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悅
摘要: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并非是固定的,也不可能只有一種教學模式。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確實具有基本原理,而且也只有在遵循其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讓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高效化。本文從原理出發,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展開論述。
關鍵詞: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原理
在我國的教育教學課程體系中,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語文與其他學科相比較而言,又是開展其他學科教學的基礎。語文學科中的識字與寫字教學幫助學生認識、積累一定的字詞數目。在此基礎上系統學習閱讀知識內容,理解閱讀內容的意義,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才能確保其他學科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識字與寫字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而閱讀學習,卻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不同文體的閱讀、分析。光有對字詞的理解與掌握,還不足以支撐所有學科的學習。所以,還需通過語文閱讀教學,讓學生掌握各類文體概念及特點,并訓練其閱讀技能。
一萬篇文本,有一萬種閱讀方法,也該有個性化的教學。不同文本其文體特征、結構、主旨等皆不同,所以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沒有一種萬能的閱讀教學法,也沒有萬能的閱讀方法。在開展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應該遵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原理。在語文閱讀教學對成百上千的文本分析的過程中,專家和教師也已研究得出一些基本的閱讀教學原理,分析出了不同文本所共同具備的閱讀方法。語文閱讀教學以文體的性質,而劃分出兩大類別。其一是,文學類文本教學;其二是,實用類文本閱讀。在文學類文本中又能細分為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體;在實用類文本下又有說明文、雜文、演講詞、論文等。文學類文本與實用類文本的閱讀方法不同,導致各自的閱讀教學亦有區別。若再具體到各個文體之中,其閱讀方法也是因體而異的,故而其閱讀教學的策略也應該與之改變。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逐漸掌握閱讀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因此,也就研究得出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原理。下面,就具體談談語文閱讀教學的原理。
一、以讀實現對文本的整體感知
關于語文閱讀教學,教師不可謂不花費心血、精心準備。一篇文質優美的課文,學生在初次接觸時會被其深深吸引,甚至感動。在教師一節課、兩節課、三節課地對字、詞、句、段、篇的分析,對其中的人物、事件、語言的反復講解,把一篇優美的文章搞得支離破碎。閱讀欣賞文本最忌諱的就是分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閱讀技巧。一節閱讀教學,教師要做到有的放矢,可以針對文本最突出的寫作特點進行點撥和分析,不可整堂課、大范圍的操作。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反觀教師對文本做連篇累牘的分析時,不難發現對讀的過分輕視。在中學閱讀教學中,學生對文本的對接,是通過讀來實現的。閱讀這一概念中,就有一個“讀”字。足以說明,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更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方法。閱讀讓學生與文本初步“認識”,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這就是文本的整體感知過程。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學生可以輕松地抓住文本的主要內容、把握其感情基調。對文本的整體關照,將能夠引導學自覺聯系生活經驗,有意識地對重點字詞、關鍵語句思考與挖掘。讓閱讀教學以學生多樣化的閱讀方式開始,比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授,會更有興趣得多。通過閱讀,促進對學生語感的培養,既是深化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內容之一。
二、憤悱于教,實現體驗閱讀
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要花費較多的課時,有的篇幅長、意義深刻的文章,教師甚至要用四、五節語文課帶著學生細細品味、反復咀嚼重要字詞、語段。還要,舉一反三,進行拓展補充,讓學生實戰演練。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這類文本的閱讀方法。縱觀不少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不難發現教師企圖通過就某一篇閱讀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學習掌握這類文本的閱讀知識及其閱讀方法。分析教師的教學意圖和方法,不難發現其中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問題恰巧在于對學生學習體驗的忽視,學生的直接性體驗過少。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教師造憤造悱,也就是要創設教學情景。教學情景是幫助學生閱讀學習的“教學支架”。學生對文本的體認不夠深入,導致學生找不到直達文本核心的捷徑。教學情景的的創設,渲染閱讀教學氛圍,為其造勢。教師要精心創設教學情景,引導學生領略語言美、情理美、結構美。學生所閱讀的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和體驗,才能從心底里欣賞文本,才能引起學生對文本技巧的分析。教師所創設的情景,要考慮學生的學情基礎。例如,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以此創設情景,將能夠為學生的文本閱讀活動提供一些經驗。
三、學練并舉,實現語文綜合性學習
學習知識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服務。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與練在一定程度上是分離的。閱讀訓練更多的是在復習階段進行,因此并不能讓學生閱讀的學與練的雙向發展。在學習各類文體知識、特點的基礎上,學生更要熟練運用各類文體,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對閱讀方法的熟練并不是片面地滿足考試的需要,更在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練并舉,并不走直接灌輸閱讀方法的老路,而是學與練并重,實現有效的學習和練習。除開展閱讀專題訓練之外,在教學中可以開展口頭作文。如就某社會事件寫議論文、寫某物體的說明文等。變化訓練的形式,在促進學生閱讀技能提高的同時,實現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提升。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大部分時間都在分析、講解,試想學生不可能滿心歡喜的一字不漏的收入耳中、放在心頭。不少學生反映,在經過教師對文本的充分解析之后,不僅讓其失去對文本的興趣和喜愛,也根本無法全部掌握到教師所授的閱讀文本方法。這的確值得教師的深刻反思。
總之,只有通過系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才能讓學生學習各類文體,用不同的文本閱讀方法來分析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的結構和感悟文章內在的情感。所以,學生只有掌握各類文體的閱讀方法,才能在此基礎上學習和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掌握各學科的能力,從而豐富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文學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開展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不斷總結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原理,從而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才能夠極力促成中學生語言核心素養的發展。語文閱讀教學是值得深入研究、推陳出新的課題,還望在實踐研究中開拓新的境界,實現更高的教學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