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努爾東
摘要:近年來,語文教育界圍繞“語文課到底應該教什么”、“怎么教”、“學什么”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如何才能使語文課充滿“語文味”,讓語文課拒絕表面的熱鬧,脫去她華麗的面紗,返璞歸真?語文究竟應該怎樣“讀”,“讀”什么?本文從幾個方面做了較為明確的闡述,希望能為一線語文教師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改善語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語文;“讀”;文本
古人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今,許多語文教育專家都在提倡語文課堂要“讀”,但是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并不是這樣,讀的環節常被一筆帶過,甚至被忽略,這種令人擔憂的現狀亟待改變。我們應當及時認識“讀”對于學習語文的益處,提倡“讀”語文的課堂。
一、重視語文教學中的“讀”
“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語文教學中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重視“讀”。語文課堂一定要有讀書聲,強調“讀”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不僅要自己聲情并茂的讀,還要教會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有了朗讀學生就會有身臨其境之感,能整體感受文本,理解文本和體悟情感。有些教師認為語文課上內容太多要趕進度,從而忽略了讀,不讓學生品讀欣賞了。例如,在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老師通常會以自己的講解為主,先分析作者的寫作背景,接著分析文中主要寫了哪些內容及寫作手法,最后總結這篇課文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樣講很全面,可是卻在講解的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學習時會覺得文章枯燥無味。如果教師在教時能讓學生分段用接龍的方法來朗讀理解課文,學生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那樣效果就不同了。還有些老師認為朗讀是學生自己的興趣,沒必要在課堂上浪費時間,用來朗讀的時間可以給學生多講一點解題技巧,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當然,語文中“讀”的方面不僅是老師的認識有誤,有些學生也認為“讀”在提高成績萬面沒什么效果,所以忽略“讀”。其實這種對“讀”的理解是有誤的。
二、交給學生“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1.略讀課文時要目標集中,簡約明確,去粗取精,緊抓重點。
由于略讀課文的教學課時有限,一般為一課時,受教學課時的限制,教學目標的設計要高度集中且明確具體。既不能太多、太難,以致于打壓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能太碎、太易而使課文的教授沒有條理性和挑戰性,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實際授課中,教師要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單元的主題、文章的特點以及實際學情,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興趣點來確定一兩個簡約的、使學生能夠在略讀課文的自主學習中和教師的稍加點撥下順利完成的教學目標。如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羚羊木雕》這篇文章,因為本單元的主題就是親情,再加上課文篇幅較長且以人物對話為主,教學目標完全可以僅設置為讓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會其主旨,學會在生活中如何維持友誼。另外,初中語文略讀課文語句含義比較簡單,內容較容易理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刪繁就簡、抓住精要、直奔重點。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讓學生將課文中難以理解的問題以小紙條的形式交給老師,教師再根據課標以及單元教學要求的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教學的重點。至于生字詞的學習則完全交給學生,由其課下掌握,教師不再像精讀課那樣拿出時間檢查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自行閱課文能夠解決的問題,也不應作為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如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音樂巨人貝多芬》這篇課文,對于生字詞的掌握以及文章所記敘的主要內容學生完全可以自己概括歸納,所以教學重點應放在對文章主人公內心世界的探討以及對學生頑強樂觀人生態度的培養上。
2.品讀語言,還語文課堂本色。
當今語文教學存在三種誤區。其一是語文教師占據語文課堂,行使自己的話語霸權。君不見,很多老師在課堂上要么滔滔不絕地重復教參的觀點,要么大講特講與作者相關的逸聞趣事,而學生在課堂上或是失去了對文本語言解讀的話語權,或是面對文本語言解讀集體失語,并因此喪失了解讀語言之味的能力。于是,很多老師希望通過制作精美的課件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起來,可真正面對文本的時候,學生反而失去了興趣。其二是語言訓練無法落實,與文本若即若離,只在文本語言的表層輕輕掠過,品讀語言文字太淺,強行挖掘思想內容太深,教師用大量時間去深究思想內容,甚至有些問題脫離了時代背景,遠離了學生實際。其三是語文課堂教學中語言欣賞品味呈現出模式化的傾向,即在教學設計中單設語言鑒賞環節,而且又往往集中于賞析修辭的表達效果,這就使得語言鑒賞的效果大打折扣。語言絕不是單純的、外在的形式,而應該與文本、文意融為一體,才能充分體現出其內在的張力。只有理解了蘊涵于語言文字中的情意、思想、文化等因子,才能真正觸摸到語言的精魂。然而,言語能力的養練應該是語文教育的核心。我們面對的是一篇篇課文,“教什么”比“怎么教”有時候顯得更重要。分析語言是語文教學的立足點,是語文本色課堂的必備條件,尤其是少數民族聚集區的學生,本身受民族語言及方言的影響巨大,因此,在教學中更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到認真品讀,以語言品讀為抓手品讀語言之美,品味情感哲思,還語文課堂本色。
3.讀寫結合,以讀促寫。
邊講讀邊想象,用于縮寫擴寫續寫改寫或創意寫。這一階段的主要實踐對象是八年級學生,實踐內容主要來自課內。實踐目的是在培養學生在對文章內容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把握主旨,領會作者的意圖,然后培養和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文章的局部進行改寫擴寫、續寫或創意寫。比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文言詩詞并加深印象,我們要求學生進行一些擴寫活動,使詩詞內容具體形象,在學生頭腦中產生詩與畫立體的多維形象,并有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這一活動不僅能使學生加深理解、加強記憶,也改變了一些學生認為文言詩詞枯燥乏味的看法,逐漸培養起他們對古詩詞乃至對古老的中國文學藝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如把《石壕吏》這首詩改成一篇記敘文或一幕短劇;把《與朱元思書》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的景色等等。
總之,語文教學中通過“讀”可以幫助教師抓住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讓學生對語文課感興趣;可以幫助學生注意力更集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姜勇軍.品讀語言,還語文課堂本色[J].語文教學通訊,2013(05).
[2]李娜.初中語文略讀課文教學策略探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