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成,王子樸
(1.西藏民族大學 體育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2.首都體育學院 期刊部,北京 100191)
國家戰略下的體育與社會進步
——第6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綜述
朱亞成1,王子樸2
(1.西藏民族大學 體育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2.首都體育學院 期刊部,北京 100191)
第6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于2016年10月13-16日在浙江師范大學如期舉行,100余名體育專家、青年學者和體育博士研究生圍繞本屆論壇“國家戰略下的體育與社會進步”主題,從體育發展的社會問題與破解、健康中國建設中的運動科學、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與突破、體育教育的傳承與發展、體育產業的發展與繁榮等5個專題進行論文報告和研討。論壇整體呈現出思想解放、視角獨特、觀點新穎的特點。論壇高水平的交流內容,開放的研討形式,熱烈的學術氛圍,令參會代表深受啟迪和鼓舞。論壇旨在為體育博士群體搭建一個高水平、多領域的學術平臺,為體育強國建設和健康中國建設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為我國體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建言獻策。
國家戰略;體育發展;健康中國;全民健身;人體科學;競技體育;體育教育;體育產業;博士論壇
2016年10月13-16日,由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主辦、浙江師范大學承辦的第6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在浙江金華成功召開。浙江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陳德喜教授和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所長張良教授在浙江師范大學行政中心報告廳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出席開幕式的領導還有北京體育大學黨委書記楊樺教授、上海體育學院院長陳佩杰教授、首都體育學院院長鐘秉樞教授等。開幕式由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副理事長祝莉教授主持。北京體育大學黨委書記楊樺教授和上海體育學院院長陳佩杰教授分別作了題為《我國體育博士生培養的問題與對策》和《2015上海市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指數評估報告》的大會主題發言,大會主題報告由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鐘秉樞教授主持。
本屆論壇以“國家戰略下的體育與社會進步”為主題[1],100余名體育專家、青年學者和體育博士研究生從體育發展的社會問題與破解、健康中國建設中的運動科學、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與突破、體育教育的傳承與發展、體育產業的發展與繁榮等5個專題進行成果報告、同行質疑、討論與爭辯。同時,本屆論壇就上述5個專題還分別邀請了任海、盧元鎮、馮連世、張勇、鐘秉樞、陳小平、毛振明、駱秉全、鮑明曉、易劍東等10余名國內知名體育專家、學者作專題主報告并擔任各自專題的主持人。
第6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征文從2016年5月31日至2016年7月31日,歷時2個月,共收到論文投稿250篇。經過專家評審和已刊論文核查以及重復率篩查等環節,大會共錄用論文118篇,論文錄用率為47.2%,其中專題報告77篇,僅為投稿總論文的30.8%。(注:僅有1篇國外論文,即為韓國慶熙大學體育大學院李俊的《韓國“運動教育”模式的發展動向》[2])筆者對錄用的117論文(除去韓國慶熙大學的1篇)的作者所屬省份和所在單位進行了統計,基本情況如下:錄用作者來自我國23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及56個單位和科研院所。其中,北京、上海和江蘇等省市發文最多,占錄用論文的51.28%,而像西藏、內蒙古、青海、甘肅、云南、廣西、寧夏、臺灣、海南、香港和澳門等11個省、市、區、地區沒有論文入選,北京體育大學等單位發文最多。本文按照大會各專題論壇對與會專家、學者、博士生的論述和觀點作了如下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10年,我國體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突出表現在競技體育的異化、體育教育的弱化和體育權利的非均化等方面。華南師范大學盧元鎮教授在專題主報告《破解體育社會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中強調,破解當前體育社會問題的根本出路是跟上中國改革的步伐,大力進行體育改革。北京體育大學任海教授在題為《把握社會轉型時期體育發展的特點,推動我國體育改革》的專題主報告中指出,中國體育改革從根本上看是轉型發展問題。他強調過渡性、疊加性和交互性是中國體育發展轉型的特點,同時提出了改革應在更新觀念的基礎上,圍繞疊加性和交互性展開。筆者對本專題其他學者的論文和發言進行了大致歸類和整理,主要圍繞以下4個方面展開。
