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佳麗
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淺談培養高中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的應用
曾佳麗*
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地理思維能力能讓人更好地理解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全面認識區域中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去分析和理解地理事物,很好地解決地理問題,增強學生人地協調發展的意識[1]。從2017年部分地區高考地理真題中探析,它們是以綜合性的特點呈現并考察學生,能夠發現其中形成地理思維能力的一些方法,那么以高考地理真題來探析高中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如何體現的。
地理基礎知識和地理概念是構建地理學科體系的奠基石,以基礎知識形成地理基本原理,在頭腦中逐步構成地理知識體系,認識地理基本規律與特征,這些是構成學生靈活運用地理思維能力的基本零件。腦中存有一定的地理認知,逐步構建為地理思維[2]。在2017年高考地理真題全國Ι卷中第6-8題中,以我國西北某閉合流域的剖面圖來闡述閉合流域地表水的蒸發背景下[1],考查學生對水量平衡概念及原理的基礎知識的理解。以蒸發量來考慮該流域不同部位的水量蒸發程度,結合剖面圖(如圖1所示)分析湖盆、河谷、洪積扇、坡面三個不同部位所含水量的不同,其干旱程度是有所區別的,以得出實際蒸發量最小的區域是坡面,并轉變地理思維,以整體性的角度去分析大量種植耐旱植物對附近流域所造成的影響,種植的過多植物必然是需要充足的水源灌溉,而直接的影響是鹽湖面積不斷減小,為使環境不遭破壞,從而認識到種植農業是需因地制宜才能促進生態環境和諧發展,該過程中也向學生滲透了人地協調觀。

圖1
地理學習是從局部地區的自然及人文特征的學習再擴展到全局范圍系統學習的過程。地域的認識是學生學習地理的基礎,以直觀的圖片形式描繪出地域的景觀特征,讓學生感性思維去分析地域的自然特征及地域文化,對區域中的事物加以區別和聯系,逐步構建區域認知的整體把握,促進空間思維能力的形成。
在2017年高考地理真題全國Ⅲ卷中第1-3題“江南水鄉的剪紙作品”[3](如圖2所示)中生動的剪紙情景描繪出的水量豐富、小橋流水、古城小鎮等自然景觀特點,學生得以判斷這是江南地域的自然特征,并思考江南水鄉的地理位置,確定具體到省份和地區,聯想出這些地域的文化背景,最終確定該景觀主要分布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是川劇。可見在該高考真題是以直觀性思維引導出學生對地域認識,強化學生對江南地區的自然特征和地域文化,即強化區域認知,達到復習與鞏固的效果,以生活實例去考察學生的區域認知及應用,以形成空間思維能力。

圖2
在地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這一方面的教學,向學講解和傳遞不同地區的自然與人文特征,讓學生自主發現與探究,獲取新的認知與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圖3
立意創新是當今教學的趨勢所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教師除了通過教材知識與案例的糅合去培養地理思維能力以外,更多的則是結合當下所發生的熱點時事及創新事物與地理知識相結合,以滲透新知識,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靈感的方式開拓他們的思維。如在2017年的高考地理真題中出現的熱點——“一帶一路”[4],以結合當下熱點、掌握當地時事、開拓新視野、建立地理新思維,分析地理新事物,促使學生能認清當代發展趨勢,并以辯證思維看待地理新事物,學會分析與觀察。
以立意創新的方式設計地理問題,問題中所涉及的地理信息與所學知識間的聯系可能很難捕捉到。地理問題新穎獨特,眼前一亮,這對學生學習地理可謂是挑戰、是動力、是突破。學生對于創新事物需持平和心態,需轉換思維及思路去分析地理問題、理解地理信息,以整體性思維應對不熟悉的地理事物,讓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上升到較高水平。如2017年高考地理真題全國Ⅲ卷中第36題“分析中國在坦桑尼亞投資劍麻農場”中所設計的問題立意創新[5],學生對于劍麻農場的投資并不熟悉,此時學生應沉著冷靜變換思維,從劍麻的生長習性出發,從我國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等自然條件進行對比,力求以新思路新方法分析中國公司在坦桑尼亞投資劍麻農場的有利條件及可獲得的利益,開拓學生思維,逐步確立獨特的地理思維思路。構建新思路利于學生日后的學習,便于他們能夠以不斷更新的思維看待地理事物。
新課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學注重學生能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知識來源課堂,但也需回歸于生活,讓學生學會用邏輯思維篩選出在課堂中所學過的知識與生活實相關的信息去分析和解釋生活中的各種地理現象,并能夠解決地理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能快速聯想到在生活中的知識,活躍的思維能夠幫助他們在課堂中或是實際生活都能發揮自身的潛能,體現自己的優勢。
如在2017年高考地理真題全國Ⅰ卷中第9-11題中體現了這點,其中涉及到我國某地冬季種植葡萄所采用的雙層膜技術,并結合當地的寒冷期豐、枯雪年的平均氣溫日變化及平均溫度日變化的曲線圖(如圖3所示)設計問題[3]。學生在分析圖中的信息時需聯系生活實際考慮到雙層膜具有保溫作用,從而讓學生思考出膜內的溫度是高于外界,再去考慮豐、枯雪年降水量及氣溫的變化,解答題目中所涉及的問題。這一過程中考查了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對于問題的思考及思路逐步擴散及打開的趨勢,并以認真的態度思考問題和作答。
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需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一個支撐點。學生除學習課堂知識以外,應具體落實到應用中,在2017年高考真題的旅游地理模塊中的全國I卷中“分析村民對促進當地古村落旅游業健康發展的作用”[5]和全國Ⅱ卷“以文化角度提出體驗茶花古道所做的前期準備”[5]體現得尤為突出,學生需有清晰的地理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預想能力去全面考慮在規劃區某個景點旅游時所需做的準備、全面考慮旅游活動中的各個因素及遇到的問題,以及隨之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與不利影響,想出一些可及時應對的措施。
在2017年高考地理真題中引導學生學習地理扎實于基礎知識、善于利用地理原理解釋地理現象、轉變地理思維分析地理事物;認識地域和了解地域文化,以形成區域認知的空間思維能力;以沉著清晰的新思路看待地理時事,以正確理性思維解決問題;運用地理知識分析生活現象,以旅游活動為例來考查學生結合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思考生活,理解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以地理思維分析和解決現實的地理問題,這些過程不僅體現在學生學習和掌握地理知識上,思維是在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中獲得,更多則是體現在學生形成地理思維的漸進過程,最后實現其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
[1]牛曉慧.淺析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D].河北師范大學,2013.
[2]孫艷輝.關于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認知構建研究[J].時代教育,2014.
[3]黃霖.2017年文綜地理(全國卷Ⅰ)解析與特色.http://www.hbdbgz.cn/Jiaoan/dlxk/201706/740.asp.
[4]山東省教育考試院.2017年普通高考(全國卷)地理試題評析—山東高考—中國教育在線.http://gaokao/eol.cn/shan_dong/dongtai/201706/t20170608_1525185.shtml.
[5]2017年全國卷地理試題重繪版(1、2、3卷高清)—焦點信息網.http://www.112seo.com/article—4686897.html.
曾佳麗(1991-),女,漢族,江西吉安人,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2016級教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地理)。
G
A
1006-0049-(2017)19-0081-02