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建華
近年來,教師都在探索高效課堂,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是高效率的課堂?答案其實很簡單,教師上的這堂課,不僅有質,而且有量。高效的課堂要求教師既能完成教學目標,又能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學生能較好地掌握真知。高效課堂要堅持四個原則。
課堂教學創新實踐四個原則一、合理布局,科學分配課堂教學時間原則
我們規定的一節課為40分鐘,一個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鐘左右,小孩堅持的時間會更短,這就是老師為什么在講課時突出重點的原因,也是現在課堂教學逐漸調整的原因。教學現實,我們的孩子不能夠集中40分鐘的精力,那么每個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鐘出現在哪個時間段呢?這20分鐘是集中出現還是分散的呢?所以,教師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鐘的注意力,而是要根據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讓她在有效的20分鐘里發揮她的潛力,這和老師的教學安排有關,所以在設計教學預案時注意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教師應該注重設置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知識、形式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并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
二、精心謀劃,理性把握課堂教學節奏原則
教師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就要講究動(“動”是講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練習、解答、討論。)靜(教師講,學生安靜的聽)結合。一堂好課,就是要老師能使學生“靜”的時候需要動時“動”起來,“動”的時候需要靜時“靜”下來,這堂課大體便成功了。“動”和“靜”就像音樂中的高低音組合,兩種音介組合的好,才能產生出美妙的樂章。只有“靜”,教學成了老師的個人表演,學生就會被動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動”,課堂可會亂,也不成其為教學。所以教師在每講一個內容時,要給學生留有相互探討,積極參與的時間,讓他們在活動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說到講課,我想起了關于中國畫的構圖技巧,古人有:“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意思是說留下的空白,可以用來跑馬,用墨多的地方連風也吹不過去。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也應講究“疏”與“密”的技巧,對非重點的內容,學生自己可以學得懂的部分,則可放手讓學生自學,或以讀代講,教師是教學上的粗線條,就像是畫畫的寫意;而對重點部分,特別是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部分,則必須是“工筆畫”,濃墨重彩,認真描畫。同時,要講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這也和教學中的“動”與“靜”是一致的。
有人把節奏當作是開啟生命奧秘的鑰匙。符合生命節律的課堂教學節奏,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陶冶學生的身心。在教學中,教學內容簡單的,學生自學可以學懂的,或內容比較有趣的,可以快節奏進行。內容比較難的,比較枯燥的,比較抽象的,或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則要“慢動作”,提問后要留出較多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老師適當的講解也要放慢語速,讓學生來得及消化。
三、巧用心思,創設優美課堂教學情境原則
優美的課堂教學情境,不但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求知欲,思維能力,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挖掘學生的潛能。
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生為本,充分發揚民主精神,構建融洽師生關系。教師要把愛心帶進課堂,要把微笑帶進課堂,要把激勵帶進課堂。同時教師要把信任留給學生,要把溫暖送給學生,真正形成平等、寬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悅的氛圍,創設活潑、輕松、有趣、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心態,主動參與學習。
這就要求教師多利用現代的教學工具。掛圖、投影儀、多媒體等,這樣既可節約板書,有關內容簡介等課堂教學時間,又可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接受更多的信息,利于學生立體思維。其中教材上圖文并茂的插圖常是教師教學疏忽的一個地方,需要教師多加揣摩,多利用。學生感知課文不是孤立地進行,總是跟課文相關背景知識相聯系,背景知識越清楚,對課文的感知也就越清晰,這就是感知的選擇性。教師要多運用音樂、圖畫、動畫、影視等手段強化感知,加深學生對情境的內心體驗,采用這種感情強化刺激手段,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機動靈活,巧妙運用課堂教學技巧原則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習是生動活潑的智力生活,學習是在游戲童話、美術、音樂和創造的世界里進行的學習要成為豐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學生應是這個世界的旅行者、發現者和創造者。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就要通過教師的課堂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增強學生學好語文的自信。讓學生以參與者、探索者和創造者的角色進入課堂學習,這樣就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聲音和肢體等傳達自己所獲得的情感,要將自己全部融入課堂,全身心的投入,對文本的理解要表現出最純最濃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誠,才能真正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我認為,只要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用心去做,盡心去做,我們就能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