1.1 體育改革與體育轉型發展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漸深入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全面實施。在體育領域同樣處在深化改革與轉型發展的關鍵當口和重要機遇期[3],因此,對體育改革與體育轉型發展進行探索和研究至關重要。吉林省體育彩票管理中心付甲在《國家體育轉型思路的探索》中提出,國家體育轉型,其核心是思想轉型由“物本位”轉向“人本位”;其主體是體制轉型由國家獨辦體育轉向國家、社會、市場“多元一體”辦體育的新格局;其機制是以人為本的驅動、效益和管理轉型。北京體育大學韓松運用文獻法、實證法、演繹法和邏輯歸納法對我國體育發展方式進行了探討,旨在揭示我國體育發展方式轉變的實質、依據和理由。他指出體育的發展與人們整體生活結構的變遷一脈相連,我國體育發展方式轉變的實質是非日常生活中的體育復歸日常生活中的體育,同時提出“十三五”時期我國體育工作應該努力實現體育的生活化,通過體育引領人們形成科學、文明、健康、快樂的生活觀念、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價值。北京體育大學李佳寶在《論質性研究與中國體育社會學本土化發展》中指出,中國體育社會學應以質性研究為本土化進路,把握本土現實、解決中國問題、構建本土理論,回歸社會學的人文傳統,為中國體育改革與體育轉型發展服務。
1.2 體育治理與公共體育服務
當前,體育治理已經成為體育學術研究的熱點問題和重要議題,體育治理的成效關乎體育改革的有效推進和體育強國的建設步伐。推進公共體育服務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需求和促進人民健康以及增強人民福祉等,公共體育服務已經進入大眾和體育科研工作者的視野之中。在體育治理問題上,華東師范大學馬德浩提出推進體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四大轉變。天津體育學院陳洪對英國青少年體育治理問題進行了研究,針對我國提出了如下對策:加快推動政府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是青少年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前提,改變我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重創建、輕服務”的現狀,推進我國各級行政部門命名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的實體化改革進程和整合全國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資源開展整體品牌營銷等。針對公共體育服務問題,不同學者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開展了相關研究和探索,蘇州大學樊炳有主要研究的是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邏輯等等。
1.3 民族傳統體育發掘與傳承
近些年武術、太極拳、舞龍舞獅等傳統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和傳統體育文化備受學界關注,一方面是因為民族傳統體育面臨發展困境甚至處在瀕危的境況;另一方面是由于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急需發掘、保護與傳承。學者們對民族傳統體育進行了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旨在促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揚光大。湖北民族學院劉堯峰基于西南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審思,對社會變遷視域下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探索,并提出西南少數民族武術文化要得到有效的傳承與發展,必須拓展出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學校教育傳承空間、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生存空間、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長空間和地區全民健身與公共服務體系的發展空間。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龍宋軍對湘中“朱家舞獅”的歷史變遷進行了研究,并將朱家舞獅的歷史沿革分為傳統期(1920-1950)、中斷期(1951-1977)、恢復期(1978-1988)、衰微期(1989年以來)等階段。河南科技大學趙承磊在《城市語境下的民俗體育功能與傳承:來自濰坊風箏的啟示》中指出,風箏對濰坊城市具有旅游品牌、產業平臺、文化標識和秩序構建4個顯著作用,同時提出了在城市化不可逆轉的背景下,民俗體育的傳承應注重于城市融合,堅持生產性保護,注重傳承載體的現代化轉化,注重政府對民俗體育傳承的政策鼓勵、引導,傳承社會機制的創新,傳承精品項目、品牌商品的塑造和國際化傳播能力的涵養等策略。
1.4 體育社會熱點及解決途徑
體育社會熱點是指體育領域備受大眾關注的問題和話題,最近幾年涌現一系列人們關心的體育社會熱點,譬如,廣場舞擾民、城市夜跑、全民健身、校園足球、校園毒跑道、非奧運項目發展、學生運動猝死、中國足球改革、馬拉松“熱”、體育賽事改革、球迷文化、戶外競技真人秀節目、撕名牌、體育家教和體育眾籌等。探討體育社會熱點的產生、形成、發展和解決之道是體育科研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責任和義務。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張曉琳在《我國馬拉松賽事“熱”現象解析》中強調,我國馬拉松賽事在競技體育發展轉型中的成功,與其項目特點、國家政策和地方城市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同時她還建議充分利用國家部署的方針政策,根據項目的不同,以其項目特點、健身價值和文化內涵作為突破口,來吸引廣大人民群眾,“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競技體育融入人們的生活。渤海大學荊雯對戶外競技真人秀節目“跑男”的社會價值進行了研究,得出跑男產生的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豐富了跑步運動的內涵與外延、通過游戲強化了體育活動的娛樂性、以傳統文化為背景增強了休閑體育活動的儀式感、完美實現體育與智育結合的新思路、成功運用了多種新型傳播媒介和在寬松的環境中傳遞體育正能量等。
