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放下了才有明天

吳迎秋 寰球汽車集團董事長兼CEO
上周,神龍汽車公司在武漢召開了一次媒體溝通會。與目前其他企業在上海車展前夕召開的溝通會不同,這次溝通會圍繞著神龍公司一段時間來銷量持續下滑的原因分析。看得出來,合資雙方都很重視這次會議。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神龍汽車公司董事長劉衛東,法國PSA集團執行副總裁馬德寧等高層悉數出席。
神龍公司發展遇到問題了,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從數字看,去年,在中國市場迎來意外“豐收年”,絕大部分車企賺了個盆滿缽滿的大背景下,東風標致、雪鐵龍不僅錯失良機,還遭遇了不小幅度下滑。更令人尷尬的是,今年一季度,這樣的下滑還在持續。這無論如何是令中法雙方坐不住的。按一般理解,家丑是不可外揚的,而神龍公司卻敢于在媒體面前坦陳事實,可見,安排這次溝通會是需要點勇氣的。
作為曾經執掌神龍公司16年的劉衛東對于神龍當前的現狀從內外兩個層面各做了三點反思:外部層面,中國市場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出現了重大變化;日系車的全面回歸,直接沖擊法系車;自主品牌無論從質量、營銷、管理,包括車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內部層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反應滯后;營銷能力上沒有大的進步;企業管理水平需要重新補課。他還特別強調,現在神龍的管理水平只有60、70萬輛的水平。
應該說,劉衛東的分析是到位的。神龍當前面臨的的確是整個體系“跟不上趟”的問題。但問題恰恰也在此:“不趕趟”現象為何總在神龍身上出現?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淺層面上思考的問題了。
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是中國最早的“三大三小”汽車合資公司之一,與上汽大眾(當年稱上海大眾)、一汽大眾并稱為“三大”。合資剛起步,另兩家大眾的合資企業桑塔納、捷達賣得風生水起,企業日子紅紅火火,神龍公司的富康卻賣不上量。中法雙方從合資開始就為誰對誰錯而陷入了爭論不休的狀態。
前年,標致、雪鐵龍合起來終于邁過了70萬輛,但兩個大眾各自的銷量已經是神龍的一倍了。盡管落下一個身位,但70萬輛無論如何讓神龍看到了希望。誰能料到,去年起神龍又進入了下行道。這樣的事實,相信劉衛東一定在內心深處是有強烈觸動的,只不過當著法方高層,在媒體面前不便表露罷了。
不能回避,在神龍公司如何發展這個問題上,中法雙方一直是有矛盾的。神龍合資25年,作為見證者,在我的印象中,矛盾似乎一直沒停止過。記得幾年前,一度鬧到了雙方快搞不下去的地步。矛盾的起因可能很多,但核心焦點只有一個:誰主導合資企業?這可能也是所有合資企業的通病了。盡管我們聽到幾乎所有的合資雙方都在說,只要有利于合資企業發展的就要聽誰的,以此來作為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但實際操作過程卻難得多。退一萬步說,即使在某一個問題上大家達成了共識,也并不能說明所有問題都能達成共識。神龍早期的矛盾主要集中在產品和技術的導入上。中方可能會說,你導入的產品不多,有的也不一定對中國消費者的胃口。就像當年的富康,在那個年代,中國消費者就是難認同兩廂。而法方卻不這么看,雪鐵龍兩廂堪稱經典,賣不好是營銷的問題。包括后來塞納、畢加索都是如此。法國車的浪漫造型風格與中國消費者的喜好之間直到今天都沒有很好地統一。
到后來的本土化,雙方的矛盾更加激烈。所謂本土化,一個最重要的標志是能否實行本土化的研發。這過程中我們看到,上汽通用泛亞研發中心已經成為上汽通用汽車一個核心競爭力了。而像上汽大眾朗逸的研發則是由中方主導完成,并且獲得了巨大的市場成功。反觀神龍,我們都很難看到這種深度的本土化合作成果。就在此次溝通會,有媒體就問到了早就在探討中的東風PSA合資研發中心的事,得到的答復依然是在“推進中”。與其他成功的合資企業相比,僅這一點就看出神龍公司的差距了。
據悉,去年銷量下滑,中方拿出了一份很有針對性的分析報告給法方,結果遭到了否定。同時,對于中方提出的一些對策,法方也不認同。特別是對中方著眼未來提出的新的投入計劃,法方已經明顯表現出積極性不高的跡象。不久前,神龍公司拿出了一份“5A+計劃”,但在一些人眼里看來,多少有一點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味道,真正影響神龍發展的核心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去認識。
溝通會上,PSA集團執行副總裁馬德寧是一個大家關注的人物。劉衛東介紹,2012、2013年PSA困難時期,馬德寧任PSA歐洲總裁。歐洲是在馬德寧的手上扭虧為盈的。派他來中國,PSA的用意很明顯。會上,我們沒得到實質性的表態回答。但據神龍內部人說,他“剛來時也很牛”,不是那么好打交道。盡管劉衛東說,馬德寧來中國8個月,雙方交流非常好。
其實神龍合資25年,發展之路曲曲折折,雙方磕磕碰碰,在中國汽車合資合作的大背景下不是絕無僅有的事。但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及最終的結果看,神龍的確做得不如同期的合資企業,包括一些后來的合資企業。這可能是雙方都需要反思的事。
也許從一開始雙方這對婚姻就不般配。就像有人說的那樣,法國人天生就浪漫,而大山里出來的東風更多的是實誠,雙方的合作注定比別家難。這中間,我們說不好誰對誰錯。無論如何,合資25年了,雙方都應該放下了,真誠地看對方,真誠地看外面的世界。畢竟今天的PSA已不再是當年那個高大上了,今天的東風也在中國汽車特別是自主品牌發展紅紅火火面前顯不出太多的優勢了。你們在磨合,人家在前進;你們在為眼前糾結,人家因為未來而攜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這就是差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