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佳
摘要:在信息時代下,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國際交流越來越密切,我們在生產、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機會接觸國際友人,進行跨文化交際。翻譯在跨文化交際中具有重要地位,而翻譯技巧的使用,則能夠使語言翻譯更加貼近源語言的意思,尊重源語言的文化習俗和表達習慣。本文將對跨文化交際中英漢翻譯的實用技巧進行探究,并結合實例進行具體說明。
關鍵字:跨文化交際;英漢翻譯;技巧;實例
前言:翻譯是一個雙向的語言轉換過程,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手段。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我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與國際的密切合作,在交際過程中既要弘揚我國文化,又要尊重他國文化、吸收他國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這些都建立在良好的溝通交流的前提之下,而英漢文化存在較大差異,應在充分了解兩種語言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技巧,促進跨文化交際的更好進行,為我國爭取更大的國際合作范圍和發展空間。
一、跨文化交際必須尊重語言文化差異
語言文化的形成與一個國家和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歷史發展過程有密切的關系,由于英漢兩民族的文化氛圍不同,在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上也存在較大差異。在進行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才能保證交際活動的順利進行。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手段,翻譯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詞句轉換的過程。由于語言文化的差異,英漢兩種語言在句式結構、詞句的引申含義等方面都有較大差異,應結合具體的文化差異和交際語言環境,在翻譯過程中,對原文進行妥善處理,使譯文能夠與原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很好的傳達原文的思想和情感。另外,應注意語言形式和語言風格的轉換,使譯文更加流暢,方便聽者準確把握對方在話語中表達出來的意思[1]。
二、翻譯技巧和實例
(一)詞性轉換
英語和漢語的詞類劃分不同,句式結構也不同,在翻譯過程中,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詞性轉換,從而符合目標語言的語言習慣。常見的詞性轉換有名詞轉化為形容詞或副詞、名詞轉化為動詞、動詞轉化為名詞、形容詞轉化為副詞、副詞轉化為名詞或形容詞等。
詞性轉換實例1:As he is a perfect stranger in the city,I hope you will give him the necessary help.翻譯過來是:這座城市對于他老說是完全陌生的,我希望你能為他提供必要的幫助。此處翻譯就是將名詞“stranger”轉化為了形容詞。
詞性轉換實例2:He is physically weak but mentally sound.譯文為:他身體雖弱,但思想健康。此處將副詞“physically”和“mentally”轉化為名詞[2]。
(二)詞義轉換
在漢語中存在多義詞,即一個詞語有兩種以上的詞義,英語中也同樣存在多義詞,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結合具體語境,確定詞語在語境中所表達的含義。根據上下文的邏輯關系,選擇詞語的基本含義或引申含義[3]。
詞義轉換實例1:This pudding is not bad,but a little too heavy.譯文應為這塊布丁味道不錯,但是稍微膩了點。此處的“heavy”的原意是“濃的,重的”的意思,但如果翻譯為“稍微口重了點”,用來形容布丁就不夠貼切,因此要做適當的轉換。
(三)長句譯法技巧
長句相對于句式結構簡單明了的短句,翻譯時難度更大,需要處理好句子成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充分表達原語句意思的基礎上,保證譯句的表達流暢。在長句中如果涉及到時間上的先后敘述,比如一系列動作的描述等,可以按原文的順序來進行翻譯。但有時英語與漢語的表達習慣不同,需要打破原有的排列順序,按照漢語的思維習慣進行重新排列。還有些長句的邏輯結構較為分散,可以把長句進行拆分,變成幾個簡短的譯句[4]。
長句譯法實例1:I will try to see the good in every situation and will look for something to praise in every person who works with me.譯句為:我會力圖在任何情況下看到事情好的以免,努力在每一位和我一起工作的同時身上尋找值得贊揚的東西。邏輯順序基本遵從原句的順序,能夠充分表達出原句的意思。
(四)增譯法和減譯法
由于英漢語言習慣的不同,在進行翻譯時可能會出現原文中存在多余成分或缺少成分的情況,這時就需要使用增譯法和減譯法,將多余的部分刪掉,將缺少的部分進行補充。但增譯法和減譯法的使用原則是不能改變原文的內容,并且不能做無意義的刪減[5]。
增譯法實例1:Better be wise by the defeat of others than by your own defeat.譯句為:從別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要比從自己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好。此處就增加了一個“吸取”,這樣更符合漢語的句式結構和語法規則。
減譯法實例1:University applicants who had worked at a job would receive preference over who had not worked at a job.譯句為:有工作經驗的人報考大學優先錄取。此處省略了“who had not worked at a job”這一部分的翻譯,但是不會改變原語句的意思,而且譯句的句式結構已經做到完整。
(五)分譯法與合譯法
在漢語的語言習慣中,通常會將較為復雜的邏輯結構用幾個短小簡練的語句進行表述,而在英語的語言習慣中,則經常運用從句的方式,在一個長句中進行表述。如果按照原來的句型翻譯,可能會使譯句與目標語言的語言習慣不符。因此,對待這樣的語句翻譯要用到分譯法與合譯法。其中,分譯法是將長句子拆成若干個短句子,通常用于漢譯英,而合譯法則是把若干短句整合為一個長句,常用于英譯漢。此處僅舉一個分譯法的實例,其逆翻譯過程即使合譯法。
分譯法實例1:He unnecessarily spent a lot of time introducing this book,which the students are quite familiar with.譯句為:他花了很多時間介紹這本書,其是沒有必要,因為學生對它已經十分熟悉了。
(六)正反譯與反正譯
在進行英漢翻譯時,如果忽略了兩種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很可能會扭曲句子的意思,甚至得到意思完全相反的譯句。這就需要使用到正反譯與反正譯的翻譯方法,把原文中一些正著說的話譯成反著說的化,或把原本從反面說的化變成從正面說。
正反譯實例1:More haste,less speed.譯句:欲速則不達。
反正譯實例1:It is never too old for everybody to learn.譯文:人生在世,應活動老學到老。這兩個實例如果不采用正反譯和反正譯的方法,翻譯過來就會讓人產生費解,或覺得語句不通。
結束語:總而言之,翻譯在跨文化交際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響著跨文化交際的效果。因此在英漢翻譯過程中,必須尊重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并采用適當的翻譯技巧,在保證與原文思想情感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盡量符合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
參考文獻:
[1]代寧. 英漢翻譯技巧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實例分析[J]. 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01):178-179.
[2]董勝潔,靳艷青. 從中英電影片名翻譯看英漢文化差異[J]. 科技視界,2013,(25):190+284.
[3]楊文婷. 在目的論視角下克服導游口譯中的跨文化交際障礙[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4]王晨婕. 順應論視角中的對外宣傳材料漢英翻譯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9.
[5]張鳴瑾. 英漢語篇對比與翻譯[D].黑龍江大學,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