北京體育大學郝海亭以設辦撲克“二打一”全國錦標賽為例,對趣味棋牌競技化改革進行了探究,研究指出在趣味棋牌競技化改革中需要做好改革的頂層設計,協調和整合相關政府部門、協會、運營商、商業贊助商、玩家等各方資源和優勢,不斷完善運行和約束機制,促進我國棋牌運動的快速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劉樺楠對新中國足球話語的構建和變遷進行了研究并指出,新中國足球話語的構建過程并非靜態的、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中國社會、中國體育、中國足球的改革與發展。大連理工大學張延曉對全民健身計劃背景下非奧運項目發展進行了探索,研究指出國家扶持力度不足、群眾重視程度不夠和價值挖掘深度不敷是制約和阻礙非奧運項目發展的原因和因素,提出了提供國家政策支持、帶動人民群眾參與、加大媒體宣傳力度等改進策略。
健康中國建設是新一屆領導人執政為民的生動體現和具體詮釋,彰顯了黨和國家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健康中國戰略”這一概念,黨和政府先后審議通過了《健康中國2020戰略》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4],《國家發展“十三五”規劃》[5]中也曾重點提及“推進健康中國建設”,2016年8月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黨組書記劉鵬指出,“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努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充分認識體育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馮連世和天津體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勇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運動科學專題中分別作了題為《我國大眾體質健康與體育活動現狀問題思考》和《運動促進健康的整合運動生理學思考》等專題主報告。筆者對其他與會代表的論文和觀點做了仔細分析、認真思考,集中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2.1 身體運動與學生體質健康
我國學校教育一直十分重視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國家和政府也出臺了多項政策和文件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我國體育學者從不同視角對身體運動與學生體質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對提高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和影響。常州大學陳金鰲在《青少年自主體育鍛煉動機結構關系模型構建》中得出如下結論:性別在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的心理需求、自我決定動機和運動滿意度上差異顯著;若要增強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的內在動機,應重點關注其對運動本身的享受度和滿足感,有意識提高他們對休閑運動的勝任感、自主性及關聯性;提高體育運動項目對青少年的吸引力,使其形成自愿參與活動的興趣,避免單一為了獲得外部獎勵或認可等目的,有利于增強青少年在體育鍛煉中對滿意度的感受;在學校體育課程及課外活動設計上,首先應突出運動項目本身的游戲性和趣味性,重點關注體育鍛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改善和促進作用,其次才是社群交往能力和身體素質的發展。濟南大學亓圣華在《基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家校共建中小學生健康促進模式的構建》中指出,本研究所構建的家校共建中小學生健康促進模式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強調自身調整和不斷地修改完善。教師、家長和學生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這一模式進行探討,提出修正建議。同時,不斷地吸納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進行自身調整和修正的系統,從而實現模式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2.2 體育鍛煉對中老年的影響
眾所周知,適宜的體育鍛煉對促進中老年的身心健康具有顯著作用。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體育學術期刊《體育科學》雜志也發表了大量有關體育鍛煉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影響的論文,譬如《超重成年女性相同速度梯度健步走與慢跑能量消耗的比較》和《中國成年女性體育鍛煉行為代際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等。上海體育學院全明輝在《步行速度:健康中老年人群不容忽視的疾病/不良事件風險預測指標》研究中總結了近年來關于步行速度和未來疾病/不良事件風險的研究報導,陳述了當前的研究現狀,分析現有研究的不足,以及展望后續研究切入點,期望步行速度作為早期預測指標能廣泛應用于臨床和科學運動實踐中。天津體育學院高淑青對身體鍛煉對流體智力老化的延緩作用進行了探究,研究表明:身體鍛煉對數字運算能力、歸納推理能力和空間定向能力3項流體智力的老化均具有延緩作用;在劑量效應關系方面,中老年人參與中等及以上鍛煉量的身體鍛煉對延緩流體智力老化的效果更優。
北京體育大學崔華在專題報告《太極拳安全性的meta分析》中指出,太極拳是一項比較安全的運動,不管是針對健康人群還是病患者,太極拳練習都應該受到鼓勵,太極拳作為一種輔助治療選擇是可行的。成都體育學院汪敏加在《妊娠期腰痛及其物理治療》研究報告中指出,妊娠期LBP大多發生在妊娠后期,并有1/3以上的產婦在產后1年以上仍有相應的癥狀,其原因尚不明確,但它的發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妊娠期體重/體重指數,孕前LBP史或腰部外傷史、孕期體力勞動強度、孕前是否有規律的體育鍛煉以及心理狀態等等。同時還指出常見的物理治療方法包括健康教育、運動療法、手法治療、護具、物理因素以及以上多種方法的組合。上海體育學院范銅鋼對養生典籍功法技術活化進行了研究,并指出大眾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在功法系統中選擇適合自身習練的功法、技術動作或功法套路,進而實現健身或治療疾病的養生目標。
