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廣舉++陳慶樟 江春華++趙洋
面向行業是新建本科院校實現“一次轉型”的必由之路,分段培養模式是構建職業教育人才成長立交橋的關鍵,在分段培養模式的頂層設計方面,應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注重人才培養數量、質量與行業需求相吻合,構建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完善教學過程的綜合管理,建立常態化的院校合作機制和考核機制,課程體系改革在“能力本位”觀的基礎上,朝“多元整合型”方向發展,形成一種“多元整合”。
行業學院職業教育分段培養課程體系一、引言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提高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質量的政策文件,例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等。提出要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并就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出要注重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可見,與行業相結合,加強合作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
“面向行業”是新建本科院校實現“一次轉型”的必由之路。新建本科院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了在一定區域和行業內實力相對較強的學科和專業,雖然其定位為主要培養應用型人才,但是現有的學科布局、隊伍建設、資源配置方式和課程體系設計等仍在沿用傳統高校的老路,故仍然存在從“傳統本科高校轉向應用型高?!钡母悠D難的“二次轉型”之路。
國內教育界取得一致共識,選擇行業是新建本科院校辦學的關鍵詞,通過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可以形成學校、行業協會、若干企業形成的合作教育共同體,使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與業界對人才需求的結合得以實現。同時,使“三方”資源和培養環境得到有效整合。常熟理工學院堅持將“校地互動”“產教融合”作為轉型發展的戰略選擇,將合作教育作為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路徑選擇,提出了“注重學理、親近業界”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理念,充分運用行業學院的平臺,積極面向行業人才需求,積極圍繞行業學院背景下現代“職教立交橋”體系下的分段培養模式、合作教育模式、課程體系設計等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二、分段培養模式的重大需求
1.學生(家長)的本科教育訴求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對高級技能型人才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對高職??迫瞬排囵B“斷頭”教育模式提出異議,用人單位逐步提升了人才招聘的學歷要求,客觀上倒逼學生(家長)接受本科教育。在沒有本科上升綠色通道的情況下,高職院校的潛在生源或目標生源只能放棄職業教育選擇。這種現象反映到招生過程,便形成“??剖芾?、本三熱追”現象。江蘇省素有教育大省、教育強省之稱,其教育改革與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多家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的錄取分數線甚至一度遠超本三院校平均線,凸顯了江蘇高職教育發展的較高水平和良好聲譽。然而,近年來,江蘇省高招二階段各批次省控線出現了巨大逆轉,本三與專一之間普遍相差50~70份,且分數差有逐年擴大的趨勢。
2.高職院校提升人才培養層次的需求
解決高職的“斷頭”教育問題,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學歷上升通道,國家相繼實施了“專轉本”“專升本”“專接本”等“教育套餐”,受到了考生和家長的一致歡迎。但是,從本質上講,??茖W段與本科學段缺乏系統性和延續性,存在專業名稱不銜接、教學內容重復等現象,既降低了育人質量,又影響了學校聲譽。
3.本科院校提升人才實踐能力的需求
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長期存在,調查發現,很多本科院校在就業方面并不具備高職院校的特有優勢,根本原因在于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定位與市場及產業需求融合度不高,大學生容易形成“高不成低不就”就業心理,難以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本科院校與高職院校聯手,在源頭上鎖定具有較強專業潛能和一技之長的高職學生,輔以本科教育的理論提升,有助于提高畢業生的市場匹配度和就業能力,提升本科院校的辦學美譽度。
三、分段培養模式的建設重點
1.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也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出發點與歸宿。按照江蘇省教育廳“既要分段培養,又要有機銜接”的要求,合作院校應明確高職階段與本科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持續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強調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突出應用性。
2.注重人才培養數量、質量與行業需求相吻合
積極調研蘇州地區行業產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對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文化素質、職業能力、社會能力、身心健康、職業資格證書等方面要求進行分析,廣泛建立校外實習基地,與區域行業企業進行訂單式培養,學生按“訂單”上崗,對人才培養數量、層次、質量與行業企業要求的吻合程度進行分析,提出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與建議,充分體現行業特色。
3.構建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制訂切實有效的中職教育與應用型本科教育相銜接的人才培養方案,保證高端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進行更加深入的研討和交流,組織雙方教學管理人員和企業代表召開相關工作會議,按照項目推進的文件精神共同編制、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統籌文化基礎、專業理論及技能訓練課程的銜接,形成雙方認可的人才培養方案并付諸實施。
