步是教授小學生的漢字書寫。漢語教師需要從最基本的筆畫開始指導小學生書寫漢字,讓學生逐漸了解漢字的書寫規律和規范,從而提升漢字書寫的水平;第三步是教授學生一些簡單和常用的漢字以及詞語和表達方式,讓學生掌握基本漢語應用語,促進學生日常使用漢語與其他人交流。
二、采取故事的形式開展漢語教學
生活場景藝術化、文學化和去生活化后所形成的就是故事,故事是源自生活,并且基于生活創造的。每一個故事中都有自己的中西思想、語言特點以及線索。使用不同的語言講故事,都能使得語文特點和魅力得到反映。所以可以選擇生動有趣而且題材新穎的故事作為教學材料,通過對這些故事的講解,讓學生逐漸掌握漢語的使用方式,并且養成使用漢語表達內心所想的能力。如果將比較優秀的漢語文章加上拼音,就可以讓學生自主的閱讀,并且教導學生學習文章的一些表達手法和特點,以及同個字詞在不同的語境下所表達的不同意思,使得學生不僅可以了解故事本身有趣的內容,同時也學習到了大量的漢語知識。
三、構建漢語環境
構建漢語環境是學習漢語最快的學習方式。很多語言專家學者都認為,只要到語言所在的環境中去生活,就會很快的學會一門新的語言,因為在新的語言環境中,各方面的壓力迫使學習者需要全力學習該語言,如此才能夠更好適應當地生活,而且在新的語言環境下,有足夠的機會使用新的語言進行交流,高頻率的語言使用會達到熟能生巧額效果。所以為了能夠幫助少數民族小學生更快的掌握漢語,漢語教師需要通過實踐構建漢語環境,讓小學生在這個環境中交流和學習都使用漢語。例如很多少數民族小學要求學生在校期間的交流語言必須是普通話。而且在開展漢語教學時候也只能使用普通話,這些明文的規定都很好的幫助少數民族小學生營造了漢語環境,從而可以更快的掌握漢語。
四、提高漢語教師的素質水平
漢語教學的效果由教師的教學水平所決定,而教師的教學水平則是由教師自身的素質水平所決定,所以學習效果、教師水平以及教師素質這三者之間是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的。對于少數民族小學學習漢語而言,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是非常的重要的。但是目前少數民族小學中的漢語教師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專科學歷,好一些的也只是本科學歷,由此可見這些學校的漢語教師整體專業水平都不高。所以,教育管理部門應當定期安排漢語教師參加相關的培訓,以達到提升漢語教師的教學水平的目的。
五、漢語教師需要形成自己的教學藝術
學習語言,除了最基本的聽說讀寫都要多做多練之外,還需要漢語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適當的采取一些教學藝術,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漢語教師在進行小學漢語教學時候需要充分運用語音藝術,讓學生能夠從中充分體會到漢語自身的語言魅力,享受漢語環境下的藝術熏陶;并且將表達藝術應用到激勵措施里面去,從而使得學會僧感受到教師濃濃的關懷和鼓勵,通過教學藝術手法傳授漢語知識,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提高自身的漢語水平。
六、采取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
(一)進行小組的組建。在遵循組內異質、組外同質的原則行,按照班級的總人數、性別比例以及學生對于漢語的掌握情況和性格特點采取五人一組的方式進行分組。其中組長由組內漢語水平和組織能力較高的學生擔任,其作用是幫助教師落實合作學習內容,并且在組內解決一些難度不高的問題。對于組員的設定采取1+3+1的方式,也就是有一名高水平學生,三名中等學生,一名低水平學生。
(二)具體的合作學習步驟。首先是開展詞匯的學習,小學生學習漢語的水平較低,而且年齡較小,所以課前教師需要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對生字結構提前認識生字結構和詞組,并且自己在課文中劃出認為的好詞好句,對于不懂的地方則做好標記,教師則需要認真備課,確保課文內難點都了解。在課堂開始時候先安排小組討論重點難點詞匯,最后各組提出無法理解的詞語由教師予以指導和詳細解釋;其次是開展課文的學習。詞匯結束后就是學習課文,依然是需要在課前先預習,其中課文內容、優美詞句以及作者資料等都是預習的范圍;第三是練習漢語交際。語言的學習就是為了實現順暢的交流,所以練習交際非常必要,具體由教師事先選擇交流的話題,話題需要涉及到教材的內容,同時還需要確保較為有趣,以達到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的目的,從而為交流的效果提供保證;最后是要對合作學習的效果進行評估。開展合作學習后需要及時的對其學習效率進行評估,對于其中積極思考和勇于答疑的學生要予以鼓勵,使得小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具體可以采取各組積分的方式,對于得分較高的小組予以獎勵,以此提高小學生學習漢語的效率。
七、總結
通過應用多種教學措施,使得少數民族小學生的漢語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得其養成積極思考和勇于表達的習慣,同時引導學生互相之間更加合作,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黃金生,田笑.對非洲小學漢語教學的思考——以毛里求斯為例[J].海外華文教育.2016(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