2.3 其他運動人體科學的研究
其他比較有代表性的運動人體科學研究主要有上海體育學院鄒昱的《人體運動科學動態與研究前沿分析》、北京體育大學劉海濤的《影響女子籃球運動員起跳能力生物力學因素的灰色關聯分析》和湖南工業大學王世強的《運動性心房纖維化發生過程中SMAD基因和蛋白的表達變化》等。鄒昱通過對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有關人體運動學主題的481篇文獻記錄進行了文獻計量學分析和處理,得出如下結論:關于人體運動學研究的年發文量呈現階段性增長趨勢,國家和機構分布主要集中在北美國家等;根據引文分析可知前沿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高校體育教育的學科性質上;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關于體育代名詞的探討、以教育為主體的體育學研究、結合生物力學的實驗性研究。劉海濤的研究得出如下結論:重心運動速度峰值是影響起跳高度的首要因素,髖關節角速度是次要因素,下肢剛度對起跳高度的影響最小;髖關節伸肌的向心收縮完成克制工作能力是影響起跳能力的關鍵因素;運動下肢剛度要適宜。此外,劉海濤根據影響女子籃球運動員起跳能力生物學因素提出了3點對策。第一,在跳躍訓練中注意下肢各關節肌肉間的協調配合和發力,提高跳躍工作肌肉的力量和速度;第二,在跳躍動作教學和訓練實踐中應重視和加強髖關節的肌肉力量訓練,平時應增加臀大肌的訓練內容和比重;第三,運動員要通過不斷練習熟悉自己專項的技術動作,以獲得適宜的下肢剛度。王世強的研究得出長期大強度運動導致大鼠心房Smad-4的表達持續上調,而Smad-7的表達進行性降低,各型Smad之間表達失調,可能是運動性心房損傷和纖維化發生的分子病理機制等結論。
2016年5月5日國家體育總局出臺和頒布了《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5],明確提出“轉變競技體育發展方式是‘十三五’時期體育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第31屆里約奧運會雖然中國體育代表團實現了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續寫了中國體育新輝煌,但是中國體育距離體育強國的宏偉目標仍有不小差距。雖說女排重返世界頂峰大快人心、為之叫絕,但我們不能沉浸在女排奪冠的光環下得意忘形、無法自拔。筆者對比了近5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獎牌數及排名(見表1)和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不難發現中國競技體育的奪金點在不斷壓縮,傳統優勢項目難以再續輝煌,弱勢項目依然舉步維艱、蝸行牛步。由此可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與突破是大勢所趨、形勢所在,也是我國由體育大國走向體育強國的必經之路和關鍵所在。

表1 近5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獎牌數及排名
注:數據來源于悉尼、雅典、北京、倫敦和里約奧運會等官方網站,統計時間為2016年10月30日
首都體育學院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鐘秉樞和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小平分別作了題為《女排奪冠與中國競技體育的嬗變》和《新形勢下運動訓練的發展》等專題主報告。鐘秉樞教授以女排重回巔峰并奪得里約奧運會金牌為引子,詳細闡述了中國競技體育的本質變化。陳小平教授主要談論了新形勢下運動訓練的發展近況,運動訓練緊隨國際運動訓練的大趨勢和大環境,與時俱進,同時又以我國運動訓練的實踐為根基。筆者對其他與會代表的觀點進行了認真分析和歸納,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3.1 競技體育轉型與人才培養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競技體育轉型迫在眉睫,已經成為無需累贅的命題。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對我國競技體育轉型發展進行了若干探討,旨在加快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方式的有效轉變。天津體育學院陳洪在《我國競技體育的治理結構、問題與應對》中指出,我國競技體育應該以“法治中國”為保障,構筑競技體育治理的宏觀環境;以制度供給為手段,形成競技體育治理的競爭性社會秩序;以合作伙伴關系為基礎,實現競技體育治理的主體協同;以體育項目分類指導與管理為切入點,謀求競技體育治理的帕累托改進等應對之策。首都體育學院朱亞成對“十三五”時期我國地方體育運動學校轉型發展中的若干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3條對策:第一,加強體育運動學校相關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研究;第二,從內外因解決學校生源問題和提升學校知名度以及影響力;第三,完善體教結合培養模式,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競技運動水平。
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和運動員管理一直是我國競技體育人才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問題和運動員管理問題。北京體育大學白凈在《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制度的路徑依賴及創新》的專題發言中提出了“體教融合”模式、政府購買為內核的多機制并行的培養模式和由私人部門獨立培養模式。沈陽體育學院李成梁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數據分析法對我國職業籃球運動員的自我管理制約因素進行了研究并指出,組織管理因素是造成我國職業籃球運動員不能實行自我管理模式和運動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的最重要因素。