4.完善教學過程的綜合管理
根據中職教育階段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的特點,適當加強文化基礎課教育,聘請普通高中教師來校任教。配備優秀師資,參照高中課程標準開展分段培養項目班的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為學生本科階段及后續發展夯實文化基礎能力。
5.建立常態化的院校合作機制
合作院校應建立常聯系制度,聘請高校教師擔任教學輔導員,深入了解項目班的教學情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為學校的教學工作提出指導和建議;邀請高校教師做專業講座,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引導學生的專業成長,激勵學生刻苦學習知識與技能。
6.建立培養銜接階段的考核機制
建立分段培養項目中職與普通本科培養銜接階段的考核機制,不斷完善專業技能考核和學業考核,專業技能考核以考取職業技能證書為標準。
四、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和思路
1.改革目標
課程體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變傳統的“學科本位”觀,在采用“能力本位”觀的基礎上,朝“多元整合型”方向發展,形成一種“多元整合”。具體包括:
(1)突出專業課程的職業定向性,以職業能力作為配置課程的基礎,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技能真正滿足職業崗位的需求;
(2)注重知識和技能的結合,基礎理論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為重點:專業知識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3)增強課程的靈活性,形成模塊化、彈性化的課程體系,適應行業和社會對應用人才規格多變的需求;
(4)研究課程設置的方法,由企業、院校聯合調整、選定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
2.改革思路
專業課程結構進行模塊化、理實一體化,把教學改革與教學方式改革結合起來,轉變傳統的相對封閉的知識教育和比較狹窄的專業教育思想。具體改革思路:
(1)以“能力本位”觀為主導,課程體系以“能力本位”觀為主導,廣泛吸收多種課程觀的長處,結合社會、企業、職業、學生等因素的動態影響,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行業)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為取向。
(2)課程體系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能力訓練為軸心,淡化公共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界限,重新整合課程。
(3)建立新的質量評價體系。課程體系以崗位需要為考試、考核內容,采取理論考試與操作考試、答辯和現場測試相結合等多種方式,評價體系由若干模塊組成在改革考試、考核方法上,對基礎課程,重點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對專業課程,重點考核學生職業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建立以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中心人才培養模式。依據行業生產的實際和特點,以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中心,理論教學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5)建立專業課程的能力培養模式,以行業組織制定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國家統一的證書制度為依據,根據產業需求、就業市場信息和崗位技能要求確定專業課程的具體實施內容。
(6)課程設置要緊扣專業培養目標,滿足行業崗位對知識和能力的需求。課程要滿足行業崗位必備的能力,課程要使學生具有知識內化、遷移和繼續學習的基本能力。
3.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
現有的分段培養模式大多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專業課的教學應主要采用實踐教學法,增加實踐課的學時,增加綜合實訓的內容,并對實踐內容進行考核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考核體系,其內容安排大多數與工廠實際相連,讓學生感到學習既有壓力又有動力,使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同時,還需加強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如采用利用課件進行多媒體技術教學,使課堂教學能夠給學生更多的信息,把教學時間主要集中于對重點問題的分析,不再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明顯地改變了課程教學的狀況。
五、結束語
“面向行業”是新建本科院校實現“一次轉型”的必由之路,分段培養模式是構建職業教育人才成長立交橋的關鍵,在分段培養模式的頂層設計方面,應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注重人才培養數量、質量與行業需求相吻合,構建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完善教學過程的綜合管理,建立常態化的院校合作機制和考核機制,課程體系改革在“能力本位”觀的基礎上,朝“多元整合型”方向發展,形成一種“多元整合”,在教學體系改革方面,逐步建立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中心的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蔣旋新.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發展戰略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2,(8):95.
[2]季玲.高職與普通本科分段培養探討[J].中國高校科技,2014,(09):71-73.
[3]張寧東,藍潔.高等職業教育層次上移:現實與前瞻[J].教育與職業,2012,(18):5.
[4]張園,李玲.高職與本科分段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4,(4):121-123.
[5]李嵐.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及改革策略[J].繼續教育研究,2013,(07):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