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要:高中英語學習,譬如師生修建大廈,一直在盡可能實現學生學習的自我構建。盡管其最終目的皆為建造大廈,但關于師生分工問題,卻爭辯不已。教學支架理念的提出,劃分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作用,將二者有機的統一,共同促進高中英語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支架
在一段時期之前,高中英語學習是“師傅帶徒弟”式的。由于學生尚未入門或剛入門,所以教師作為師者,既要總體規劃、制定方案,又要手把手的教導,事事親為,最終導致修建者權屬問題的爭論。而且由于教師是一人,學生乃多者,故而最后的結果是和建大廈近乎雷同,缺乏創新性。在新課程改革之后,開始讓教師與學生分清角色,明確各自的職責,確定學生的主體性,所以在教學最終所呈現的結果是,學生自身的英語技能得到全面發展與提升,學生的特點與潛能予以發揮和提升,更是展現出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創新性。自我構建的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深受學生的喜愛、教師的歡迎,同時教學效果大大提高。具體研究闡釋如下。
一、“支架理論”為其有力支撐理論
眾所周知,前蘇聯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在心理學界和教育學界引起廣泛的影響。根據維果斯基理論,可知學生的學習是建立在當前現有的水平之上的,需要外界給予一定的幫助,外界所提供的幫助就是促成學生提高、進步的支架。之所以學生學習需要支架,在于學習是在學生原有基礎上進行的,與學生當前的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從維果斯基的理論中,可以發現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夠獲得知識、技能的狀態;另一方面是學生在受外界輔助下能夠達成的階段。盡管,學生在第二階段需要外界的支架才能超越現有狀態,提高到新的水平。但是,學生的學習仍然是自主的。
聯系到高中英語學習中來,教師也應該研究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會隨著學生不斷學習而逐漸轉移提高。教師要關注教學動態的進程,在教學之前充分地研究學生,并積極尋找有效的學習支架,調動和滿足學生學習提高的需要。由此可知。在該理論下教師能夠更加主動、更加科學的研究學生學情,運用有優勢的教學策略和手段,達成教學目標。在教師所提供的支架幫助下,學生積極地實現意義建構,努力建造其英語知識大廈。高中英語在聽說讀寫各項技能的學習、運用之上,注重綜合運用。掌握學生在詞匯、語法、閱讀、寫作等各項水平能力,依托“最近發展區”理論,找尋支架,在詞匯教學、語法教學、閱讀教學以及寫作教學中可以實現綜合性教學,讓高中英語教學更有效能。
二、課堂提問中的“支架”運用
課堂教學始于疑問,而終于問題的解決。所以,提問是推動課堂教學進程發展的主要動力。高中英語教學莫不如此。所以,關于研究支架教學,實現學生的自主構建式學習,可以針對高中英語課堂提問做重點探討。課堂提問的重要性,是教學研究的共識。高超、精湛的提問,有如湖中掉入一粒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使得教學活動層層蕩開。通過提問,教師與學生就英語學習的問題進行有效的交流,使得學生表達自己的言語、觀點。此外,問題的拋出,將會更新學生的知識體系,由無疑引入有疑,進而深化學生的學習和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度。提問的功效根據教學實踐情況的不同而具有多樣化的情況。當教學以解決當前學習任務而轉為另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時,問題起著銜接作用;在現有學習基礎上,需要深入鉆研時,問題有助于學習的深化理解;在教學最后,問題也起著總結復習的歸納作用。此外,在學生思考不夠,問題又起著點撥、引導的作用,這也就是提問的“支架”作用。
在教學中,關于情感維度的考慮,更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關注的點。高中學生心理發展趨于成熟,情感高漲,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尋找合適的訴求渠道。高中英語的學習,本質上是學習世界上除母語之外的另一種語言,自然無可避免地會對英語之后的異域文化背景中的情感世界缺乏足夠的涉足與體驗。通過提問,加強師生之間的對話溝通。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入奇異的陌生而精彩的情感領域,以此激發、乃至完善學生發展成長過程中的情感狀態的需要。
三、支架式教學與教師作用的結合
高中英語教學中,支架是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服務的。在一定意義上講,支架也對于教師與課堂教學中有莫大的促進作用。
首先,英語支架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在確保教師研究學生的全面性和科學性。從意識層面,教師在長時期的支架式教學中將學生意識順化于教學活動中,讓研究學生成為教師教學設計中的常態。在此基礎上,控制支架式教學的失敗率,對于學生最近發展區有更準確的分析,適時選擇長效化的教學模式,以實現高中英語教學更上一層樓的目標。對教師作用的調控和提高,同時又會反作用于學生方面,使得學生更自覺依靠教師所提供的學習支架進行自主的學習探究,以提高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能力。從而,教學過程形成良性循環的機制。
其次,實現高中英語教學的創造性。教師通過熟悉、掌握支架式教學,以教學實踐為研究平臺,對不同的教學活動進行研究,創設出豐富多彩、更為實用的支架。例如,針對詞匯教學,教師有可能會進一步總結或者創新出各種詞匯教學支架;對于英語社會文化的了解與認識,也會得出文化形態的支架;也會有滿足學生情感體驗的情感類支架。這無一不是教師在支架式教學中所受到的啟示,而進行教學研究的良好范例。在教師的創造性研究中,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水平會有所提高,進一步升華教師對英語教學的認識。
最后,從教學效果評價反觀支架式教學。評價是在課堂教學之后,具有總結反思的性質,是教師教學設計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由教學效果的評價,檢驗支架式教學對高中英語教學的作用可知,關于教師、學生,其二者的角色意識更為積極,在教學過程中各有職屬,教學過程的推進更加順暢,教學目標的達成亦更為有效。從接受效果來看,教師、學生,特別是學生更加適應并且接受此種教學模式。當然,支架式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也需要針對教學評價機制做出相應的調整,以促進教學有效性的充分發揮。
總之,隨著教育教學理論新成果的出現,帶動教學的變革。支架式教學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對高中英語教學帶來不可衡量的潛在動力。英語學習缺乏先天性的母語土壤,故而給予必要的教學支架給學生,以謀求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高效率,是大有裨益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