3.2 體育運動項目發展與創新
體育運動項目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比賽規則和社會實踐需要而不斷變化發展。如今有諸多學者對體育運動項目的創新與發展進行了思考和研究,旨在不斷適應變化莫測的比賽環境。北京體育大學馬杰在《我國射擊運動項目發展規律研究》的報告中指出,影響我國射擊運動項目發展的因素有后備人才培養、訓練、競賽和管理等方面,我國射擊運動項目發展的基本規律有舉國體制繼承創新是項目發展的根本保證、人才數量相對穩定是實現項目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隊伍管理準軍事化是項目文化的重要內容、訓練理念漸成體系是項目科學化訓練的思想基礎和培訓制度已成傳統是提升教練員素質的戰略舉措等方面。北京體育大學張銘鑫在《現代籃球發展新特征——美職籃勇士隊陣容解構分析》中指出,現代籃球發展新特征如下:現代籃球的陣容組合形式交叉變異,球員位置模糊,角色多變;快速和準確因素在陣容組合結構中成為重要的構件;特殊陣容組合往往在比賽的特定情況下起到絕招作用,不僅需要教練員審時度勢,還需要球員的執行力;若需要達到陣容組合的最佳效果,需發揮明星作用并利用團隊協作的合力。蘇州大學汪宇峰對美國冰壺運動發展及啟示進行了探索,他指出冰壺“美國之隊”、冰壺俱樂部、美國國家冰壺協會、高校冰壺、宣傳與推廣以及經費支持是美國冰壺運動發展的幾大關鍵因素,而我國要想發展冰壺運動必須學習和借鑒美國冰壺發展模式。北京體育大學徐剛采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和實地調查等方法對現代運動競賽的發展特征與訓練應對進行了研究,他指出現代運動競賽的發展特征主要包括專項競賽的體系建設至關重要、專項競賽的創新與升級成為促進項目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專項競賽方法的優化是重要的核心要素等內容。
3.3 技術戰術與制勝因素探討
競賽訓練中對技戰術進行訓練和研究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直接關系到運動員和運動隊在比賽中的成績和名次。對比賽制勝因素進行探討是體育競賽的主要內容,制勝因素除了自身臨場發揮之外,還受到競爭對手的表現和比賽規則以及裁判員等諸多因素的干擾。因此,競技體育的發展必須加強技戰術訓練和剖析以及對比賽制勝因素的研究。現如今,對比賽技戰術和制勝因素的分析已經滲透到各大體育比賽項目,諸如田徑、網球、乒乓球、足球、籃球和排球等眾多體育項目。北京體育大學沙臨博基于博弈視域下對運動項目制勝規律是否制勝進行了較為嚴謹的考證,他從博弈論中仔細研究發現,競技比賽中無論動態還是靜態博弈都不存在可被復制的納什均衡策略,因此競技體育比賽也不存在可依賴的必勝法則,它本身并不真實,與博弈論內涵相悖。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張韌仁對我國跳水奧運冠軍再續輝煌的優勢元素進行了研究并指出,我國跳水奧運冠軍再續輝煌的優勢元素以內在優勢為主,突顯了再續輝煌的主體作用;各個優勢元素排序頗有個體差異,凸顯了奧運冠軍的獨特性及其成功之路的不可復制性;我國雙人項目跳水奧運冠軍再續輝煌的優勢元素積極影響搭檔與其共創輝煌。
體育教育一直是貫徹和落實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的主要途徑,體育教育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學校體育工作的成敗。長久以來,我國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高度重視體育教育的傳承與發展,積極發揮體育教育在增進學生體質健康、培養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和培育健康合格公民的重要作用。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毛振明和首都體育學院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駱秉全分別作了題為《體育教育的困局與破解》和《我國體育教學思想的歷史演變》等專題主報告。毛振明教授結合自身多年的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經驗,列舉了8大體育教育的基本問題與與會代表共同探究,最后提出了破解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對策。駱秉全教授直言不諱地指出體育教育是培養合格公民的重要工具,我國體育教育從維新運動開始起到目前為止已經走過了113年的歷史。駱秉全教授對我國體育教學思想的發展歷史進行了梳理和總結,提出了當前學校體育教學思想應該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和培養合格公民服務。其他與會代表的主要觀念集中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
4.1 體育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揚
優秀教育家的體育教育思想和國外優良的體育教育傳統對我國體育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具有不言而喻的價值和功效。諸如馬約翰體育教育思想貫穿清華大學百年體育歷程,對清華大學體育氛圍的營造和清華大學體育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甚至說影響了清華幾代人也名符其實。國外譬如英國和日本的體育教育思想對我國學校體育的影響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上海師范大學楊尚劍在《布賴特比爾休閑思想及啟示》的專題發言中指出布賴特比爾休閑思想對我國的啟示有政府要積極倡導公共休閑服務、提高休閑相關專業的學術地位和加強對休閑教育的高度重視。韓國慶熙大學李俊在《韓國“運動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的發展動向》中強調,為了我國學校“運動教育”模式的研究能夠更好地持續發展特提出3點建議,一是對歐美先進國家相關“運動教育”模式研究動向的及時把握,特別應集中關注于研究熱點、研究范式上;二是研究方向應做到探究式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的均衡;三是這期間“運動教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學的學校體育,今后的研究可以嘗試多關注于幼兒體育、高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等。我國體育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揚應該學習韓國“運動教育”模式,學習西方發達國家優秀的體育教育思想,學會“西學中用”,學會繼承和創新。
