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苗++劉剛
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決定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教師們不斷探索著新的實用的方法與策略。依據教學體驗,總結他人的成功經驗,參照一些教育家的理論方法,向大家推薦一些集中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高度參與的組織教學策略。
組織教學注意力策略教育質量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決定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們都不惜使出渾身解數,也不斷探索著新的實用的方法與策略。當今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普遍縮減,使得教學比以往更加困難。年輕的教師最頭痛的事莫過于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學生不聽話,教者徒嘆奈何。經驗豐富的教師也感到原有的方法已不夠用了。這里,筆者依據自身的教學體驗,總結他人的成功經驗,參照一些教育家的理論方法,向大家推薦一些集中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高度參與的組織教學策略,以供參考。其中一些教師們耳熟能詳的策略則簡敘之。
策略一:激勵與表揚。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方法,一種必不可少的方法,一種永不過時的方法。表現形式有:課堂初激發學生興趣的導入或開場白,課堂中學生較為疲倦注意力減退時的鼓勵,學生回答、作業不成功時激勵,學生表現出色時的表揚,課尾總結時的勉勵等。在這里不作闡述,但提出幾點要注意的事項:(1)導入是要注意趣味性;(2)激勵要結合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3)表揚要適度,不要濫用表揚,表揚也要中肯。表揚如不能恰如其分,被表揚者會感到受之有愧,而未被表揚的同學會覺得受到了批評和責備,這樣會使他們感到不安、感到壓力。
策略二:玩笑與幽默。
教師說話幽默,不時和學生開個玩笑,是教師的性格,也是教師的教學風格,同時是一種課堂教學藝術。學生們在校外喜歡評價教師,這種評價應該是最真實的,也是最中肯的,盡管是最簡略的。他們會說某老師上課“有味”,而說某老師上課“沒一點味”。老師說話搞笑,學生覺得“有味”。老師板著面孔說教,學生就會覺得“沒一點味”。學生覺得“有味”,就會注意力集中,不知不覺參與到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去。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之間的轉化。很多老師并不能意識到玩笑與幽默是一種課堂組織藝術,不予以重視,這是一個誤區。
課堂上使用玩笑與幽默要自然。不自然則弄巧成拙,讓學生覺得膚淺、可笑。幽默無限制,玩笑卻要注意尺度。它們可以緩和、愉悅課堂氣氛,松弛學生緊張的情緒,但一定要收放自如,不能破壞教學秩序;它們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也有可能分散學生注意力。這是老師們要注意的。
策略三:游戲與比賽。
比較這兩種教學形式,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極具趣味性,都能高度集中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全體參與,全身心參與。不同之處是前者讓學生輕松愉悅,更適合低年齡學生,后者讓學生緊張但能體驗成就感。有時這兩種形式融合在一起,以比賽的形式進行游戲活動。
在學前教育和低年級教學中,有的老師把整節課設計成一次游戲,效果很好。低年齡兒童保持注意力的時間不過幾分鐘,但在游戲形式的課堂中,他們卻能將興致保持到最后,還意猶未盡。
比賽是一種高效率的活動形式。記得小時候,暑假要參加生產隊的“雙搶”勞動。由幾個大姑娘帶領一群中小學生割禾或插秧。女領導們經常組織開展比賽活動。先完成任務或先到田頭者勝,還可以排出名次來。勝者可以得到表揚,還可獲得較多的休息時間。在割禾或插秧時,我們最怕的是蚊蟲叮咬和腰酸背痛,而在比賽時,這些都被忘記得一干二凈,可見,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教學時采用比賽也同樣獲得這樣的效果。
策略四:快節奏。
眾所周知,快節奏教學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卻往往忽視了它并存的集中學生注意力的功效。節奏快,學生無暇他顧,避免學生分散和轉移注意力。學生,特別是小學生注意力難以持久,且容易轉移。節奏慢,學生有時間去做別的事,去想別的事。一旦注意力轉移,再來調回他的注意力就很難了。現在電教手段廣泛運用,特別是多媒體的運用,加快了課堂教學的節奏。出示范文、問題、例題、作業都不會浪費一點時間。傳統教學方法中有一種“開火車”的方法,讓學生按前后順序依次作答,節奏很快。我這里向大家介紹一種快速作答的小方法。
學生回答問題時,最浪費時間的是學生答不出問題。學生起立后,呆若木雞,很是窘迫,而教師通常是鼓勵學生“再想一想”。弄了半天還是老師一句“請坐下,再想一想”了事,實則是在逼迫學生。教師提問應該讓全體學生有一個思考的時間。在思考時間內想不出答案,被點名后學生高度緊張,是不會“急中生智”的。我建議教師可以這樣向學生說清楚:“你不愿作答,或者回答不出時,可以說‘過”。一個“過”字,既節省了時間,加快了課堂節奏,又讓學生答得爽快,不至于站在那里狼狽不堪。
策略五:小組學習。
小組學習是實施課程改革以來,使用最廣泛的課堂教學形式。在大課堂下,教師很難顧及到全體學生,學生很少表現自己、直接參與、充當主角的機會。在小組學習形式下,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課堂的主人,熱情高,積極參與,注意力集中。小組人數以4~6人為宜,利用座次的前后左右來組合。當然,在編排座位時班主任應依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全理搭配。能達到互助、互賴的效果。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要有明確的要求,組內要有明確的分工,角色要定期變換。學習效果檢測與評估,要指向全組而不是個人,這樣才能促進組內整體推進。促進組內成員互相幫助、互相監督。這樣組織教學上開成了學生管學生的格式。
策略六:高聲朗誦。
語文課朗誦詩歌,數理課朗誦公式、定律,目的是讓學生記住這些知識。我這里的高聲朗誦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振奮精神,集中注意力,當然也可以同時記住朗誦的內容。文革時喜歡千百人一起齊呼口號,確能振奮人心。部隊操練時戰士齊呼“1、2、3——4”,不但步調整齊,戰士精神也為之一振。組織者向群眾大聲問話:“大家有信心沒有?”“有!”一聲大喊,所有成員昂首挺胸,信心倍增。當學生精神萎靡不振時,在做或想與課堂無關的事時,全班一齊朗誦,全體學生都會加入到朗誦的集體中來,坐直身子,目光專注,精神亢奮。朗誦完畢。靜候老師作下一步安排。這種組織教學遠比教師大呼小叫效果的好得多。老師們不妨試一試,把高聲朗誦插入課堂程序中,可以作為常規,也可有機安排一兩句朗誦。朗誦的內容可以是本節課的知識,也可以是勵志語,如“允許失敗,這是我們成功的途徑”“付出總會有匯報,有做就做最好”“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等等。美國教育家梅里爾·哈明稱之為“真理啟示語”。這些話語短期效應是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振奮學生精神,長遠效應是長期不懈地進行勵志教育,必能培養學生美好的品質。
引導學生高度參與的策略不勝枚舉,老師們掌握的比我的豐富得多。我們要重視這些策略的運用,因情因境靈活運用這些策略,讓學生注意力集中,高度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真正作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姚高文.情境的創設與知識的構建[C].教學廣場,2005,6.
[2]鐘啟泉.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3]薛健宗.新教材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教學理論研究,2005,(04).
[4]紀國和.新課程視野下教師教學技能的新取向[J].教學與管理,2003.
[5]孟慶男.論教師的職業能力結構[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03).
[6]余文森.簡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C].課程·教材·教法,2002,(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