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優
聲樂教學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藝術素養的熏陶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縱觀現下的高校聲樂教學,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這對學生的聲樂專業能力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對此在本文中筆者將從當下高校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以下解決策略,希望對高校聲樂教學質量提升有所幫助。
高校聲樂教學質量提升策略聲樂作為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現代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聲樂學習,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審美能力,并且有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由于這種重要的藝術價值與教學價值,高校教師在進行聲樂教學時,能夠采用可行的教學策略,提升教學質量就顯得越發重要。
一、當下高校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重技術教育,輕理論教育
現下高校在進行聲樂教學時,重技術教育,輕理論教育的現象十分嚴重,這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是有很多不利影響的。聲樂作為一種音樂藝術表現形式,培養學生的技能,并且讓學生能夠將聲樂優美的演唱出來非常重要,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忽視學生樂理知識的培養,這是因為對于學生而言,樂理知識是學生聲樂學習的基礎,并且是學生理解聲樂作品,感知聲樂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高校在進行聲樂教學時,若是只是一味的強化學生演唱技術方面的教學,但是卻忽視了學生的樂理知識學習,那么就會影響學生對聲樂作品的認識,并且也會使聲樂演唱變得空洞生白,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夠逐漸的強化聲樂樂理知識教學是有助于教學質量提升的。
2.目標定位不清,影響學習積極性
高校聲樂教學目標定位不明確也是教學過程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教學現象,這同樣對教學質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很多高校在進行聲樂教學時都將學生的演唱水平當作是教學中唯一的教學目標,這就顯示出對學生音樂素質目標培養的不夠重視,因此造成了學生音樂素質的下滑,同時在這種只注重演唱水平為教學目標的聲樂教學中,學生聲樂學習積極性被嚴重打擊,而還有一部分演唱水平較好或者聲樂成績較為優秀的學生則會有恃無恐,這也對學生的聲樂學習態度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總而言之,由于目標定位不清,出現了高能低質的教學現象。
3.教學方法不科學,影響學習認知
教學方法不科學也是現下高校聲樂教學中比較普遍的問題,雖然教學改革在不斷的推進,但是在現下的高校聲樂教學中還是在沿襲著舊的教學方法,并且很多的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之中大行其道,同時還有部分教師思想觀念比較守舊,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課堂,這對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越發的注重國外音樂作品的引進,但是卻對本土音樂缺少重視,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本土聲樂了解甚微,這些都嚴重的影響了學生的聲樂學習認知。
二、高校聲樂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1.整合教學結構,加強理論知識教學
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高校在進行聲樂教學時,能夠注重學生思維方式與藝術感知能力的培養,并且能夠進一步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將教學結構快速整合,從而改變以往重技術教育,輕理論教育的教學現象,這是有助于聲樂教學質量提升的。具體而言,高校聲樂教師在進行教學結合整合時,要注重規范化、系統化、理論化聲樂教學特點,使課堂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優化的教學結構,應該是既要教學生聲樂,又要教聲樂學習,從而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聲樂樂理基礎理論知識,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實現聲樂素質的穩健提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加強理論知識教學,并不是不注重理論知識,而是要將樂理知識與學生的聲樂素質緊密的連接在一起,從而更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指導,真正的讓學生體會聲樂作品的本質內涵,進而逐步的提升學生的聲樂演唱能力。
2.明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高校在進行聲樂教學時,一定要注重教學目標的明確,不能夠將成績或者演唱水平當作是教學中唯一的定位與標準,這是不利于學生聲樂素養提升的,對此著名的教育學家格里高利曾經提出,“后學習”理論,也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并不只注重知識內容的傳授,更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生科學的演唱習慣,這是今后教師在進行聲樂教學時,應該明確的教學目標。如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在練聲時會出現氣息上浮或者變淺,那么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換一個母音去進行練習,而當學生出現的問題得以解決后,教師應該告訴學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氣息上浮又要換哪種母音,這是教師明確教學目標的一種體現,有助于學生聲樂能力的提升。或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互相上課的方式,讓學生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從而更好的糾正發聲,進而實現審美藝術能力的提升,這也是一種教學目標的明確,除此之外在進行聲樂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本土聲樂作品的引入,如《樂府傳聲》《閑情偶寄》等,進而讓學生對聲樂知識有更加全面的認識,進一步實現能力素質全面提升的教學目標。
3.創新教學方法,營造和諧課堂環境
在進行聲樂教學時,能夠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這是有助于教學質量提升的,對此在文本中筆者推薦以下兩種教學方法:首先,是合作學習法,對于高校學生而言,思維能力與認識能力都是比較強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獨立意識的發揮,將課堂盡可能還給學生,采用合作學習法,這可以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且調動學習聲樂學習積極性,如在《國際歌》這首作品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共同對作品背景以及樂理知識研究,從而在演唱過程中,將無產階級的強大動力展示出來。其次,是情境創設法,在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現代化媒體設備被廣泛的應用到課堂之中,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工具,為學生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教學情境,從在情景交融的過程中,加深學生的對聲樂作品的感悟,如在學習《馬太受難曲》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馬太受難故事視頻,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巴赫這首作品所要的表達的主旨,這樣學生才能用最適合的聲調將作品演繹出來,相信在這些創新的教學方法之中,課堂教學環境會更加和諧,教學質量也會大幅度的提升。
三、總結
本文主要針對于高校聲樂教學質量的提升策略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探討,在多元化的社會之中,出現了高素質的聲樂人才緊缺的趨勢,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教學的革新。因此,在未來的高校聲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更可行的教學方式,從而提升聲樂教學質量,這有助于高素質的聲樂人才輸出。
參考文獻:
[1]鄭香蘭.高校聲樂教學質量提升策略[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6,(06).
[2]段紫逸.提高高校聲樂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J].大眾文藝,2014,(06).
[3]張磊磊.高校聲樂教學效率現狀與提升策略分析[J].大眾文藝,2013,(05).
[4]吳麗娟.洗盡鉛華露真容——試述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互動[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5,(11).
[5]梁佶中.高師中學音樂教學法課程有關問題的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5,(08).
[6]徐建麗.高校“兩課”互動教學模式[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