4.2 學校體育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學校體育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一直以來都是學校體育不懈追求的動力和源泉。近百余年來,我國體育學者、專家、高校教師、體育科研人員一直走在探索學校體育教育改革與創新的道路上,摸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學校體育教育路徑。山東師范大學張峰對學校武術教育改革實施策略進行了探討,提出開發武術校本課程是學校武術教學改革的課程策略,構建實現術道融合的“探究——體悟”武術教學模式是學校武術教學改革的教學策略,建立術道融合、德藝兼修的評價方案是學校武術教學改革的教育評價策略。新疆石河子大學張朋對教育公平語境下的學校強制體育進行了研究,指出其內涵是強制不同區域、城鄉、校際間體育資源配置的均衡;強制保障體育開課率、課外活動時間和體育競賽組織等受教權利與機會的平等;強制教師教學過程的規范化、系統化和學生學習的規律化、科學化;強制學校體育教育結果的普遍化和優質化,指出其寓意就是推動學校體育公平化。華東交通大學張文鵬在《國外學校體育政策研究的進路及啟示》中指出,國外學校體育政策研究的熱點集中在對學校體育政策議題、學校體育課程政策和學校體育改革政策內容等研究上,對我國學校體育政策研究的啟示在于研究方法體現結合性、研究維度體現全面性及研究趨勢綜合性等方面。
隨著國發〔2014〕46號文件[6]的頒布,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價值洼地被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5萬億”的宏偉目標刺激社會資本源源不斷流入體育產業領域,2015年也被美譽為中國體育產業的元年,中國體育產業發展面臨諸多機遇和挑戰[19-21]。對此,體育產業發展應該因勢利導,發揮積極優勢,克服消極因素。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鮑明曉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體育商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易劍東分別作了題為《體育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和《中國體育產業的進步與缺憾》的專題主報告。兩位體育產業方面的專家都從宏觀層面剖析了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存在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之道。鮑明曉教授指出體育產業發展面臨國家政府政策支持、體育消費需求旺盛、體育賽事蓬勃發展等機遇,但與此同時也存在體育產業基礎薄弱、體育產業經濟管理人才不足、體育產業結構尚待優化和國際發達國家體育產業威脅等挑戰。易劍東教授指出中國體育產業的進步在于體育逐漸成為消費熱點、國際體育善治理念推動體制改革、體育賽事利益主體多元化、資本和人才的進入推動體育生態變革等方面;缺憾在于體育產業人才不足、政府對體育的財政投入有限、體育器材設施層次不高品牌不強、體育場館數量不足、體育產業信息和知識意識淡薄等內容。筆者從宏觀和微觀2個層面對與會代表的觀點進行了分類和小結。
5.1 宏觀層面的體育產業探索
哈爾濱體育學院王萍在《新常態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中指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不斷發展和“健康中國”戰略的逐步實施,我國體育需求將從低水平、單一化向多層次、多元化擴展,體育消費方式將從實物型消費向參與型和觀賞型消費擴展,體育產業將從追求規模向提高質量和競爭力拓展,“新常態”必將從多層面、全角度、立體化帶動中國體育產業迎來重大戰略機遇。華南師范大學孫晨晨對互聯網時代體育產業的發展創新與展望進行了探索并指出,“互聯網+”既是我國體育產業創新發展的絕佳之期,也是面臨諸多現實挑戰之時。展望未來之路,不僅需要政府提供融合發展規劃,更需要體育產業自身的不斷努力完善。創新賽事品牌資源、發展中小型體育場館、完善線上服務平臺、培育智能硬件市場將是最主要的訴求。遵義師范學院高巖對欠發達地區體育賽事與旅游產業發展的融合問題進行了分析,主要結合欠發達地區的體育賽事承辦和旅游產業發展實際,探討體育賽事對欠發達地區的旅游產業影響以及欠發達地區的體育賽事與當地旅游產業、旅游產品進行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湖北大學付群對中國職業排球俱樂部運營模式進行了探討,提出通過合理選擇比賽場館設施、積極引進優秀外援、提升俱樂部待遇和福利、加大賽事轉播報道力度、加強后備人才梯隊建設、優化賽程賽制、增加聯賽獎金額度等手段和措施。
5.2 微觀層面的體育產業研究
現如今,有許多學者和專家從微觀層面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進行研究和論證,主要涉及體育消費娛樂、體育競賽表演、體育健身休閑、體育用品、體育場館運營、體育產業聚集、體育培訓服務、體育中介服務、職業體育等與體育產業息息相關的內容和部分。天津體育學院楊曉晨在專題報告《人均可支配收入、價格指數、消費變化對京津滬健身影響的實證研究》中指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顯著促進了健身消費,消費價格指數上漲顯著抑制了健身消費,消費價格指數對健身消費的影響大于可支配收入的影響;健身消費增長幅度大于消費增長幅度,表明居民消費需求結構升級特征明顯,娛樂消費價格指數上漲顯著抑制了健身消費,娛樂消費價格指數對健身消費的影響大于消費支出的影響;消費變動對健身消費的影響大于收入變動的影響。常州大學陳金鰲對醫保卡余額支付個人運動健身消費的困境與消解進行了研究,挖掘其背后產生困境的根源,進而探索其在法與理中得以平衡的消解思路與路徑。
