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琪
大學生學習成效的好壞,一直以來都是評價和衡量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采用凱利三維歸因理論構建歸因分析模型,對大學生學習成效的好壞進行分析。結果表明,76.7%的大學生學習成效是由個人自身原因導致的,包括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等。僅有10%的大學生學習成效是由外部環境造成的,包括教學方式、學習氛圍等。
大學生學習成效三維歸因一、引言
大學生學習成效的好壞一直以來都是評價和衡量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目前,很多研究都傾向于大學生學習成效影響因素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學的三維歸因理論可以被引入大學生學習成效影響研究的情境中。所以,本文以凱利三維歸因理論為指導,建立學習成效歸因模型,對大學生學習成效進行三維歸因分析。
二、模型的構建
歸因,是指個體根據有關信息、線索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原因進行推測與判斷的過程。凱利指出,人們可以通過檢查三種特殊的信息來進行歸因,凱利的歸因理論也因此稱為三維歸因理論。根據三維歸因理論,大學生學習成效在歸因時需要同時考慮三種信息:特異性信息,學生的反應方式是否有特異性,是否只針對學習做出反應。共同性信息:不同的學生個體對學習的反應是否相同。一致性信息:學生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應是否一致。學生從以上三個方面信息的協變中得出結論。如果特異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們就可能做出外部因素的歸因。如果特異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內部因素的歸因。如果特異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那么可以做出情境因素的歸因。
在學生學習情境下,特異性信息表現為學生對學習成績和其他考核指標(包括宿舍文明、體育課程與競賽、班團活動、社會實踐、兩課及政治學習)是否有特異性,是否只針對學習成績做出反應。本文將學生學習成績的變化與其他考核指標的變化進行對比,若兩者變動方向一致,就說明特異性低,否則說明特異性高。共同性信息表現為其他學生對學習成績是否也會做出相同或相似的反應。應把學生的學習成績置身于整個學院中,即當學風對整個學校造成不佳影響時,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學校學生的平均成績變化是否一致。若兩者變化方向一致,就認為共同性高,否則認為共同性低。一致性信息表現為學生的學習成績在整個大學期間是否保持一致。若在不同年份期間,學生的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好的成績,則認為一致性高,否則認為一致性差。
凱利三維歸因模型的三種信息進行組合可以得到8種組合,但是常用的只有三種,即歸因于內部的低特異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歸于外部的高特異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以及歸于情境的高特異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
三、模型的應用
1.樣本選取
本文以常熟理工學院汽車工程學院的學生為樣本,以學生學習成績以及其他考核指標作為分析依據。本文采用分層抽樣法,將學生樣本分成三層進行,第一層是學習優秀者(獲得一等獎的學生);第二層是學習中等者(獲得三等獎的學生),第三層是學習困難者(掛科超過兩門的學生),每層隨機抽取16人。
2.識別結果
通過對上述歸因評價指標進行統計和分析,總結出樣本學生信息的特異性、共同性、一致性高低情況。48名學生中有12名同學的學習成績與其他考核指標的變化趨勢不一致,即他們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而其他考核指標有所降低,或者他們的學習成績有所降低而其他考核指標有所提高,我們可以認為特異性高,應將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歸因于外部因素,或者是由于教師的教學方式,或者是由當時情境決定的。其余36名學生的學習成績歸因于學生自身。30名學生的學習成績變化趨勢與學院學生整體變化趨勢保持高度一致性,具有共同性,所以應將這30名學生的學習成績變化歸因于外部因素,剩余18名學生的學習成績變化歸因于內部因素。17名學生前后兩年學習成績變化趨勢保持一致,說明在學院學生平均學習成績下降的情況下,仍然有17名學生的學習成績變化趨勢與學院整體情況具有高度共同性,所以應將這17名學生的學習成績變化趨勢歸因于外部因素,剩余30名學生的學習成績變化歸因于內部因素。利用凱利三維歸因理論進行分析,將三個因素綜合考慮,統計出特異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低的學生,僅為外部因素的有3名,僅為內部因素的有23名。
四、結論
凱利三維歸因模型對大學生學習成效的歸因分析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成效都是由于學生自身因素導致的。學生自身因素包括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動機是激發學生個體朝著一定的學習目標活動,并維持這種活動的一種內在的心理動力。研究者一般認為,學習動機是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效的內部因素。學習動機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為獲得獎勵而學習的動機是外在動機,由于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意義而努力學習的動機是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在推動大學生學習過程中都發揮著作用。學習策略是指學生為有效地達到學習目標,在認知與元認知的基礎上對學習方法和學習心態的選擇與調控。學習策略是學生對學習方法、學習技能、學習心態、學習的調控技能等靜態要素的選擇、運用和調控的動態過程,因此,學習策略也屬于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效的內部因素。
而外部因素包括教學方式以及學習氛圍。教學方式是指教師為了有效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活動諸要素(人員、時間、空間)在教學過程中的組合方式和工作形態,包括教學活動的規模、師生活動形式、教學活動時間和教學活動場所。學習氛圍也可以稱之為學習環境,是指校園的自然環境、教室內學習環境、人際環境以及輿論環境的總和,它是一種特殊的生存環境,特別是作為按照人的身心發展的特殊需要而設置的專門育人的學習環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思維、行為、習慣以及氣質的形成。因此,教學方式、學習氛圍是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效的外部因素。
參考文獻:
[1]權小娟,朱曉文.大學生學習成績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6,(05):45-51.
[2]李振玉,郝保文.論三維歸因理論的教育學意義[J].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1995,(04):42-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