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申振 閆真
小學科學課程是集生活經驗、科學實驗、自然現象于一體的小學基礎課程之一,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探究意識的重要科目。問題探究是學習科學課程的第一步,它貫穿于課程的每一個環節中,起到了激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積極性的效果。為此,結合當前的教學實際,分析了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結合具體案例,探討了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相關措施。
小學科學課問題意識存在問題培養方法當前,很多小學科學課教師雖然意識到了提問的重要性,但是受教學觀念和教學設計的限制,沒有注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提問只是一個課堂考核項目,其真正的作用尚沒有完全發掘出來。小學科學課是一種探究性、綜合性和開放性的課程,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科學的整體觀以及其對自然科學的熱愛,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前提,也是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目的的一個基礎條件,為此,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教師原因
首先,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很多教師還沒有意識到小學科學課對學生成長所產生的影響,他們將科學看作是“副科”,認為只需要簡單講解,就能夠完成基礎的教學任務。在這種思想的作用下,很多教師仍然以講授課本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學生處在一個被動的位置,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思維靈活性嚴重不足。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沒有與學生進行活動和交流,設置的問題比較簡單,沒有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部分教師為了盡早完成教學過程中,經常對很多自然知識一帶而過,學生雖然心存疑慮,但是沒有及時的提問,久而久之,就會喪失對科學知識的學習熱情。最后,傳統的小學科學課堂氣氛較為沉悶,學生的動手機會較少,因此探究的能力相對較差。與此同時,教師也沒有對學生進行合理的鼓勵和支持,教學過程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2.學生自身原因
首先,很多教師都是以課本為主要的講解材料,課堂教學都是以課本大綱為主線,一般的教學流程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并進行總結和記錄,在這種模式下,很多學生已經失去了質疑的能力,他們想不出需要提問什么問題,思考能力較差。其次,一些教師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常常忽略了學生提問的環節,部分內向的學生沒有及時向老師發問,缺少提問的勇氣。部分教師過于嚴肅,學生害怕提問后的后果,因此常常表現出被動的學習態度。最后,小學生自身的知識面比較窄,通常是教師說什么,他們記什么,這已經成為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慣性模式。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教師普遍沒有意識到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教學模式非常陳舊,與學生的心理需求嚴重不符,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惡性循環,影響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是當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小學科學課程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措施
1.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看,越是低年級的學生,其提問意識越為強烈,而越是高年級的學生,則顯得非?!芭つ蟆?,課堂氣氛較為沉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高年級的學生自我意識已經形成,他們擔心自己提出的問題不合理而引起老師和同學的嘲笑,害怕被批評,久而久之,就會越來越被動。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從創設學習氛圍入手,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課堂的教學方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科學興趣,激發他們的提問欲望。例如,在學習《有趣的浮沉現象》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實現準備一個適當大小的潛艇模型,通過口令來指揮潛艇,使其在水中升降起伏。學生觀看到此現象后,會非常的好奇,急于知道其中的原因,這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提問,然后進行一一的解答。教師應該通過提問一些簡單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從而掌握科學的規律,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
2.利用科學實驗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探究
實驗是小學科學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關鍵途徑,通過實驗,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科學規律,探索自然的奧秘,進而培養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將實驗步驟放大,使學生能夠抓住問題的細節,而不是簡單地記憶和總結。例如,在學習《燈泡亮了》這一課時,電路的連接方式不同,燈泡的亮度也會有所不同,并且,同樣的連接方法也會導致燈泡的亮度有差異,面對這種情況,很多學生就會產生疑問,這時教師應該抓住變量條件,向學生講解電路的有關知識。再或者,在《筷子折了》這一課中,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裝有純凈水的碗,讓學生觀察筷子在水中的折射現象,除了明確基礎的課本知識以外,教師還應該穿插適當的安全教育知識,使學生明白河流的深淺并不能通過肉眼直接觀察出來,應該避免在沒有安全措施的情況下下河游泳??偟膩碚f,教師應該承擔起引導者的角色,與學生共同完成實驗過程,掌握科學規律。
3.幫助學生形成提問的習慣,提高學習積極性
根據上文提到的,很多學生缺少了提問的勇氣和積極性,他們的思維非常被動甚至僵化,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從不斷的鼓勵學生,耐心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鼓勵他們、支持他們,幫助學生形成提問的習慣,并將這種習慣帶到其他學科的學習過程中。例如,在學習《彎彎的月亮》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個月的時間,讓他們觀察月亮每天的形狀變化,然后繪制出簡單的規律圖。在此過程中,很多學生會觀察到每個月15號、16號月亮最圓,教師應該及時明確地球、月球的運行規律,在激發學生想象空間的基礎上,使其通過推理和模擬的方法,掌握白天和黑夜的形成原因,理解四個季節的形成原因和變化奧秘。教師應該將課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進行回憶、想象和思考,將自然科學知識與自身生活聯系起來,從而將科學知識靈活運用,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4.將問題延伸到課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小學科學課程是服務于學生的現實生活的,它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課程以及學生的生活有著直接的聯系。為此,教師應該具備開放意識,將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對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進行研究和總結,培養科學探究精神。例如,在學習《種子發芽了》《果實是怎樣形成的》這兩課時,教師應該以學生熟悉的植物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對自己身邊的植物進行觀察,進而了解生物生長和習性。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尤其是不同因素對植物生長所產生的影響,這樣能夠使學生理解生態平衡的含義。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時間,指導學生自己種植植物,然后1個月或者2個月后進行評比,看看哪個學生的植物生長的最好,這樣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結束語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應該從轉變教學觀念和方式入手,創建一個輕松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敢于發問,然后在具體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觀念上的引導,提高他們的問題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從而掌握基本的科學規律。
參考文獻:
[1]蘭靜.淺議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J].才智,2015,(09):20-21.
[2]曹佩國.淺談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J].科學大眾,2014,(16):53-54.
[3]王法亮.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1,(07):152-153.
[4]劉峰林.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學周刊,2015,(08):176-1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