北京體育大學許春蕾以福建晉江為例,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的體育用品制造企業轉型路徑選擇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水平方向的協同創新驅動和基于垂直方向的協同創新驅動2種不同的戰略轉型路徑。河北體育學院龐善東提出完善與PPP模式相關配套的政策法規、加快政府角色轉變、規范合同訂立、平衡風險與收益、合理設計投資回報機制和建立健全約束與激勵機制等舉措。北京體育大學許寒冰對加拿大惠斯勒滑雪度假區商業模式進行了研究,他從顧客價值獲取、盈利模式、特色資源開發和政府關系4個方面對其商業模式進行了分析,同時針對我國滑雪度假區提出了應明晰目標客戶、重視顧客價值實現、重視商業生態系統的構建、加強對核心資源的開放和構建良好的政策環境等發展對策。
6.1 小結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這是一屆主題鮮明、充滿特色、啟迪智慧的學術盛宴和精神大餐,參會的青年學者、體育博士研究生都紛紛表示贊許并感嘆受益匪淺、滿載而歸甚至是不枉此行之類的話。毋庸置疑,第6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取得了圓滿成功。而筆者有幸目睹和親身體驗了這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給我的啟發和震撼遠勝于終日在教室里埋頭苦讀和在寢室里閉門造車、苦思冥想,使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我相信其他與會代表也和我一樣醍醐灌頂、感同身受、獲益良多。筆者通過4天的參會體驗和前期大量的準備工作,結合前5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的文獻資料和就地訪談了部分與會專家學者和代表們,總結出本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呈現出以下特色和亮點:
6.1.1 論壇主題高瞻遠矚、大氣凜然并緊扣體育社會熱點且與前5屆體育博士高層論壇一脈相承。本屆論壇的主題為“國家戰略下的體育與社會進步”,高瞻遠矚、大氣凜然,與近年來體育在國家戰略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拍即合。無論是從論壇主題設置還是從時間進程來看,本屆論壇與前5屆體育博士高層論壇都是一脈相承、環環相扣(見表2)。
6.1.2 論壇旨在凝聚體育博士智慧,助力體育強國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激發學術火花創新思維。本屆論壇旨在凝聚體育博士智慧,助力體育強國建設,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激發學術火花和創新思維。諸如北京體育大學朱翔宇的《橈骨骨齡等級計算機評定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和天津體育學院張連成的《自我控制損耗對運動操作表現的影響》等。與此同時,本屆論壇整體呈現思想解放、視角獨特、觀點新穎的特點,可謂視點紛呈、新意連連、精彩絕倫,產生了諸多新的思維方式和學術亮點。譬如首都體育學院朱亞成運用文獻計量的思維方法對我國全民健身研究現狀和趨勢進行分析[7,8],又如北京體育大學岳文對籃球競爭情報系統的構建進行了探索,再如沈陽體育學院邵凱從文化根源的異質性、文化結構、文化特征和文化環境的異質性對中西方競技體育團隊結構沖突的文化進行了比較,還如北京體育大學王萍萍運用系統動力學理論對中國高爾夫項目賽事系統構建的應用進行了學理探析。
6.1.3 本屆論壇服務周到、大腕云集,與會代表認真聆聽專家報告,并積極踴躍參與交流與互動。浙江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陳德喜教授在開幕式致辭中表態,浙江師范大學將舉全校之力辦好本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全程為與會代表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而浙江師范大學全體師生也在盡心盡力為與會代表提供方便和便利,無論是從接待工作,還是會場布置,亦或是與會代表提出的部分要求,浙江師范大學都竭盡所能盡可能滿足各位參會代表,給人一種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細心周到的體驗,浙江師范大學的辛勤付出得到了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服務周全是本屆博士高層論壇順利舉行的重要保障,也是本屆論壇的一大亮點和特色。本屆論壇邀請了諸多國內知名專家、體育學者作專題報告,可謂是大腕云集、群星薈萃。比如張良教授、盧元鎮教授、任海教授、楊樺教授、陳佩杰教授、鐘秉樞教授和易劍東教授等等。與會代表不僅認真聆聽專家學者的報告,而且也虛心聽取博士生的發言。

表2 歷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基本情況一覽表
注:資料來源于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官方網站以及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會議手冊,統計時間為2016年10月30日
6.2 建議
從會議舉辦層面和預期效果來說,第6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取得了圓滿成功。論壇的閉幕,意味著新一段學術征程的開始,我們體育博士研究生們切不可放松警惕、降低要求,正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國青年學者和體育博士研究生應該緊緊圍繞“國家戰略下的體育與社會進步”展開研究,從自身熟悉的領域和方向入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扎扎實實、步步為營為我國體育強國建設和健康中國建設以及全民健身貢獻微薄之力,為體育發展的社會問題與破解、健康中國建設中的運動科學、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與突破、體育教育的傳承與發展以及體育產業的發展與繁榮等領域和專題的研究不辭幸苦、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孜孜不倦。
