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云
中職教育的就業觀,就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職業意識與向往。為此,就應明確中職教育就業觀的內涵,對目前中職教育就業指導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指出建立中職教育就業觀的正確途徑。
中職教育就業指導就業途徑中職教育就業觀,就是要幫助和培養學生從心理上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使他們走出校園,適應社會,取得理想的工作崗位。從這一觀點出發,就要首先明確中職教育就業觀的內涵,找出培養學生建立正確就業觀的問題,從而指出培養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的有效途徑。
一、中職教育就業觀
1.培養學生樹立全新的就業理念。中職學校在培養學生工作中,要打破傳統的就業思想和觀念,引導學生樹立大就業的新理念,就是找到工作,有相對固定的收入,實現順利就業。要逐步使學生認識到,如何客觀地評價自己,調整好自己的未來就業目標,讓自己的就業意向與個人的發展相契合。
2.建立適應學生特點的就業指導體系。中職教育應該從學生特點著手,開展學生就業觀教育模式研究,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教育為輔,由班主任教育為主導,其他任課教師積極參與,通過設立就業指導專業課,定期聘請就業工作權威人士或成功就業人士,以就業指導報告會等方式,用成功的經驗或現身說法,來教育引導學生,使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從而建立教育與指導相結合的全新就業指導體系。
二、中職教育就業現狀分析
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主要原因有來自社會環境、政策措施、學校培養和家庭個人等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社會環境和政策措施方面的原因。應該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門在人力資源開發中仍存在忽視技能人才培養和使用的傾向,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措施力度不夠,導致生產服務一線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同時,職業教育也一直被人忽視,許多中國人認為這類教育是用來培養工人的。
其次,是職業學校在培養方面的原因。目前部分職業學校正面臨著“結構性失業”。一方面,某些專業的學生比較難對口就業;而另一方面,許多技能型職位卻長期空缺,無人問津。這些空缺的職位主要集中在制造類和部分現代服務類行業。
另外,人才市場的“高消費”影響了職業教育的發展人才市場的“高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社會上好多家長和學生崇尚“學歷本位”,鄙薄職業教育,只希望奔學術性大學的“象牙塔”。說什么研究生柔韌有余,本科生一步到位,專科生聘者寥寥,中專生無人問津,不少用人單位在用人規格上表明要“專科以上”,在實際錄用時,專科生大多被排斥在外,這給職業教育的發展又當頭潑了一盆冷水。這種人才的“高消費”實際是人才的高浪費,這種人才市場的誤導。也會造成國家教育經費和高級人才資源的浪費。
三、中職教育就業觀指導現狀
1.就業指導的工作方式形式化。目前,中職教育常用就業指導方式還是多年來的習慣性做法,只是通過會議方式傳輸就業思想,有時以召開畢業生就業會方式,或者邀請有關人士以就業指導報告、就業形勢分析等形式化的東西太多,在具體工作上缺乏針對性,對學生個體的就業指導不夠,成果不大,收效甚微。
2.就業指導的課程設置單一化。目前就業指導教材在內容上注重從自我認知、職業規劃等多方面進行講解,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目標、輕學生等問題。多數教材就是局限于對國家有關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的宣講,這種單一化的教學模式,缺乏對學生就業教育的針對性,難以解決學生就業的根本問題,取得的效果也甚少。
3.就業指導的科學研究邊緣化。就業指導的科學性研究是當前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內的新課題,由于長期以來我們中職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不夠完善,導致就業指導工作不如專業課那么受重視,在教學體系和學科指導思想上乏善可陳,就業指導工作的一線隊伍很多是半路改行,沒有系統的業務培訓,因而在在當前復雜的就業形勢下,對中職學生就業指導研究,顯得方法不多,束手無策,加之就業課程枯燥乏味,中職生對職業指導課的興趣不大。
四、中職教育就業觀的指導及途徑
1.加強就業和擇業指導,學校要加強就業和擇業指導,正確引導職校生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和了解自我的基礎上,結合客觀實際需求,確立職業方向和職業目標,選擇職業道路,并采取積極的具體行動去努力實現這一目標。
2.開展校企合作實行定向培養。中職教育要積極面向企業,與有培訓愿望的企業達成合作辦學意向,按照企業需求確定用工計劃和用人標準。學生學習兩年基礎理論后,到企業進行實訓、實習,利用企業設備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實現培養、培訓和就業一體化。
3.調整心態,轉變就業觀念。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和中青世嘉教育機構實施的2007年全國職校就業質量調查報告認為,“求職心態平穩”“能夠正視挫折”的務實擇業觀是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較高的一個主要原因。而現在大多職校學生的心態表現為:盲目與人攀比、目標過高、自卑或依賴、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一勞永逸等。市場的就業機制,迫使職校生必須調整心態,轉變就業觀念。
4.建立中職教育預備就業機制。要探索建立畢業生預備就業機制,學校與企業簽訂聯合培養人才的協議,派遣優秀學生,定期到企業進行實訓學習,企業選派優秀員工,對學生開展技能強化培訓,實行師傅與徒弟的提前對接。學生畢業后,可直接到企業就業。建立預備就業機制,能夠使學生以較快的速度為企業和社會創造效益,同時也解決了學生就業難和企業用工難的雙重問題。
5.注重品德修養和職業道德教育。具有教育特殊性的中等職業學校,更應該堅持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課堂。而現在的企業也更注重員工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
6.建立學生就業回訪制度。中職學校在做好學生就業工作的同時,也要建立對學生就業的跟蹤回訪制度,經常派出教師到企業走訪本學校培養的學生,對畢業生開展跟蹤服務,并建立優秀畢業生人才資料庫,及時發現就業典型,為今后更加有效地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合格學生積累工作經驗。
7.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加快“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我國應大力發展“雙師型”的師資隊伍,對“雙師型”職教師資隊伍可以解釋為:一方面,職業學校要有一部分專職教師,既具有專業理論水平也具有專業實踐能力,既能從事理論教學也能從事實踐教學,具備“雙師”素質;另一方面,職業學校要從企事業單位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訓練,從而構成一支具有“雙師”結構的教師隊伍。
完善教師資格制度,新任教師除應具備規定學歷文憑外,還要逐步增加相關工作經歷的要求,切實具備職業教育師資要求的比較全面的素質。要完善教師聘用制度,實行教師全員聘任制,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嚴格考核、合同管理,從根本上解決教師隊伍固化、發展滯后的問題;要完善教師職務制度,設立專門的職務系列,制定專項的實施辦法,充分體現職業學校教師管理的特點。
實踐證明,抓好學生的就業工作,不僅僅是為畢業生找出路的小問題,而是關系到學校、學生生存和發展的大問題,更是關系到職業教育健康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惠及千家萬戶的大問題。因此,中職學校學生就業工作必須抓實、抓好、抓出成效來。
參考文獻:
[1]李健平.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意向的研究.
[2]石英.關于引導中職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的思考.
[3]趙玉琴.當前形勢下中職生應樹立的正確擇業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