作為我國體育教育的高層次人才體育博士研究生應該迎難而上、乘風波浪、壯志凌云。如今恰逢“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我國青年學者、體育博士研究生們更應該強抓機遇,把握方向,瞄準目標,奮發圖強,刻苦鉆研,積極求索,勇于創新,銳意進取,多些基礎研究、實證研究,少些任意輕浮、夸夸其談。此外,今后舉辦體育博士高層論壇應該擴大交流范圍、吸引相近學科的學者和博士、吸納更多地區更多院校的青年學者和博士研究生加入其中,共同創建我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1] 第六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會議指南[S].2016-10-13.
[2] 國家戰略下的體育與社會進步.第六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摘要集[C].浙江師范大學,2016.
[3] 朱亞成.關于《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的若干探討[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3):85-92.
[4] 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S].2016-10-25.
[5]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S].2016-05-05.
[6]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Z].2014-10-20.
[7] 朱亞成,王子樸.基于文獻計量的全民健身研究現狀及趨勢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7(2):42-46.
[8] 朱亞成,王子樸.群眾體育轉型發展——2016年全國體育社會科學年會綜述[J].浙江體育科學,2017,39(2):50-54.
Sport and Social Progress under the National Strategy——the 6th China sports doctoral high level forum review
ZHU Ya-cheng1,WANG Zi-pu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Xizang Minzu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82, China;2.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191, China)
The 6th China Sports Doctoral High Level Forum was held on 13rd to 16th, October at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ore than 100 sports experts, youth scholars and PHDs in sports discussed the topic—Sport and Social Progress under the National Strateg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blem and settlements of sports development, sports science in health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reakthrough of competitive sports,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sports industry. The forum presents the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as a whole of which the visions and views are creative. The high level communication, open discussion formal and lively academic atmosphere inspired the delegates deeply. Forum aimed at building a high level, multi-field academic stage. It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and healthy China and promot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 industry.
national strategy;sport development;healthy China;national fitness;human science;competitive sports;physical education;sports industry;doctorial forum
北京市屬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計劃項目—“長城學者”培養計劃(CIT&TCD20150324)
2017-05-03
朱亞成(1991-),男,湖北荊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經濟與管理學(含體育法學).
王子樸
1004-3624(2017)05-0009-09
G80-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